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技术、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等内容,对高职院校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 文献信息检索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2
1 信息素养
1.1 信息素养的发展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出现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在向全美国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经培训后能够在工作中运用信息的人即认为具备了信息素养。他们在掌握了信息工具的使用及熟悉主要的信息源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问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认为教育部门应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提高人们对联机数据库、通讯服务、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进入90年代,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深入到人的整体素养的层面。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养是认知整体素养的部分。”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信息素养正在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重要因素,是个体投身信息社会的先决
条件。
1.2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如何对信息进行转化的品质和能力。对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他们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应该具备的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是促进他们自身创新能力同社会的要求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品质,是个人促进社会发展,社会促进个人进步的“转化机制”。这种“转化机制”不是自发形成的,只有通过学习和受教育才能实现。信息素养培养应该根据其特点,从信息处理好运用能力入手,培养“自我超越”的创新本领,从而实现信息向知识转化、知识向能力转化、能力向技术转化的不断飞跃。
21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的信息化和知识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信息素养,必须使每个人都善于检索和利用信息化知识,实现信息化知识的利用价值。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是每个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大学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最好的地方,在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的今天,大学生只有拥有了重新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
2 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
2.1 意识和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围,是意识的一种,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什么时需要信息和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是体验信息强弱的重要表现。强烈的信息意识表现为对信息有敏锐的感受力、洞察力和持久的注意力,以及对信息价值的准确判断力。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着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影响着人们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效果;同时,它也直接关系到信息素养的整体培养。信息素养是一系列的能力,它要求个人不仅能有效地使用所需信息,而且能在需要信息的时候有意识地加以识别和评价。在美国首次提出“信息素养”一词时,就指出信息意识、文化修养和信息技能是信息素养的三个层面。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信息主体在信息活动中的技能,成为人们从事信息活动的精神驱动力。
2.2 大学生信息意识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个体的信息意识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有赖于人的自然生物特性与社会文化性的结合。只有加强个体的社会文化程度,培养信息社会应有的基本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和实践的过程,应该在整个社会各阶层全面展开。其中,对高校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点。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面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在为我们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信息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
3 信息伦理与信息素养
3.1 伦理和信息伦理
伦理指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通理和准则,伦理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概念。随着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种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信息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巨大变化,它同时也以技术负载伦理的方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信息社会产生的各种伦理问题。
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和伦理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在当代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已经走向大众化,但随之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和行为方式,如信息的授权、信息技术的非法使用和个人隐私等。构建中国的信息伦理体系和信息伦理学,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适当的伦理规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2 大学生信息伦理修养
构建一个健康发展的信息社会,个体的信息伦理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們的信息素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信息素养,所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伦理就成为发展健康信息社会的关键了。要以良好的信息伦理氛围为依托,在高校、各种机构和政府机关积极开展合作,签订规范信息行为的协定和公约,真正反映大学生的信息伦理要求,除做到有章可循之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伦理观。除了营造有利于信息伦理道德传播的社会环境之外,培养信息伦理修养的最关键之处在于个体的道德意识。信息伦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自律性,这就要求人们做到“慎独”,这是对信息个体伦理修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虽然做起来很难,但是在以虚拟为特征的数字生存空间,只有把信息伦理修养提升到这一水平,才能使道德意识真正扎根于每个大学生的心里。
4 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
4.1 信息存储技术教育 随着信息数量、种类的增加,需要存储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信息存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手工存储已满足不了需要,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如电子计算机、缩微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存储器件必须具备超高存储密度、超快存取速率及超长存储寿命三大特点。如自己在文献信息检索课上,就为学生介绍了我校图书馆使用的妙思文献管理集成系统,让学生了解了馆藏文献信息的存储情况及相关模块的管理方法。
4.2 信息组织和检索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的信息检索技术日新月异,许多新颖、便捷、高效的现代信息检索技术越来越多地得到开发和应用,如:搜索引擎技术、超文本全文检索技术、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人工智能与信息检索等。
4.3 了解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信息系统,顾名思义是处理信息的系统,其内涵与应用十分广泛,主要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是人、机共存的系统,其主要功能为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及利用。信息系统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学生在检索课上要了解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采用正确的开发方法,遵循一定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4.4 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
所谓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管理,不仅仅是让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保持运行就可以了,而是应该在运行过程中发现一些在软件测试阶段未发现的错误和设计上的缺陷,另外根据用户的需求的变化而使系统的功能与之适应,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管理是为了使系统能够正常发挥预期的作用和应有的效益,它包括日常的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安全与保密等工作。
5 文献信息检索课教育与信息素养
5.1 文献信息检索课
2002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了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呼吁各高校领导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提出要加快改革以文献课教学为主体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加强教材建设。文献信息检索课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对学生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信息检索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学习技能,高职院校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能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5.2 我国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一般由图书馆老师承担,在师资培养和资源建设上不能保障,很多学校将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例如在天津市的高职院校中就有近半数的学校尚未开设此课程,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学院对文献信息检索课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作为方法课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建设,认为文献检索课并非专业课,所安排的课时无所谓了,有的学校甚至不上这门课程,相应的师资培养问题更是无人重视,教学设备也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障。就如笔者所在的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也是今年初才正式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为选修课,16学时。二是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我国高职院校里的学生大多数是大专生,有的甚至是直接由初中入学的五年制高职生,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文献检索课是什么课程。加之一些院校检索实习设备缺乏投资建设,造成教师教学只能停留在书面,学生不能实际体会到文献检索课对培养他们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能的重要性。
5.3 对高职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建议
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开设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实践证明其在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才能等方面,起到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5.3.1 在新生中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重视信息素养教育。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指引大学生掌握以及利用现代信息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职新生由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程度不同,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进行图书馆利用等教育,让新生尽快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是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5.3.2 加大资金支持,完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资金支持,文献信息检索课要制定教学大纲、选择合适教材。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减少理论介绍,保证内容上的实用,以实践操作的形式使学生理解信息检索的理论,促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技能。
5.3.3 提高教学人员素质
高职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基本上由图书馆承担。图书馆应该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引進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先进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年轻人才,另一方面对教学人员进行培训。
5.3.4 课时有保障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校在校生文献信息检索教学的课时应在40个课时左右,包括学生的实习时间。但高职教育学制较短,专业课程设置较多,所以文献课程设置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减。如果学校在课时保证上有困难,应安排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知识的讲座,对新生进行时间较集中的文献知识教育。
5.3.5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教学实效
灵活而生动的授课方法,是保证顺利完成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我在文献信息检索课上将图书馆已购置的CNKI、中国交通科技数据库等资源推荐给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自助检索机进行检索练习,对文献题名或著者标引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查检。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实际检索中牢固地掌握文献检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著者检索、主题检索、分类检索、编号(ISBN)检索等一些具体的方法,使学生能充分地了解和利用图
书馆。
参考文献
[1] 陈霞.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3):60-62.
[2] 赖群.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博览,2009(2):21-22.
[3] 谢丽华.利用文献信息技术课程加强高职信息素质教育[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95-96.
[4] 王晓红.论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7):66.
[5] 王晓峰.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4):105-106.
[6] 王帆.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J].兵团党校团报,2010(2):76-80.
关键词: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 文献信息检索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2
1 信息素养
1.1 信息素养的发展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出现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在向全美国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经培训后能够在工作中运用信息的人即认为具备了信息素养。他们在掌握了信息工具的使用及熟悉主要的信息源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问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认为教育部门应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提高人们对联机数据库、通讯服务、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进入90年代,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深入到人的整体素养的层面。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养是认知整体素养的部分。”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信息素养正在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重要因素,是个体投身信息社会的先决
条件。
1.2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如何对信息进行转化的品质和能力。对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他们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应该具备的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是促进他们自身创新能力同社会的要求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品质,是个人促进社会发展,社会促进个人进步的“转化机制”。这种“转化机制”不是自发形成的,只有通过学习和受教育才能实现。信息素养培养应该根据其特点,从信息处理好运用能力入手,培养“自我超越”的创新本领,从而实现信息向知识转化、知识向能力转化、能力向技术转化的不断飞跃。
21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的信息化和知识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信息素养,必须使每个人都善于检索和利用信息化知识,实现信息化知识的利用价值。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是每个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大学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最好的地方,在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的今天,大学生只有拥有了重新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
2 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
2.1 意识和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围,是意识的一种,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什么时需要信息和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是体验信息强弱的重要表现。强烈的信息意识表现为对信息有敏锐的感受力、洞察力和持久的注意力,以及对信息价值的准确判断力。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着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影响着人们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效果;同时,它也直接关系到信息素养的整体培养。信息素养是一系列的能力,它要求个人不仅能有效地使用所需信息,而且能在需要信息的时候有意识地加以识别和评价。在美国首次提出“信息素养”一词时,就指出信息意识、文化修养和信息技能是信息素养的三个层面。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信息主体在信息活动中的技能,成为人们从事信息活动的精神驱动力。
2.2 大学生信息意识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个体的信息意识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有赖于人的自然生物特性与社会文化性的结合。只有加强个体的社会文化程度,培养信息社会应有的基本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和实践的过程,应该在整个社会各阶层全面展开。其中,对高校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点。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面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在为我们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信息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
3 信息伦理与信息素养
3.1 伦理和信息伦理
伦理指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通理和准则,伦理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概念。随着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种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信息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巨大变化,它同时也以技术负载伦理的方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信息社会产生的各种伦理问题。
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和伦理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在当代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已经走向大众化,但随之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和行为方式,如信息的授权、信息技术的非法使用和个人隐私等。构建中国的信息伦理体系和信息伦理学,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适当的伦理规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2 大学生信息伦理修养
构建一个健康发展的信息社会,个体的信息伦理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們的信息素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信息素养,所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伦理就成为发展健康信息社会的关键了。要以良好的信息伦理氛围为依托,在高校、各种机构和政府机关积极开展合作,签订规范信息行为的协定和公约,真正反映大学生的信息伦理要求,除做到有章可循之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伦理观。除了营造有利于信息伦理道德传播的社会环境之外,培养信息伦理修养的最关键之处在于个体的道德意识。信息伦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自律性,这就要求人们做到“慎独”,这是对信息个体伦理修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虽然做起来很难,但是在以虚拟为特征的数字生存空间,只有把信息伦理修养提升到这一水平,才能使道德意识真正扎根于每个大学生的心里。
4 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
4.1 信息存储技术教育 随着信息数量、种类的增加,需要存储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信息存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手工存储已满足不了需要,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如电子计算机、缩微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存储器件必须具备超高存储密度、超快存取速率及超长存储寿命三大特点。如自己在文献信息检索课上,就为学生介绍了我校图书馆使用的妙思文献管理集成系统,让学生了解了馆藏文献信息的存储情况及相关模块的管理方法。
4.2 信息组织和检索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的信息检索技术日新月异,许多新颖、便捷、高效的现代信息检索技术越来越多地得到开发和应用,如:搜索引擎技术、超文本全文检索技术、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人工智能与信息检索等。
4.3 了解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信息系统,顾名思义是处理信息的系统,其内涵与应用十分广泛,主要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是人、机共存的系统,其主要功能为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及利用。信息系统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学生在检索课上要了解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采用正确的开发方法,遵循一定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4.4 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
所谓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管理,不仅仅是让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保持运行就可以了,而是应该在运行过程中发现一些在软件测试阶段未发现的错误和设计上的缺陷,另外根据用户的需求的变化而使系统的功能与之适应,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管理是为了使系统能够正常发挥预期的作用和应有的效益,它包括日常的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安全与保密等工作。
5 文献信息检索课教育与信息素养
5.1 文献信息检索课
2002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了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呼吁各高校领导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提出要加快改革以文献课教学为主体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加强教材建设。文献信息检索课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对学生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信息检索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学习技能,高职院校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能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5.2 我国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一般由图书馆老师承担,在师资培养和资源建设上不能保障,很多学校将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例如在天津市的高职院校中就有近半数的学校尚未开设此课程,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学院对文献信息检索课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作为方法课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建设,认为文献检索课并非专业课,所安排的课时无所谓了,有的学校甚至不上这门课程,相应的师资培养问题更是无人重视,教学设备也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障。就如笔者所在的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也是今年初才正式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为选修课,16学时。二是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我国高职院校里的学生大多数是大专生,有的甚至是直接由初中入学的五年制高职生,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文献检索课是什么课程。加之一些院校检索实习设备缺乏投资建设,造成教师教学只能停留在书面,学生不能实际体会到文献检索课对培养他们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能的重要性。
5.3 对高职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建议
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开设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实践证明其在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才能等方面,起到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5.3.1 在新生中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重视信息素养教育。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指引大学生掌握以及利用现代信息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职新生由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程度不同,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进行图书馆利用等教育,让新生尽快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是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5.3.2 加大资金支持,完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资金支持,文献信息检索课要制定教学大纲、选择合适教材。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减少理论介绍,保证内容上的实用,以实践操作的形式使学生理解信息检索的理论,促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技能。
5.3.3 提高教学人员素质
高职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基本上由图书馆承担。图书馆应该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引進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先进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年轻人才,另一方面对教学人员进行培训。
5.3.4 课时有保障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校在校生文献信息检索教学的课时应在40个课时左右,包括学生的实习时间。但高职教育学制较短,专业课程设置较多,所以文献课程设置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减。如果学校在课时保证上有困难,应安排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知识的讲座,对新生进行时间较集中的文献知识教育。
5.3.5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教学实效
灵活而生动的授课方法,是保证顺利完成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我在文献信息检索课上将图书馆已购置的CNKI、中国交通科技数据库等资源推荐给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自助检索机进行检索练习,对文献题名或著者标引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查检。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实际检索中牢固地掌握文献检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著者检索、主题检索、分类检索、编号(ISBN)检索等一些具体的方法,使学生能充分地了解和利用图
书馆。
参考文献
[1] 陈霞.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3):60-62.
[2] 赖群.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博览,2009(2):21-22.
[3] 谢丽华.利用文献信息技术课程加强高职信息素质教育[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95-96.
[4] 王晓红.论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7):66.
[5] 王晓峰.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4):105-106.
[6] 王帆.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J].兵团党校团报,2010(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