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哲学诠释学的视域中,理雅各英译《论语》的选词问题,就是理解本身的问题。理雅各以delusions释“崇德辨惑”之“惑”,使“惑”之意义在由本文内容所传介的意义域之内,获得了一种人性论意义上的理解,从而诠释了圣人“所辨何惑”的问题;以first principles释“主忠信”,实则举本统末,不仅立积德之基,而且定辨惑之方。在翻译之外,理雅各以“他者”身份对中国经典的理解,一方面使得圣人言语显出一种特有的新活力;另一方面,经由这样一种新的“互视”和“交谈”模式,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在世界历史和思想谱系中的位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讲师,江苏苏州215123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本汇释汇校”(10&ZD1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哲学诠释学的视域中,理雅各英译《论语》的选词问题,就是理解本身的问题。理雅各以delusions释“崇德辨惑”之“惑”,使“惑”之意义在由本文内容所传介的意义域之内,获得了一种人性论意义上的理解,从而诠释了圣人“所辨何惑”的问题;以first principles释“主忠信”,实则举本统末,不仅立积德之基,而且定辨惑之方。在翻译之外,理雅各以“他者”身份对中国经典的理解,一方面使得圣人言语显出一种特有的新活力;另一方面,经由这样一种新的“互视”和“交谈”模式,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在世界历史和思想谱系中的位置。
其他文献
2009年7月,国家文物局将13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正式移交给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这批书信涉及1920年至1932年间《新青年》杂志的历史演变、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相关活动,以及陈独秀和胡适等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
《民法总则》第109条对人格尊严的保护做出规定,彰显了21世纪民法的时代精神,强化了人文关怀,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公民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水平。该条关于人格尊严保护的规定具有一般人格权的规范属性,体现了人格尊严平等保护的价值理念,具有承接和实施宪法的功能,明确了人格权保护的价值基础。该条也为未来民法典编纂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强化对人格尊严的保护,应当加强人格权立法,在民法典中构建独立成编的人格权法。
2011年11月19—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与《学术月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社会正义、正义理论的源流与建构模式、当代西方正义理论的启示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和交锋,并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本次会议对学术争论的倡导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和媒体的一致好评
社会保障是关于社会成员基本风险管理的一项制度安排,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相似性,但也因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有差异。从风险管理主体结构、政府目标和风险处理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东亚社会保障与欧洲社会保障之间的差异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即在人类文明早期,东亚社会保障与欧洲社会保障差异不大;在封建社会时期,东亚社会保障与欧洲社会保障差异较大’而到近代,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东亚社会保障与欧洲社会保障又呈现趋同的迹象,但差异依然存在。
2011年11月13日,“当代中国认识论与人学的走向—《夏甄陶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到会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国防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60余位学者汇聚一堂,围绕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政策实施型司法向回应型司法的转型过程中。民事司法结构和模式的转型呼唤程序自治性、程序主体性的制度建构,呼唤程序规则的独立性和经由程序的正当化机制的回归。价值取向和技术特征迥异的各类程序,如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私益诉讼程序与公益诉讼程序、财产诉讼程序与家事诉讼程序等,分类入法,可以满足当事人不同层次的实体权利和程序利益之保护的需要,以程序主义视角和程序利用者视角为导向的程序选择权由此获得新生。
当代中国的正义问题涉及三个子问题:(1)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正义?(2)对于分配正义,我们最需要关注什么?(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正义批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中国所要追求的正义应是崇尚契约精神与人的内在价值的正义;与其关注分配正义本身,不如关注制约分配正义的权力和市场等背景因素,因为正是这些因素制约着分配正义的产生及其实现;正义批判虽然属于意识形态批判,但它对于当代中国的制度完善与社会进步有着独特的价值。
对于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在资产价格时间序列中寻找突变点的BLS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新视角和新工具,在历史研究方法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一方面可以解除先验主义的束缚更逼近“真实历史”,使历史研究更加客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资产价格承载的信息“经验到过去”,更好地把握当时创造历史的人们内在的生命、欲望、情感、意志和思维。
1925年铃木虎雄在《支那诗论史》一书中指出三国魏之后中国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
“经文辩读”出现于20世纪末的美国大学,缘起于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经文研究者之间的对话。经文辩读以小。组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核心,进行跨宗教的经文阅读与讨论,其理论将从实践中产生。经文辩读活动认为,经文的直白义展示了绝对者的意志,但却是通过不确定的方式加以展示的。因此,没有谁可以一劳永逸地辨认出经文的语句实质意指什么真理和价值,经文只能通过某个存在于历史中的具体读者群内部的诠释和行为来展示它的确定含义。辩读的目的不是要提供答案,而只是辩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