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具备教师和干部两种身份,同时也具有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岗位职能。辅导员的工作与高校各个部门均有相关性,并且人事关系隶属于学生工作部和学院两个部门。工作内容多、工作压力大、隶属部门多、缺乏身份认同感等问题均造成辅导员工作倦怠感增强。本文立足辅导员工作实际,分析其形成倦怠感的原因,从而提出消除倦怠感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02
教育部第24号令施行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辅导员明确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大量的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千丝万缕、纷繁复杂。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对职业的认同感逐渐降低,产生职业倦怠。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引路人,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内容及其重要,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势在必行。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涵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20世纪70年代弗登伯格根据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强度高而引发的疲惫不堪的工作状态而首先提出的概念。他指出,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现的情绪耗竭症状。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筋疲力尽时,职业倦怠就产生了[1]。
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固化在辅导员这一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倦怠,指的是高校辅导员在长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所体会到的压力大、强度高的感受,且随着工作时间的推进而感受到的精神疲惫、能力枯竭的状态。
二、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管理机制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在管理部门上来看,辅导员在制度层面上受到校学生处和学院的双重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却与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交集,承接各个职能部门下发的任务。教育部24令中规定,辅导员具有管理干部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双重身份,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承担了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所谓“上有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即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在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没有得到明确的分工,所有工作任务均压在辅导员工作队伍的肩上,使职业倦怠的状况出现。
2.缺少身份、地位上的肯定与关注。由于工作对象是学生,工作内容多数与学生相关、对学校发展层面及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的影响不明显,因而相较于其它行政职能部门,辅导员的身份缺少肯定、辅导员的地位普遍偏低,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与关注。
3.梯队建设待改善,晋升途径不够通畅。高校学生的扩招使各高校对辅导员数量的需求不断上升,进而使辅导员的入职年份较为接近。同辈辅导员数量的积压使辅导员队伍中个人的整体状况较为相似,梯队建设受到影响,职位晋升存在较大困难。
(二)内部因素
1.知识、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多重角色无力胜任。辅导员的缺编现象使招聘过程对专业及学历水平的要求不能达成其岗位的专业化标准。学生工作涉及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档案学、就业指导等多个层面的知识,往往需要辅导员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受到知识和学历层次的影响,现任辅导员们逐渐面临无力胜任的局面,产生职业倦怠感。
2.工作成效难显现,工作成就感不高。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实绩难与学校的大变革或大发展联系在一起。輔导员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基础性、事务性的工作,不能主宰学校的成败。工作成效难以展现使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不断降低,否定自己的工作成绩,职业倦怠越发严重。
3.职业生涯规划性差,人岗匹配效率低。高校辅导员来自不同的学校、专攻不同专业、具有不同性格。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之前,高校没有对即将入职的辅导员进行相关职业匹配度的测试与评定,即在很多现任辅导员的身上存在个人素质与岗位的适配度不高的现象。不适合从事此项工作的辅导员存在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热情的实际,同时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了解度不高,不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使工作疲于应付,倦怠感较强。
三、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必要性
(一)学校角度
1.助推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完善。辅导员个体工作效率的高低影响了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整体的成效。消除个别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可以提升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智慧,助推学生工作的整体发展。
2.有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辅导员个体职业倦怠的产生必定影响其工作绩效,同时对其他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排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由点及面辐射到整个学生工作队伍,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稳定队伍的工作状态,助力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
(二)辅导员角度
1.提升工作积极性与职业期望。工作情绪好与坏影响工作的成效,同时影响工作者对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和投入程度。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降低辅导员工作热情的主要因素,是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的桎梏。去除职业倦怠可以使辅导员重新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提升工作的积极性,重新投入到学生工作的大军中去。
2.明确职业发展道路,稳定工作态度。前途渺茫是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通过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关注和解决,可以使辅导员消除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担忧,稳定工作态度,重新燃起工作热情,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
(三)学生角度
1.树立榜样形象。辅导员是陪伴高校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首任导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对初入大学的高中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标杆性作用。排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使辅导员重新以阳光的心态投入学生工作中,对学生可以产生较大的榜样性影响。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可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质量,在思想、心理、团学活动、就业等多个层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健全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
1.制定辅导员职位说明书,增加辅导员与职能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制定辅导员职位说明书,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细化分类,明确各项工作的岗位职责与分工,同时将隶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到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中,增加辅导员与职能部门沟通交流的机会,并且将辅导员从千丝万缕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降低其内心的职业倦怠。
2.健全辅导员梯队建设,建立辅导员轮岗转岗机制。充分挖掘辅导员的工作潜力,分析辅导员梯队建设的实际。以人岗匹配为原则从职能部门吸纳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同时建立辅导员轮岗转岗机制,使辅导员深入到其它部门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发展潜质。
(二)加大培养力度,增强对身份与地位的肯定
1.提供培训机会,提升专业能力。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上缺少机会与时间,从此以往,不能得到人力资本积累,工作无意义的感觉不断增强。所以要从不同层面、以多种形式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完善其专业技能,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2.增强表彰宣传,提升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从学校的层面加大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利用网络、评奖、增加辅导员承担校级事务的机会来对辅导员加以宣传和表彰,提升辅导员工作在全校范围的职能和地位,增加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度和职业满足感。
(三)完善激励机制,消除不良情绪
1.施行弹性工作制,降低辅导员工作压力。疲于各项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常常牺牲私人时间从事学生管理。作为坚强后盾的家庭对于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具有较大的影响。施行弹性工作制则是在辅导员长期超负荷工作之后给予他们一定的私人时间。通过弹性工作制使辅导员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在生理上得到休息,从而激励辅导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2.设立科研基金,提升教学及科研水平。忙于学生工作則疏于个人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作为激励手段,在辅导员队伍中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辅导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条件下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为提高他们在科研和教学上的水平,完善自身能力提供保障。
3.借鉴岗位职级制,制定辅导员的晋升途径。辅导员是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但是在晋升途径上却只能在原有的管理干部和教师的职级晋升上划拨人数。没有自己的晋升途径,将使辅导员产生对自身工作岗位的迷茫,认为辅导员工作是管理干部或教师的附属,产生职业倦怠。所以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岗位职级制,将辅导员作为单独系列进行职称的评审和晋级,在辅导员岗位上设立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使晋升道路畅通,消除在岗辅导员对晋升途径的疑虑,从而安心工作,走出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 (1): 159~16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02
教育部第24号令施行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辅导员明确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大量的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千丝万缕、纷繁复杂。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对职业的认同感逐渐降低,产生职业倦怠。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引路人,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内容及其重要,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势在必行。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涵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20世纪70年代弗登伯格根据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强度高而引发的疲惫不堪的工作状态而首先提出的概念。他指出,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现的情绪耗竭症状。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筋疲力尽时,职业倦怠就产生了[1]。
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固化在辅导员这一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倦怠,指的是高校辅导员在长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所体会到的压力大、强度高的感受,且随着工作时间的推进而感受到的精神疲惫、能力枯竭的状态。
二、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管理机制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在管理部门上来看,辅导员在制度层面上受到校学生处和学院的双重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却与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交集,承接各个职能部门下发的任务。教育部24令中规定,辅导员具有管理干部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双重身份,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承担了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所谓“上有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即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在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没有得到明确的分工,所有工作任务均压在辅导员工作队伍的肩上,使职业倦怠的状况出现。
2.缺少身份、地位上的肯定与关注。由于工作对象是学生,工作内容多数与学生相关、对学校发展层面及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的影响不明显,因而相较于其它行政职能部门,辅导员的身份缺少肯定、辅导员的地位普遍偏低,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与关注。
3.梯队建设待改善,晋升途径不够通畅。高校学生的扩招使各高校对辅导员数量的需求不断上升,进而使辅导员的入职年份较为接近。同辈辅导员数量的积压使辅导员队伍中个人的整体状况较为相似,梯队建设受到影响,职位晋升存在较大困难。
(二)内部因素
1.知识、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多重角色无力胜任。辅导员的缺编现象使招聘过程对专业及学历水平的要求不能达成其岗位的专业化标准。学生工作涉及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档案学、就业指导等多个层面的知识,往往需要辅导员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受到知识和学历层次的影响,现任辅导员们逐渐面临无力胜任的局面,产生职业倦怠感。
2.工作成效难显现,工作成就感不高。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实绩难与学校的大变革或大发展联系在一起。輔导员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基础性、事务性的工作,不能主宰学校的成败。工作成效难以展现使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不断降低,否定自己的工作成绩,职业倦怠越发严重。
3.职业生涯规划性差,人岗匹配效率低。高校辅导员来自不同的学校、专攻不同专业、具有不同性格。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之前,高校没有对即将入职的辅导员进行相关职业匹配度的测试与评定,即在很多现任辅导员的身上存在个人素质与岗位的适配度不高的现象。不适合从事此项工作的辅导员存在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热情的实际,同时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了解度不高,不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使工作疲于应付,倦怠感较强。
三、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必要性
(一)学校角度
1.助推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完善。辅导员个体工作效率的高低影响了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整体的成效。消除个别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可以提升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智慧,助推学生工作的整体发展。
2.有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辅导员个体职业倦怠的产生必定影响其工作绩效,同时对其他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排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由点及面辐射到整个学生工作队伍,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稳定队伍的工作状态,助力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
(二)辅导员角度
1.提升工作积极性与职业期望。工作情绪好与坏影响工作的成效,同时影响工作者对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和投入程度。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降低辅导员工作热情的主要因素,是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的桎梏。去除职业倦怠可以使辅导员重新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提升工作的积极性,重新投入到学生工作的大军中去。
2.明确职业发展道路,稳定工作态度。前途渺茫是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通过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关注和解决,可以使辅导员消除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担忧,稳定工作态度,重新燃起工作热情,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
(三)学生角度
1.树立榜样形象。辅导员是陪伴高校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首任导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对初入大学的高中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标杆性作用。排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使辅导员重新以阳光的心态投入学生工作中,对学生可以产生较大的榜样性影响。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可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质量,在思想、心理、团学活动、就业等多个层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健全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
1.制定辅导员职位说明书,增加辅导员与职能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制定辅导员职位说明书,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细化分类,明确各项工作的岗位职责与分工,同时将隶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到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中,增加辅导员与职能部门沟通交流的机会,并且将辅导员从千丝万缕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降低其内心的职业倦怠。
2.健全辅导员梯队建设,建立辅导员轮岗转岗机制。充分挖掘辅导员的工作潜力,分析辅导员梯队建设的实际。以人岗匹配为原则从职能部门吸纳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同时建立辅导员轮岗转岗机制,使辅导员深入到其它部门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发展潜质。
(二)加大培养力度,增强对身份与地位的肯定
1.提供培训机会,提升专业能力。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上缺少机会与时间,从此以往,不能得到人力资本积累,工作无意义的感觉不断增强。所以要从不同层面、以多种形式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完善其专业技能,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2.增强表彰宣传,提升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从学校的层面加大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利用网络、评奖、增加辅导员承担校级事务的机会来对辅导员加以宣传和表彰,提升辅导员工作在全校范围的职能和地位,增加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度和职业满足感。
(三)完善激励机制,消除不良情绪
1.施行弹性工作制,降低辅导员工作压力。疲于各项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常常牺牲私人时间从事学生管理。作为坚强后盾的家庭对于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具有较大的影响。施行弹性工作制则是在辅导员长期超负荷工作之后给予他们一定的私人时间。通过弹性工作制使辅导员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在生理上得到休息,从而激励辅导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2.设立科研基金,提升教学及科研水平。忙于学生工作則疏于个人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作为激励手段,在辅导员队伍中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辅导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条件下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为提高他们在科研和教学上的水平,完善自身能力提供保障。
3.借鉴岗位职级制,制定辅导员的晋升途径。辅导员是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但是在晋升途径上却只能在原有的管理干部和教师的职级晋升上划拨人数。没有自己的晋升途径,将使辅导员产生对自身工作岗位的迷茫,认为辅导员工作是管理干部或教师的附属,产生职业倦怠。所以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岗位职级制,将辅导员作为单独系列进行职称的评审和晋级,在辅导员岗位上设立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使晋升道路畅通,消除在岗辅导员对晋升途径的疑虑,从而安心工作,走出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 (1): 15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