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学习是创造性活用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系统”认知视角下,整体研究英语教学中有关学生、教材、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明确教师在英语教学系统中维持系统内稳态(即系统内各要素间平衡)的作用,使系统在受内外干扰时仍能保持稳定、平衡即内稳态,而不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教师 英语教学系统 内稳态 平衡
一、不同教育观对教师作用的不同认识
回顾人类教育史,受不同教育观的影响,人们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苏格拉底和孔子为代表的启发引导式教育观,认为教育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发现自己的智慧,领悟事理,进而吸收人类文化遗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二是认为教师起传播媒介作用。以培根和董仲舒为代表的传递式教育观,认为教育主要传递研究自然的经验给学生,其间起传播作用的便是教师。三是认为教师起创造环境的作用。以达尔文、陶行知等人为代表的发展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学生是主动的创造者而不是被控制的接受者,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创造合适的教育环境。
之所以会存在以上三种看法,主要由于人们长期对学生、教材、环境这些教学组成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却很少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对待。现代教育教学观认为,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应该把学习主体(学生)、学习客体(教材)和学习环境等教学要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在系统教育观中,人们认为英语教学也是一个系统,在英语教学系统中,英语教师主要起平衡“系统内稳态”的作用。
二、“系统”认知视角下教师的平衡作用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系统。“系”指互相联系,“统”则指将部分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在英语常识大词典中对此的解释是“group of things or parts working together as a whole”。所以,当人们称某个研究对象为系统时,意指它是由若干层次结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明确系统概念后再来分析英语教学:从纵向看,英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要素,而语言教育、文化教育等又都是英语教学的要素;从横向看,英语教学、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等都是构成学校教育的要素,因而英语教学具有纵横联系的上下两大层次,且各层次又可无穷无尽地细分:往上学校教育还可成为教育、生产力等大系统的要素,往下语言教育又可分为学生、语言、环境等要素。由此看来,英语教学是一个由若干层次结构组成的整体,可称之为系统。明确这一观点后,再从系统整体出发来研究英语教学,从中提炼出教学的要素——学生、英语、学校环境。因为学生在学校主要是从教材中学习英语,所以又可以说学生、教材、学校环境是教学的三大要素。
那么在整个英语教学系统中,学生、教材、环境三者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教师在其间又起着什么作用?看下面示意图:
学生、教材、环境三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统一于英语教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学生要学习、掌握英语知识,因此认识的客体自然是教材中的知识,而掌握知识是学生的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系统中要寻找要素间的平衡点(如学生与环境间的平衡点就是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进而对周边环境扬长避短),一旦发现失衡现象,则从中进行协调使之恢复平衡,从而保证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也就是说,在对英语教学各组成部分整体研究的系统教学观下,教师的作用就是维持英语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稳定平衡。
三、平衡的目的:保持英语教学系统的内稳态
系统研究方法始于19世纪20年代对物质内稳态的探讨。当时法国生理学家贝纳德提出,一切有生命的组织都有一个奇妙的共性,它们内部的环境如血浆、淋巴等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保持稳定不变,“内环境的稳定性乃是自由和独立生命的条件”。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生物内稳态的研究方面又有突破,他指出:一方面,有机体作为整体存在需要一系列十分严谨的内部条件,如大脑供血量的稳定、体温的恒定、供氧量的恒定以及血液中水、盐、血蛋白数量的恒定等。一旦这个状态被打破,生命就会死亡。另一方面,虽然这些内部条件处于一系列干扰之中,如温度、湿度和供氧条件等都在不断变化,生命却可以克服条件的多变化和内部环境要求恒定之间的矛盾。根据这个情况,坎农指出任何生命组织都必须具有一种基本性质,即保持内部的稳态。这就是说,生命组织生存时时刻刻处于干扰之中,而有机体却能在它发生偏离时马上予以纠正,使内部诸条件仍然维持稳定状态。坎农用“内稳态”这个术语表示生物的这种功能,并进一步指出内稳态不仅是生命的共性,还适用于社会和一切组织系统。在坎农提出内稳态概念之后,维纳和罗森勃吕特提出了“负反馈调节”机制,认为系统维持内稳态中各种变量的稳定为目标值,干扰产生的变量与目标值相减得目标差,目标差控制效应器。如果目标差不存在,效应器不启动,系统的内稳态自然保持;如果目标差出现了,它推动效应器进行调节,使系统内稳态中各种变量得到新的稳定。其示意图如下:
要使英语教学正常进行,同样也要求维持系统的内稳态。具体来说,学生在校学习英语,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发现英语学习中的一些语言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对周边学习环境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好的加以利用,不好的则摒弃。如此才能更好地吸收、掌握、活用教材知识,实现系统内要素间的平衡,最终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减退,被动地学习课本或把握不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等一系列不稳定情况,导致各要素间关系失衡、内稳态紊乱时,便要及时分析情况,重新找到平衡点,并采取一些相应的补救措施来恢复要素间的平衡和系统的内稳态,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用系统负反馈调节机制解释这一过程:比较英语教学系统中的变量(学生、教材、环境)与目标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材能为学生接受,环境能够扬长避短),如果不存在目标差(即变量与目标值相等),说明教学系统内部各条件稳定平衡,内稳态正常,可以照常运转;如果存在目标差(即变量与目标值不等),则应将此信息传递给效应器(教师),再由教师调整教学活动,纠正偏离,以保持系统内稳态,保证英语教学活动的进行。在系统教学观下,教师的作用就是调节英语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学生、教材、环境)间的关系,使系统在受内外干扰时仍能保持稳定、平衡即内稳态,而不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转。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示意图如下:
英语学习不是一个单纯地模仿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活用的过程,需要学生发现、理解语言规则然后创造性地活用规则。系统教学观从系统出发,整体研究教学中的学生、教材、环境因素,明确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起着维持系统内稳态的平衡作用,主导、媒介、创造学习环境都是其维持系统要素平衡的手段。教师要平衡好学生、教材及环境三要素间的关系,发挥自身维持系统内稳态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学会运用。
关键词:教师 英语教学系统 内稳态 平衡
一、不同教育观对教师作用的不同认识
回顾人类教育史,受不同教育观的影响,人们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苏格拉底和孔子为代表的启发引导式教育观,认为教育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发现自己的智慧,领悟事理,进而吸收人类文化遗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二是认为教师起传播媒介作用。以培根和董仲舒为代表的传递式教育观,认为教育主要传递研究自然的经验给学生,其间起传播作用的便是教师。三是认为教师起创造环境的作用。以达尔文、陶行知等人为代表的发展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学生是主动的创造者而不是被控制的接受者,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创造合适的教育环境。
之所以会存在以上三种看法,主要由于人们长期对学生、教材、环境这些教学组成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却很少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对待。现代教育教学观认为,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应该把学习主体(学生)、学习客体(教材)和学习环境等教学要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在系统教育观中,人们认为英语教学也是一个系统,在英语教学系统中,英语教师主要起平衡“系统内稳态”的作用。
二、“系统”认知视角下教师的平衡作用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系统。“系”指互相联系,“统”则指将部分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在英语常识大词典中对此的解释是“group of things or parts working together as a whole”。所以,当人们称某个研究对象为系统时,意指它是由若干层次结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明确系统概念后再来分析英语教学:从纵向看,英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要素,而语言教育、文化教育等又都是英语教学的要素;从横向看,英语教学、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等都是构成学校教育的要素,因而英语教学具有纵横联系的上下两大层次,且各层次又可无穷无尽地细分:往上学校教育还可成为教育、生产力等大系统的要素,往下语言教育又可分为学生、语言、环境等要素。由此看来,英语教学是一个由若干层次结构组成的整体,可称之为系统。明确这一观点后,再从系统整体出发来研究英语教学,从中提炼出教学的要素——学生、英语、学校环境。因为学生在学校主要是从教材中学习英语,所以又可以说学生、教材、学校环境是教学的三大要素。
那么在整个英语教学系统中,学生、教材、环境三者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教师在其间又起着什么作用?看下面示意图:
学生、教材、环境三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统一于英语教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学生要学习、掌握英语知识,因此认识的客体自然是教材中的知识,而掌握知识是学生的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系统中要寻找要素间的平衡点(如学生与环境间的平衡点就是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进而对周边环境扬长避短),一旦发现失衡现象,则从中进行协调使之恢复平衡,从而保证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也就是说,在对英语教学各组成部分整体研究的系统教学观下,教师的作用就是维持英语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稳定平衡。
三、平衡的目的:保持英语教学系统的内稳态
系统研究方法始于19世纪20年代对物质内稳态的探讨。当时法国生理学家贝纳德提出,一切有生命的组织都有一个奇妙的共性,它们内部的环境如血浆、淋巴等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保持稳定不变,“内环境的稳定性乃是自由和独立生命的条件”。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生物内稳态的研究方面又有突破,他指出:一方面,有机体作为整体存在需要一系列十分严谨的内部条件,如大脑供血量的稳定、体温的恒定、供氧量的恒定以及血液中水、盐、血蛋白数量的恒定等。一旦这个状态被打破,生命就会死亡。另一方面,虽然这些内部条件处于一系列干扰之中,如温度、湿度和供氧条件等都在不断变化,生命却可以克服条件的多变化和内部环境要求恒定之间的矛盾。根据这个情况,坎农指出任何生命组织都必须具有一种基本性质,即保持内部的稳态。这就是说,生命组织生存时时刻刻处于干扰之中,而有机体却能在它发生偏离时马上予以纠正,使内部诸条件仍然维持稳定状态。坎农用“内稳态”这个术语表示生物的这种功能,并进一步指出内稳态不仅是生命的共性,还适用于社会和一切组织系统。在坎农提出内稳态概念之后,维纳和罗森勃吕特提出了“负反馈调节”机制,认为系统维持内稳态中各种变量的稳定为目标值,干扰产生的变量与目标值相减得目标差,目标差控制效应器。如果目标差不存在,效应器不启动,系统的内稳态自然保持;如果目标差出现了,它推动效应器进行调节,使系统内稳态中各种变量得到新的稳定。其示意图如下:
要使英语教学正常进行,同样也要求维持系统的内稳态。具体来说,学生在校学习英语,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发现英语学习中的一些语言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对周边学习环境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好的加以利用,不好的则摒弃。如此才能更好地吸收、掌握、活用教材知识,实现系统内要素间的平衡,最终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减退,被动地学习课本或把握不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等一系列不稳定情况,导致各要素间关系失衡、内稳态紊乱时,便要及时分析情况,重新找到平衡点,并采取一些相应的补救措施来恢复要素间的平衡和系统的内稳态,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用系统负反馈调节机制解释这一过程:比较英语教学系统中的变量(学生、教材、环境)与目标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材能为学生接受,环境能够扬长避短),如果不存在目标差(即变量与目标值相等),说明教学系统内部各条件稳定平衡,内稳态正常,可以照常运转;如果存在目标差(即变量与目标值不等),则应将此信息传递给效应器(教师),再由教师调整教学活动,纠正偏离,以保持系统内稳态,保证英语教学活动的进行。在系统教学观下,教师的作用就是调节英语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学生、教材、环境)间的关系,使系统在受内外干扰时仍能保持稳定、平衡即内稳态,而不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转。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示意图如下:
英语学习不是一个单纯地模仿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活用的过程,需要学生发现、理解语言规则然后创造性地活用规则。系统教学观从系统出发,整体研究教学中的学生、教材、环境因素,明确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起着维持系统内稳态的平衡作用,主导、媒介、创造学习环境都是其维持系统要素平衡的手段。教师要平衡好学生、教材及环境三要素间的关系,发挥自身维持系统内稳态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