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中很多美妙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是无意识的,有的是有意识的。它们都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尝试利用学生的审美感觉,让他们感受、表现无意识的声音,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音乐活动。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如下《大自然的声音》音乐活动课。
一、重感悟、促进审美情趣的提高。
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运用录音和录像,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看、听、说、画”,为促使学生感悟新知,发展能力。
1.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在“看、听、画、说”中感悟。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当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声排山倒海般涌入学生耳际时。小朋友们都很激动。我趁势让学生用颜色表示出对这些声音的感受。学生说风声是灰颜色的,因为一刮大风天就阴沉的;雨是白颜色的,因为雨很纯净;雨还是绿颜色的,因为下过雨后,小草都是绿油油的;雷是黑颜色的,因为雷很可怕;闪电是橘黄色的,它是那么亮。接着电视屏幕上展示出“风雨雷电”的画面和声音,我让学生画一画,用不同的线条、图案、色彩描绘出对这些声音的感受。
2.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学生描绘之后,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的作品,之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前将座位分成两块,排成圆弧形,为交流创造环境,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场。学生们在小组中毫无顾虑地诉说自己的创意。学生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他们用灰色的粗线条表示大风、用密密麻麻的短线条表示雨,用一大块的黑色块表示雷,显示出他们对雷的恐惧,用橘黄色的闪电图形表示对闪电的敬畏。交流的气氛和谐热烈,学生愉快地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了对生活中事物新的感受和表现方式。
二、重实践,促进表现方式的拓展
罗杰思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指出:“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都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在课进行到这里时,我指导学生用生活中的材料来表现刚才的声音。我提供的用具有塑料袋、布、水桶、鼓、镲、锣、易拉罐、大的饮料瓶……
1.创设情境,课内实践。通过创设“狂风呼呼,电闪雷鸣,疾风暴雨,大雨哗哗”的命题,模拟大场景,让学生进行场面的配音活动。学生亲临现场,通过自身操作,加深了内心的体验。学生们用塑料袋、易拉罐表现了大雨和小雨:用敲击水桶、鼓表现了雷声;用镲和锣表现了闪电;用布的挥动发出的声音表现大风;往塑料瓶中吹气表现了微笑。在学生们的表现中,他们的创意和独到的表现手法令人惊叹。
2.组织表演,合作评价。在个体寻找声音、表现声音的活动中,学生已不满足个体的表现。于是,我把他们分组,要求学生们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全体成员的努力,将场景完整地表现出来,并加上语言的描述。学生们是这样进行的,先由组长给组员分配各自的任务,然后开始练习活动。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塑造的声音直接作用于学于的感官,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知道了身边的东西只要细心发现,动手、动脑进行创造,就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感受。在这个小组的活动中,学生各自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学生们亲手实践,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学生的各项活动需要及时评价和反馈,教师应给学生评价,学生更可以给同伴作出评价。表演和评价开拓了表现教育的广泛性,使孩子学会了和谐地表达交流感情,和谐地与人合作,学会了在群体中以艺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重延伸,促进兴趣的发展
课上到这里已接近尾声了,学生说雨不会一直下的。学生的心有美好的期望:雨要停了,太阳要出来了。是的,太阳是美好的,是充满希望的。这时我播放了一段柔和的音乐,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来:“雨停了……”我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表达“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这一情景,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课后反思:这节音乐活动课,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放松地表达,从感悟大自然的声响入手。经过儿童自己和集体的集思、汇总,上升为形象美;从象形象声入手,进而表现生活,表现大自然,让生活和自然上升为艺术美、抽象美;在活动中增加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力、动手、动脑创造的能力。事实证明,要让学生对课程建立起热情,不能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练习来唤起,而应组织各种丰富的活动,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快和满足。我体会到:只有对课堂上教学多维的设计和兼顾,才有可能使今日的课堂教学为明日学生的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一、重感悟、促进审美情趣的提高。
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运用录音和录像,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看、听、说、画”,为促使学生感悟新知,发展能力。
1.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在“看、听、画、说”中感悟。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当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声排山倒海般涌入学生耳际时。小朋友们都很激动。我趁势让学生用颜色表示出对这些声音的感受。学生说风声是灰颜色的,因为一刮大风天就阴沉的;雨是白颜色的,因为雨很纯净;雨还是绿颜色的,因为下过雨后,小草都是绿油油的;雷是黑颜色的,因为雷很可怕;闪电是橘黄色的,它是那么亮。接着电视屏幕上展示出“风雨雷电”的画面和声音,我让学生画一画,用不同的线条、图案、色彩描绘出对这些声音的感受。
2.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学生描绘之后,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的作品,之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前将座位分成两块,排成圆弧形,为交流创造环境,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场。学生们在小组中毫无顾虑地诉说自己的创意。学生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他们用灰色的粗线条表示大风、用密密麻麻的短线条表示雨,用一大块的黑色块表示雷,显示出他们对雷的恐惧,用橘黄色的闪电图形表示对闪电的敬畏。交流的气氛和谐热烈,学生愉快地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了对生活中事物新的感受和表现方式。
二、重实践,促进表现方式的拓展
罗杰思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指出:“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都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在课进行到这里时,我指导学生用生活中的材料来表现刚才的声音。我提供的用具有塑料袋、布、水桶、鼓、镲、锣、易拉罐、大的饮料瓶……
1.创设情境,课内实践。通过创设“狂风呼呼,电闪雷鸣,疾风暴雨,大雨哗哗”的命题,模拟大场景,让学生进行场面的配音活动。学生亲临现场,通过自身操作,加深了内心的体验。学生们用塑料袋、易拉罐表现了大雨和小雨:用敲击水桶、鼓表现了雷声;用镲和锣表现了闪电;用布的挥动发出的声音表现大风;往塑料瓶中吹气表现了微笑。在学生们的表现中,他们的创意和独到的表现手法令人惊叹。
2.组织表演,合作评价。在个体寻找声音、表现声音的活动中,学生已不满足个体的表现。于是,我把他们分组,要求学生们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全体成员的努力,将场景完整地表现出来,并加上语言的描述。学生们是这样进行的,先由组长给组员分配各自的任务,然后开始练习活动。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塑造的声音直接作用于学于的感官,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知道了身边的东西只要细心发现,动手、动脑进行创造,就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感受。在这个小组的活动中,学生各自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学生们亲手实践,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学生的各项活动需要及时评价和反馈,教师应给学生评价,学生更可以给同伴作出评价。表演和评价开拓了表现教育的广泛性,使孩子学会了和谐地表达交流感情,和谐地与人合作,学会了在群体中以艺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重延伸,促进兴趣的发展
课上到这里已接近尾声了,学生说雨不会一直下的。学生的心有美好的期望:雨要停了,太阳要出来了。是的,太阳是美好的,是充满希望的。这时我播放了一段柔和的音乐,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来:“雨停了……”我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表达“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这一情景,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课后反思:这节音乐活动课,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放松地表达,从感悟大自然的声响入手。经过儿童自己和集体的集思、汇总,上升为形象美;从象形象声入手,进而表现生活,表现大自然,让生活和自然上升为艺术美、抽象美;在活动中增加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力、动手、动脑创造的能力。事实证明,要让学生对课程建立起热情,不能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练习来唤起,而应组织各种丰富的活动,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快和满足。我体会到:只有对课堂上教学多维的设计和兼顾,才有可能使今日的课堂教学为明日学生的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