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践行路径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之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进行概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任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内涵,强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践行路径,使大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内涵 践行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151-02
  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热词就是“毁三观”,许多青年都喜欢用这个词形容自己被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行为所震慑进而损毁了自己原有的“三观”,比如“今天看了凤姐的征婚帖,我表示三观尽毁”,虽然有些夸张,但说明“三观”这个词汇已然成为根植于广大青年心中的高级词汇,代表着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判断和选择。中学时代,我们初次接触哲学课程,听老师解释唯物主义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在唯物主义的三观之中,世界观和人生观属于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生的基本认识,而价值观则是人类在细微事情上的判断和选择,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个人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在不断变化之中。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随着这一概念的高度凝练和提倡,“价值观”以及带有定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成为信息时代的热词,也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特有的,是国家的、社会的、民众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尺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所有层面,体现在国家的制度、方针、政策、法律的所有规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以下科学内涵:
  (一)普遍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
  (二)民族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立在中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的一种价值观。
  (三)崇高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激励人心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价值观包含着非常高尚和值得人们为之献身的内在合理性。
  (四)先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内涵
  在当前存在的多元化价值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青年学生最先接受和树立的观念。大学生群体是对新鲜事物吸收最快的一个族群,在面对各种文化冲击、大量信息涌入的形势下,他们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更具时代特色。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从立志、学习、创新、担责、修为五个方面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引导。
  (一)志高意远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更是用“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来描述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人的存在价值。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志向和奋斗目标,并愿意为之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应对新的挑战。
  (二)勤学善思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人人都有上大学的机会,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天之骄子”,但是仍然是中华的未来。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作为个人知识结构的基础,同时具备人文素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青年的力量。
  (三)求实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关键所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大国之间的较量已转换为科技创新能力的角力,引进和效仿欧美国家先进的技术已成为过去时,“中国制造”早已经进阶为“中国创造”。当代青年学生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把握各领域前沿动态,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的学识转化为生产力。
  (四)勇为担责
  若想使一个人显示出本质,那么让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勇于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劲头,当代青年学生更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面对问题不推诿、面对困难敢应对、面对风险敢承担,面对重任敢挑战,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锻造自立自强的品质和勇担责任的精神。
  (五)修德重行
  当代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体征。大学生应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自我反思和自我修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并将自己的道德认知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强化自己的道德观念。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乐于议政,喜欢批判。大学时代是他们完整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更容易被各种观念所左右。尽管多年来高校坚持党中央路线贯彻思政教育,在大学生中提倡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各种思潮涌入,影响着当代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寻求合理的路径,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信仰。
  (一)深刻分析理论内涵维度,引领大学生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当代表达,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但理论的价值魅力并不只是停留在它对自身逻辑的完美阐释,更在于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指引与说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大学生内心,不仅要充分阐释其理论内涵,更要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实现情感认同。教育工作者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入情入理深刻分析,从全方位对所带来的效应作出多维度阐释,才可以让学生达到情感认同,并逐步转化成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均是建立在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之上,三者一脉相承,互相支撑。国富则民族兴旺、人民幸福,民诚则国家繁荣、社会稳定。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有“一小一大”,“小”关乎个人能否立足社会、成人成材,“大”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发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与大学生思想共鸣、利益交汇,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接受,“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不会是一句乏味的空话、套话。
  (二)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
  一些欧美国家,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他们认同的价值观却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国民心中。他们没有通过课堂进行常规的宣传,通过有意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实现隐性教育,将他们认同的主流价值观进行表达和传播,比如通过商业电影、综艺节目、新闻报道等方式,使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逐步渗透,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与大学生成长环境相结合,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正当途径获取信息、正确面对和思考网络文化带来的各方面效应等,使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体认知逐步增强,让学生面对世界可以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
  理论结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一贯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策、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民情,通过社会实践这种活动,达到知行合一。
  以北京某高校为例,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有的学生通过和农村的党支部开展“红色1 1”活动践行了“爱国”;有的学生通过参与园博会、宋庆龄故居等志愿服务践行了“敬业”;有的学生党支部通过“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系列活动的开展践行了“诚信”;有的学生通过前往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践行了“友善”……经过几年的积累,学院逐渐形成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让学生付出热情与辛劳的同时,深刻领会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朱惠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3):41-42.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一种内在动力。那么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呢?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认为引导学生参与,要教给学生学法。这是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产生厌学情绪。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教
大数据是一个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事物,正以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等网络服务持续记录、刷新着的数据信息形式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活动,同时大数据也促进着教育的变革,具体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全部课程的公共基础课和精品核心课程,也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要管道。但是,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少还存在着问题,如何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把学生作为出发点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目前需要着手的关键点。  [关键词]品德教育 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
目的 评判小切口阑尾手术、传统开腹手术,应用于急性阑尾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遵循随机平行方式,将本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撷取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共计102例,均分为甲组、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主体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接受性学习中教师往往过度“加工”,学生失去了能力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于是,教育界提出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阅读。然而,不少教师由于对研究性阅读认识肤浅,教学时“挂着羊头卖狗肉”——打着研究性阅读的旗帜,依然“独揽大权”,惟恐让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失去了
从前,美来源于思想、目标和过程。现代艺术背后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拒绝所有传统的美学实践及与沉闷的现实斗争。一切属于过去的都被要推翻了,一切以涂写为起点要重新开始,并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对三类金属硫蛋白 (大鼠金属硫蛋白亚型II,兔肝金属硫蛋白亚型I和兔肝金属硫蛋白亚型II)的单体和二聚体进行了水溶液条件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其中大鼠金属硫蛋白亚型II的结构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诚信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教改试验班对思政课
所谓“点拨”,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达,使其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点拨”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教学中点拨的功能、特点和方法,探究点拨艺术的内涵,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一、点拨的功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