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财政与金融”课程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的内容抽象空洞、晦涩难懂,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从解读财政金融现象、专业课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以及多种视角切换等方面入手,大胆尝试、勇于实践,营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财政与金融;传统文化教育;多种视角切换;拓展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71-03
[作者简介]吕雪峰,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8)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
“财政与金融”课程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该课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财政与金融”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还要特别强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绝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很难到位,比较突出的看法是:课程内容抽象空洞、晦涩难懂,实在提不起学习兴趣。显然,要改变教学现状,提高“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要从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人手,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焕发该课程应有的魅力。
一、以财政金融现象解读为抓手。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众多,本着理论精讲、业务多讲、技能多练的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在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要求上,注重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当前财政金融政策以及一般财政金融现象融合,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两条主线,体现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其中知识体系由“基本知识、扩展知识链接(融合动态财经与金融热点)、趣味知识(强调人文素养的养成)”等组成,使课程内容具有层次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能力训练体系则由“课程配套仿真实训资料、财经网站链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组成。能力训练体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关心国家大事、观察并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专业习惯和专业视角,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财经新闻及财政金融政策资料的能力以及进行专业综合分析的能力。
第二,更新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理念,通过财经新闻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经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动态财经与金融热点为切入口,紧扣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重点项目的实训指导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强化新课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若设计巧妙,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对知识体系的教学,无论采用案例分析、学生小组讨论还是理论讲授的方法,其新课导入均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经济生活实例着手。比如,在开展“财政现象解读”的理论教学时,可以请学生按照“从早到晚”和“从生到老”两个时间顺序列举发生在身边且比较熟悉的现象,即“从早到晚:水、电、煤气、公交车……”“从生到老:医院、幼儿园、中小学义务教育免费、中职教育免学费、失业再就业、居民医保、养老保险、政府救灾……”,以此为切入点,追本求源,导入新课:财政是所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政府经济活动的基础,由此引出财政的内涵和职能。在开展“财政现象解读”的实践技能教学时,则要上升一个台阶,以国内外当前相关热点问题导入新课,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每周财经新闻点评、链接资料分析和讨论、当前财经热门话题辩论等形式,对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以及经济稳定职能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深入挖掘“财政与金融”课程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今中外的财政思想和实践经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培育学生优良道德行为,以期实现“财政与金融”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素质养成之间的有效平衡与融合。例如,在开展“财政现象解读”之“回顾财政产生的历史”的教学时,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赏析80个精选的繁体字为切入点,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学习、欣赏繁体字在字、形、意方面的表达,字形演变过程的准确传递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美学特质。每堂课均设定“繁体字赏析”抢答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资料,并派出代表以PPT的形式展示古代名家书法及篆刻作品,体会“亲要见,爱有心,产要生,厂不空,面有麦,运有车,导有道,儿有首,飞双翼,涌有力,云有雨,开关要门,乡里有郎”的美感与意境。每到这个环节,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在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以及人格修养的塑造和提升,师生共同营造出“春风润物”“教育无痕”的育人境界。
三、多种视角切换,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为学生多视角展现财政思想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在“财政与金融”课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魅力。例如,在开展“财政支出解读”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多种视角展现古今中外在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的认识及其管理成效,具体内容如表1:
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古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都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就这一点而言,他们的财政思想高度一致。这种多视角的切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角及社会人文视野,实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有效融合。
四、借助校内外实训平台,强化学生拓展能力
统筹规划、科学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校内外实训资源。其中,课程仿真实训部分可以按项目模块以及职业岗位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具体实训内容如表2:
当然,“财政与金融”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若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基地很难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财政和金融系统的业务及流程,获取真实职业环境及工作岗位体验,必须借助于学校已经建立的相对稳定的财经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按项目模块以及职业岗位要求安排学生进入银行、保险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税务中心进行专业认知体验活动和社会调研活动。通过认知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通过对当前财政金融热点问题的调研,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际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进一步理解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
这种课程仿真实训、课外社会调研和暑期实习等多种实践形式并举的策略,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衔接,强化了学生拓展能力训练,提高了课程的实训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促进了“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财政与金融;传统文化教育;多种视角切换;拓展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71-03
[作者简介]吕雪峰,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8)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
“财政与金融”课程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该课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财政与金融”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还要特别强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绝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很难到位,比较突出的看法是:课程内容抽象空洞、晦涩难懂,实在提不起学习兴趣。显然,要改变教学现状,提高“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要从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人手,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焕发该课程应有的魅力。
一、以财政金融现象解读为抓手。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众多,本着理论精讲、业务多讲、技能多练的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在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要求上,注重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当前财政金融政策以及一般财政金融现象融合,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两条主线,体现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其中知识体系由“基本知识、扩展知识链接(融合动态财经与金融热点)、趣味知识(强调人文素养的养成)”等组成,使课程内容具有层次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能力训练体系则由“课程配套仿真实训资料、财经网站链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组成。能力训练体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关心国家大事、观察并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专业习惯和专业视角,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财经新闻及财政金融政策资料的能力以及进行专业综合分析的能力。
第二,更新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理念,通过财经新闻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经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动态财经与金融热点为切入口,紧扣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重点项目的实训指导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强化新课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若设计巧妙,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对知识体系的教学,无论采用案例分析、学生小组讨论还是理论讲授的方法,其新课导入均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经济生活实例着手。比如,在开展“财政现象解读”的理论教学时,可以请学生按照“从早到晚”和“从生到老”两个时间顺序列举发生在身边且比较熟悉的现象,即“从早到晚:水、电、煤气、公交车……”“从生到老:医院、幼儿园、中小学义务教育免费、中职教育免学费、失业再就业、居民医保、养老保险、政府救灾……”,以此为切入点,追本求源,导入新课:财政是所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政府经济活动的基础,由此引出财政的内涵和职能。在开展“财政现象解读”的实践技能教学时,则要上升一个台阶,以国内外当前相关热点问题导入新课,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每周财经新闻点评、链接资料分析和讨论、当前财经热门话题辩论等形式,对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以及经济稳定职能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深入挖掘“财政与金融”课程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今中外的财政思想和实践经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培育学生优良道德行为,以期实现“财政与金融”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素质养成之间的有效平衡与融合。例如,在开展“财政现象解读”之“回顾财政产生的历史”的教学时,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赏析80个精选的繁体字为切入点,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学习、欣赏繁体字在字、形、意方面的表达,字形演变过程的准确传递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美学特质。每堂课均设定“繁体字赏析”抢答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资料,并派出代表以PPT的形式展示古代名家书法及篆刻作品,体会“亲要见,爱有心,产要生,厂不空,面有麦,运有车,导有道,儿有首,飞双翼,涌有力,云有雨,开关要门,乡里有郎”的美感与意境。每到这个环节,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在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以及人格修养的塑造和提升,师生共同营造出“春风润物”“教育无痕”的育人境界。
三、多种视角切换,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为学生多视角展现财政思想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在“财政与金融”课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魅力。例如,在开展“财政支出解读”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多种视角展现古今中外在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的认识及其管理成效,具体内容如表1:
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古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都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就这一点而言,他们的财政思想高度一致。这种多视角的切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角及社会人文视野,实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有效融合。
四、借助校内外实训平台,强化学生拓展能力
统筹规划、科学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校内外实训资源。其中,课程仿真实训部分可以按项目模块以及职业岗位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具体实训内容如表2:
当然,“财政与金融”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若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基地很难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财政和金融系统的业务及流程,获取真实职业环境及工作岗位体验,必须借助于学校已经建立的相对稳定的财经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按项目模块以及职业岗位要求安排学生进入银行、保险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税务中心进行专业认知体验活动和社会调研活动。通过认知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通过对当前财政金融热点问题的调研,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际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进一步理解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
这种课程仿真实训、课外社会调研和暑期实习等多种实践形式并举的策略,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衔接,强化了学生拓展能力训练,提高了课程的实训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促进了“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