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音乐欣赏课程是养成学生聆听习惯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感知、理解、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重要音乐实践活动。本文阐述了对奥尔夫声势训练的认识,分析了声势训练的教学价值及意义,探讨了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应用思路及应用途径,旨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奥尔夫;声势教学法
一、初中阶段音乐欣赏教学
(一)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目标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以及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得以“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同时“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①
就“学段目标”而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7~9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段学生有明显变化”,音乐课堂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人教学中”。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要达到上文所说的“课程目标”,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养成学生的聆听习惯是第一位的。亲身的体验与感知音乐,有助于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新时代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听众。不管学生将来是否以音乐为职业,我们都应该重视学生良好聆听习惯的养成。良好的音乐聆听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音乐欣赏课是养成学生聆听习惯的重要途径,是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是学生感知、理解、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重要音乐实践活动。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课占有较大比例,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基于教材的这种安排,充分发挥音乐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素养,达成音乐教育目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目前初中音乐欣赏教學存在的问题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在初中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结合各种音乐要素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启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丰富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然而当前很多音乐欣赏教学课堂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首先,因长期受到知识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大部分中学的音乐欣赏教学理念较为传统,模式较为单一,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感较弱,未能满足当前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的要求,未能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实施教学;其次,许多音乐教师仍然把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方面的认知水平发展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重视音乐知识的传授,而严重忽视了学生情感需求,忽略初中学生对音乐的内心感悟与体会;再者,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个别教师并未真正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探索与关注。
二、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奥尔夫声势教学法
(一)对奥尔夫声势教学法的认识
声势,即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动作,基本内容有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耳、脑、眼、手、脚多位一体。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奥尔夫教学法最早在《奥尔夫教学法——过去与未来》一文中被提及,该教学法是联邦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是一种将音乐、舞蹈、乐器、动作等多种形式有机融合的新型教学法。
声势活动将人体作为乐器进行演奏,没有复杂、艰难的演奏技巧,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参与,用身体感知节奏、感知音乐,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充分而自由的展示他们内在的音乐潜能。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全面感受,发展学生的乐感,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分析力、集中力和感受力等,满足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等多方面需求。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声势教学法的应用思路
第一,创设一个适合欣赏的环境与氛围。音乐欣赏课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为出发点,然而类似“坐着听、唱”的教学模式,极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在声势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打破沉默寡言的课堂局面,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律动中,专注地聆听,全心地投入,用身体去全面感受音乐。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教师也可以更为直观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情况,根据学生的声势表现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做出更为合理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第二,发掘学生的节奏感。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身体动作实践,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训练,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体验。奥尔夫声势教学法从人类最常见的、最普通的节奏开始,通过大量的聆听音乐与不断的“动”起来,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出来,使他们乐于学习音乐,节奏感逐步提升,亦可为以后进一步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在奥尔夫声势教学过程中,既可以运用一定音乐技能、技巧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也可以启发学生感受、理解、欣赏音乐,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表达音乐、进行创作,总之,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培养。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各方面能力较之小学阶段已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自信力较小学阶段有所下降,有意愿却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通过声势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创设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处于快乐、愉悦状态,使其参与融入到课堂中,更好的展现自己,身心均衡发展的同时,音乐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奥尔夫;声势教学法
一、初中阶段音乐欣赏教学
(一)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目标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以及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得以“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同时“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①
就“学段目标”而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7~9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段学生有明显变化”,音乐课堂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人教学中”。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要达到上文所说的“课程目标”,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养成学生的聆听习惯是第一位的。亲身的体验与感知音乐,有助于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新时代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听众。不管学生将来是否以音乐为职业,我们都应该重视学生良好聆听习惯的养成。良好的音乐聆听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音乐欣赏课是养成学生聆听习惯的重要途径,是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是学生感知、理解、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重要音乐实践活动。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课占有较大比例,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基于教材的这种安排,充分发挥音乐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素养,达成音乐教育目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目前初中音乐欣赏教學存在的问题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在初中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结合各种音乐要素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启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丰富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然而当前很多音乐欣赏教学课堂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首先,因长期受到知识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大部分中学的音乐欣赏教学理念较为传统,模式较为单一,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感较弱,未能满足当前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的要求,未能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实施教学;其次,许多音乐教师仍然把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方面的认知水平发展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重视音乐知识的传授,而严重忽视了学生情感需求,忽略初中学生对音乐的内心感悟与体会;再者,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个别教师并未真正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探索与关注。
二、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奥尔夫声势教学法
(一)对奥尔夫声势教学法的认识
声势,即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动作,基本内容有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耳、脑、眼、手、脚多位一体。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奥尔夫教学法最早在《奥尔夫教学法——过去与未来》一文中被提及,该教学法是联邦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是一种将音乐、舞蹈、乐器、动作等多种形式有机融合的新型教学法。
声势活动将人体作为乐器进行演奏,没有复杂、艰难的演奏技巧,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参与,用身体感知节奏、感知音乐,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充分而自由的展示他们内在的音乐潜能。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全面感受,发展学生的乐感,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分析力、集中力和感受力等,满足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等多方面需求。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声势教学法的应用思路
第一,创设一个适合欣赏的环境与氛围。音乐欣赏课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为出发点,然而类似“坐着听、唱”的教学模式,极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在声势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打破沉默寡言的课堂局面,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律动中,专注地聆听,全心地投入,用身体去全面感受音乐。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教师也可以更为直观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情况,根据学生的声势表现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做出更为合理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第二,发掘学生的节奏感。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身体动作实践,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训练,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体验。奥尔夫声势教学法从人类最常见的、最普通的节奏开始,通过大量的聆听音乐与不断的“动”起来,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出来,使他们乐于学习音乐,节奏感逐步提升,亦可为以后进一步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在奥尔夫声势教学过程中,既可以运用一定音乐技能、技巧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也可以启发学生感受、理解、欣赏音乐,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表达音乐、进行创作,总之,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培养。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各方面能力较之小学阶段已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自信力较小学阶段有所下降,有意愿却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通过声势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创设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处于快乐、愉悦状态,使其参与融入到课堂中,更好的展现自己,身心均衡发展的同时,音乐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