【摘 要】
: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D1(CCN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A870G与直肠癌术后同步放化疗急性毒副反应的关系.方法 收集Ⅱ~Ⅲ期直肠癌术后患者400例,进行前瞻性临床随机分组研究,其中228例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单药同步放化疗单药组,172例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双药同步放化疗双药组.急性毒副反应按照CTCAE v3.0标准进行分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分析直肠癌患者CCND1基
【机 构】
:
(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病因及癌变研究室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D1(CCN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A870G与直肠癌术后同步放化疗急性毒副反应的关系.方法 收集Ⅱ~Ⅲ期直肠癌术后患者400例,进行前瞻性临床随机分组研究,其中228例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单药同步放化疗单药组,172例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双药同步放化疗双药组.急性毒副反应按照CTCAE v3.0标准进行分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分析直肠癌患者CCND1基因遗传多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基因型患者发生毒副反应的风险.结果 400例患者中,136例患者发生重度急性毒副反应,GG、GA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分别为16.9%、50.7%和32.4%;在264例未发生重度急性毒副反应的患者中,GG、GA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分别为24.6%、48.1%和27.3%.109例重度腹泻患者中,GG、GA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为15.6%、47.7%和36.7%;291例未发生重度腹泻患者中,GG、GA和AA基因型的概率分布分别为24.4%、49.5%和26.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A基因型患者发生重度腹泻的风险是GG或GA基因型患者的1.66倍(95% CI为1.03 ~ 2.67,P=0.038).在双药组中,AA基因型患者发生重度腹泻的风险是GG或GA基因型患者的2.34倍(95% CI为1.16 ~ 4.76,P=0.018);而在单药组中,CCND1基因A870G多态与重度腹泻的发生无关.结论 CCND1 A870G多态可能是预测直肠癌术后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同步放化疗急性毒副反应的遗传标志.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长春瑞滨+顺铂(NP)和多西他赛+顺铂(TP)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46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NP方案化疗组(NP组)和TP方案化疗组(TP组),其中NP组76例,TP组70例.两组患者均行2个周期的诱导化疗,诱导化疗结束后3周开始同期放化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NP组和TP组患者的有效率均为100%
目的 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含量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并有完整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的92例DLBCL患者资料.以CD163作为M2型巨噬细胞标记,以Foxp3作为Tregs细胞标记,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163和Foxp3蛋白的表达,分析CD163和Foxp3蛋白的表达与DLBCL临
目的 探讨影响T1 ~T2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相关分子标记物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行根治性切除的T1~ T2期结直肠癌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E-钙黏蛋白(ECAD
病例1 患者女,49岁,左大腿恶性神经鞘瘤手.术后复发.由于过分强调保留肢体功能,曾多次不规范手术,失去了治疗良机.6次手术治疗经过为:1996年1月,外院局部切除肿瘤术后复发(第1次),于1996年6月15 日入我院.临床检查肿瘤位于左大腿下1/3内侧、直径约8 cm,与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连、固定,侵袭范围较大,不宜局部手术切除.建议行患侧大腿中1/3截肢,尽可能保留安装假肢的功能位置.患者和家属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原发肿瘤和局部复发肿瘤组织中受体表达的差异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70例乳腺癌患者的原发肿瘤和局部复发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对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复发后生存时间(PRS)的影响.结果 乳腺癌原发肿瘤和局部复发肿瘤组织中ER表达有效变化率为26.1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口咽鳞癌组织标本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与p16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6例口咽鳞癌活检或手术标本,采用“三明治”技术对组织标本进行切片,以SPF10-DNA LiPA分型方法检测HPV-DNA状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HPV-DNA和p16蛋白表达患者的预后.结果 66例口咽鳞癌患者中,HPV-DNA阳性11例,阳性率为16.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亚甲蓝示踪法术中检测3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SLN.每例患者随机取可扪及的SLN以及盆腔其他组淋巴结(非SLN)1枚,共268枚,对半切开,一半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 mRNA的表达,以判断有无微转移;另一半进行常规HE染色.结果 有28例(93.3%)患者检出了SLN,共67枚
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MPM)为原发于腹膜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间皮瘤的30%[1],全部恶性肿瘤的0.03%[2].该病发病年龄以50~70岁多见,发病率为1/100万~2/100万,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临床多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水等,易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少数以腹部肿块为首发表现,女性患者常因CA125升高,误诊为卵巢癌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用于指导无临床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舌癌颈部处理方案的可靠性.方法 对18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期)的T1和T2期口腔舌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核素法(淋巴结闪烁显像法+γ探针法)定位前哨淋巴结,进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患侧颈部常规行Ⅰ~Ⅲ区或Ⅰ~Ⅳ区清扫,将淋巴结清扫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与前哨淋巴结冰冻结果进行对比.比较前哨淋巴结活检与原发灶浸润深度两种方法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