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求知欲,如何启动学生的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独立地、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首先是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其次是教师教学过程观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典范。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
二、实行民主教学,优化创新环境
1.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形成一种对等的朋友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只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技能的人;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2.加强互动,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互动,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往往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3.教师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成长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更要尊重他们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浪漫的天真;不但要尊重他们与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更要尊重其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因为有缺陷、不完善的发言,也胜于缄默与懒惰。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感受,不强求“同一”,确保不堵塞学生的创新思路,时时刻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自觉思维、独立创新的环境。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把学生当成受教育主体,与之同呼吸,共悲欢,一起品尝求知的艰辛与幸福。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学生置身于这种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就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心理潜能随之释放,创造性思维也就应运而生。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潜能
1.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课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
2.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课的起始阶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
3.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操作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1.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环境。自由、宽松的外在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学生的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要对学生即使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给予充分鼓励、肯定。
2.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3.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学生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
一、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首先是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其次是教师教学过程观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典范。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
二、实行民主教学,优化创新环境
1.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形成一种对等的朋友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只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技能的人;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2.加强互动,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互动,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往往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3.教师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成长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更要尊重他们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浪漫的天真;不但要尊重他们与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更要尊重其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因为有缺陷、不完善的发言,也胜于缄默与懒惰。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感受,不强求“同一”,确保不堵塞学生的创新思路,时时刻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自觉思维、独立创新的环境。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把学生当成受教育主体,与之同呼吸,共悲欢,一起品尝求知的艰辛与幸福。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学生置身于这种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就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心理潜能随之释放,创造性思维也就应运而生。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潜能
1.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课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
2.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课的起始阶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
3.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操作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1.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环境。自由、宽松的外在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学生的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要对学生即使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给予充分鼓励、肯定。
2.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3.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学生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