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和庸人自扰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安思危无疑是一句警世格言。它提醒人们在安全的时候、在平安的时候、在稳定的时候、在顺利的时候,在胜利的时候,想到可能存在的、潜伏的、酝酿的危险、困难,及时加以化解和避免,同时做好一旦危险出现时的应对准备。我们普通人应有这种警觉,各种各样的权力者更应有这种警觉。权力越大,这种警觉应当越强。
  然而,居安思危虽被人们常常挂在嘴上,但铭在心里的人却并不多。一些人,动不动便被“安”、有时还仅仅是小“安”,便一叶障目得发起高烧来,如果是一时的胜利,更被这胜利冲昏头脑,以为自己安如磐石,以为自己会无往不胜,不但想不到可能存在的、出现的危险,连危险已经迫在眉睫,还浑然不知,甚至看见了竟自欺欺人地不予承认。“文革”后期,事实已经证明整个国家被祸害得一团糟,竟还说“形势大好,不是小好,而且越来越好。”莫说居安思危,连居危、见危都不思危了。最后也宜乎和必然破产和失败了。
  笔者有位长辈,是个农民,没有多少文化,连居安思危这个成语恐怕也不知道。但我小的时候,他总是教导我们晚辈说:去做一件事,要先把败营安好,一旦不成功,也好有个退路。我们当时并不理解他的话,长大后还很有一段时间,认为这话缺乏志气。做一件事,既然去做,就要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怎么先要把败营安好呢,也太没有自信了。所以一些事情便破釜沉舟地去干。后来经的事情多了,切身的失败教训,所见所闻别人的失败教训,才深切体会到先把败营安好是多么必要和重要。这实际也是居安思危,充分估计到可能的危并想好应对危的方案,才可进退有序,进退不乱。先把败营安好,乃是为了万一失败有退路,以后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固是想到退,但更是想到进。
  不过,本文就居安思危不想再多说了,因为许多人已经说得够多了,而且不仅仅停留在“思危”上,进而更切实地在“应危”上作文章。现在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应急方案就是这文章的妙笔生花。本文转而要说的是,有些人把居安思危“思”过了头。有道是真理越过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居安思危过了头,就会变成庸人自扰。
  天不会塌下来,但那个“杞人”竟担忧天会塌下来,可不就是庸人自扰!读历史,常常看到一些人惊呼“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但他们所说的国还是原来的国,家(这个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家)还是原来的家,甚至比他们所“不”的国和家还好。我们那个可尊敬的孔子,面对他所处时代的巨大变化,也叹息“礼崩乐坏”,可尔后的事实证明,历史进入到了更新的时代。他的“礼崩乐坏”,从他所信仰的礼和乐来说,可能是崩了坏了;但新的礼、新的乐又建立了起来。刚刚改革开放时,不少人,有的还是“大腕”,更是惊呼“国将不国,家将不家”。有人就说作为改革开放特区的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是红的外,其他的都改变颜色了。这种见解的人现在也仍然有。但是,谁又否认得了,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比过去强大多了,我们人民比过去富有多了,我们比过去自由多了,我们比过去民主多了;一言以蔽之,无论是我们的物质日子还是我们的精神日子都比过去好多、好多了。以是观之——当然只能以这种实践的“是”观之,难道还能像过去那样以理论、以本本、以“思想”来观之吗——他们的惊呼不过是可笑的、全拿本本对照的庸人自扰罢了。
  这种庸人自扰是大庸人,还有一些小庸人,他们所自扰的没有人家的大,乃是一些小扰扰。这些年,过所谓“洋节”的人越来越多,例如圣诞,例如情人节。有人竟因此担心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等节日受到“洋节”的威胁、弱化和取代,“节将不节”,从而发出“保卫春节”的口号。你说这些人生活在世外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他们明明看到了“洋节”走热;你说他们同我们一样生活在现实里,他们却对我们的春节、中秋这些传统节日越来越过得热闹、盛大、长久,而且不仅如此,连过去一些不太重视的传统节日也被发掘出来了,又似乎没有感知,好像他们生活在另一个星体上。你倒说这怪不怪。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管是“洋节”还是“土节”,都会过得越来越热闹、越盛大、越隆重。而无论哪个“洋节”,也比不了我们的春节。单是每年为过春节上亿人流动的“春运”场面,永远都会是一个“世界之最”。春节本来就固若金汤,而且会越来越固,还大踏步地走向国外,一些人却突然喊出“保卫春节”不是最可笑的庸人自扰吗?这恰恰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
  前些日子,又看到一篇《汉语亟待“保卫战”》的文章。作者就汉语、汉字流通中出现的一些错别字现象和错解现象提出批评,是完全正当和应该的。鲁迅当年也批评过有人把去国外“留学”写作“流学”。但几个错别字、几个错解怎么就会使汉语面临“保卫战”的严峻形势呢!如果咱们的汉语这样脆弱,这样不经风霜,还能流传到现在、而且越来越走向世界吗?“保卫战”云云,不但是庸人自扰,还是危言耸听呢!
  居安思危很有必要,但“思危”过了头,没有“危”也喊“狼来了”,就是庸人自扰,甚至是危言耸听。居安而不思危,很危险;庸人自扰也非善事,常会无事生出非来,反而干扰正事;而危言耸听,自己吓唬自己,也会把自己吓出毛病来。
其他文献
长假期间同学聚会。三家人九口子,只有男人们在喝白酒。眼看两瓶白酒下肚了,已然酒酣耳热,主人仍然十分盛情,坚持再开一瓶。老婆孩子们都劝不要再开了,说喝好就行了,喝醉了不好,主人却仍在坚持。这时俺老婆说实话了:“别再喝了。再喝纯生就要说英语了。”老婆说完,孩子也跟着附议。听罢老婆的话,大家都乐了。  因为工作关系,平时应酬喝酒的机会比较多。我有一个毛病,就是酒喝高了之后,爱说英语。平时工作中说英语,总
期刊
自从我嫁给老公,婆婆过日子抠门,可让我长了见识。婆婆与公公都有退休工资,虽然工资不高,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可不必事事算计。这是我的观点。婆婆却不认同,她常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婆婆这样说,日常里也是这样做的。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一日三餐自然少不了面食。这恰好成就了婆婆的拿手绝活。买来面粉自己做馒头、花卷、水饺、面条……反正市场上卖什么就做什么。我说买东西很方便,还受这累干啥。婆婆
期刊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显,不惊不乍,不咸不淡,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十九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
期刊
2009年1月22日,1924年出生的梁羽生走完了他在尘世的全程,在遥远的悉尼。此刻,我脑中首先跳出来的却是少年时代初读他的《七剑下天山》,迄今仍念念不忘的开篇那首词: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
期刊
最近在议论“奢靡之风”,不知道又有什么背景。其实要论“奢靡”,也该是少数人的事;谁想“奢靡”去教育谁,似乎没有必要惊动缺少奢靡资格的我们。  但是,今天没有资格奢靡,不代表明天没有奢靡的资格;今天骂奢靡,不代表内心不想奢靡;而今天抨击奢靡的,不代表他没有奢靡的经历。  有人介绍我看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爱摆阔,世界少有。有例为证,称北京某商店有名表一只,标价10万元,一个多月没卖掉;后来标价100万元
期刊
风头正盛的小沈阳当然“不差钱”,他差的是文化品位,还有对文化品位的敬意,所以只能一味地以自虐取悦于俗众。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物以某种莫名其妙的方式一夜之间火爆起来,2009年一开盘就轮到了小沈阳。      这小沈阳一火爆不要紧,一时间男女老少都学着拿腔捏调说话一口一个“为什么呢”“嚎”,还要将脸和身子扭几扭,这才显得跟上了潮流。翻开报刊,要是没几条小沈阳的新闻,那简直就不是中国
期刊
早些年,中国盛行“大搞”:“大搞爱国卫生”“大搞民兵建设”“大搞群众运动”……现如今,“大搞”几近式微,而“搞大”却流行起来。流行话语(口头搞大);流行作派(行动搞大),什么都搞大,做什么都要搞搞大。  开烟杂店的小业主,叫做“大老板”。  发表了几篇不入流的小说,叫做“大作家”。  在会上讲些人云亦云的小言论,叫做“大报告”。  扑腾于商贸中赚得了一点蝇头小利,叫做“大赢家”。  规划、兴建了一
期刊
就像木马病毒和流氓软件一样,恒源祥的“翻版”恶俗广告又一次袭击并侵占了我们的“内存”。  “我属牛,牛牛牛;我属虎,虎虎虎……我属鼠,鼠鼠鼠”,记者收看东方卫视发现,在一分多钟的时间里,12个代表着12生肖的演员依次登场,把12生肖依次说了个遍,这就是恒源祥“09年版十二生肖贺岁广告”。(据2月1日《北京晨报》)  这不是恒源祥第一次挑战受众的心理极限:去年春节期间,恒源祥的“鼠鼠鼠”、“牛牛牛”
期刊
去年上海“季风书店”因为租约到期引发生存危机问题,媒体和评论对其进行了大约半年时间的关注,最终结果如何未见有后续报道。不过,能稍微令人欣慰的是,“季风”仍然在开门营业,自它之后,也再未出现过有知名的人文书店关张的消息。  貌似人文书店得以有了些喘息的空间,但这避免不了我们继续对它的命运提心吊胆。熟知这个领域的读者都了解,人文书店的最大生存动力,不是对盈利的追逐,而是书店经营者们一厢情愿、理想主义般
期刊
“廷杖”,也就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大臣屁股,被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称为“明代特有之酷政”。这一“酷政”的创制者是明王朝的奠基人朱元璋。  按现在人的想法,打屁股,总比杀头掉脑袋强多了,怎能算什么特别的酷政?这就是时代的差异了。昔日的读书人讲究“可杀不可辱”,即使犯法,白刃加颈,也比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公然羞辱强。这种旧士子的观念,讥其迂腐也好,说它是一种气节也罢,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