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沙尘暴是春季我国北方地区较常出现,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本文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沙尘暴的天气学定义,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点,沙尘暴产生的一般条件以及对于沙尘暴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沙尘暴 分布 形成 防治
中图分类号:P42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170-01
春季是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当强风将地面细小尘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浑浊、能见度明显降低时,就出现了沙尘天气。按照轻重程度不同,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个等级。浮尘天气时尘土、细沙均匀的浮游于空中,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扬沙天气时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之间;沙尘暴天气时空气非常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以内。近年来,人们对沙尘暴的关注越来越多,体现了全社会对此问题的焦虑及治理的重视。沙尘暴来时遮天蔽日,户外的人们苦不堪言。狂暴的风沙阻断交通,摧毁通讯线路甚至建筑,毁伤人命。本文主要就沙尘暴的地域分布、形成机理以及防治对策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在我国北方,沙尘暴多发于每年的3—5月份,而且大多出现在春季的午后。这是由于春季是全年中空气冷暖变化最剧烈的季节,午后到傍晚之前又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更容易在低层大气中形成较为强烈的对流运动,将沙尘大量带至空中形成沙尘暴。此外,春季北方地区气温陡然回升,大地解冻,同时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松软,不论是耕地还是荒漠草原,地表均大量裸露在外,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从历年来北方地区出现的沙尘暴来看,基本呈现出西北多于东北、平原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的特点。主要有五大沙尘暴中心:一是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主要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泊地区。二是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的阿拉善高原。三是内蒙古中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包括毛乌素沙地和北部黄土高原。四是内蒙古东南部,包括后山地区、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五是华北平原,范围可达北京以南。这些地区的沙砾尘土在强劲的偏北风作用下可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甚至长江流域。
二、沙尘暴产生的条件
形成沙尘暴需要三个条件:大风、低层不稳定的大气状况和地面上的沙尘。沙尘暴的出现一般需要有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平均风速通常在12米/秒以上。但仅仅有大风是不够的,只有在低层大气不稳定,且沙源充足的情况下,地面上的尘土沙砾才会被卷携到空中,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形成沙尘暴。
从天气学角度看,大风的形成,一是强冷空气入侵,即冷锋过境,穿越锋面的次级环流促使锋前强烈上升、锋后动量下传,由此产生变压风,这是造成近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二是冷锋前地面低压发展使锋区气压梯度增大而形成梯度风。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天气的直接条件,只有强度足够大的冷空气才有可能形成强的气压差,造成气流快速的水平运动。又由于此时低层气流的强烈辐合运动,迫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从而产生强烈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瞬时最大风速达到17米/秒,短时风力8级以上,即可出现沙尘暴。
低层大气是否稳定是形成沙尘暴的另一决定性因素。以常出现区域性强沙尘暴的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这里正处于冷空气东南下的西北通道上。一般来说,春季经常有势力强大的冷空气入侵,而且甘肃地区植被稀少,沙漠和裸露的地表温度上升很快,只要连续晴好天气两三天,地面气温就可以升的很高。如果这时遇上强大的冷空气在中午前后过境,就可在近地面气层中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沙尘暴常常在此时发生。
第三个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因素即是广袤的沙源。从我国北方地区沙源的形成看,一类是自然形成的沉积堆积物,另一类是人类生产活动堆积物。前者有风成沙、大漠戈壁、沙质粘土、流水冲积物、黄土等。这些沙源物质量大且分布面积广,为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后者有尾矿砂、炉灰等堆积物和开垦耕地的裸露地面等,比如退化的森林草地、无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和建筑工地的沙土堆。从自然成因上看,人类无法消除沙尘暴,但从人类自身活动来看,乱砍滥伐和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加速沙尘暴发生的负面作用是可以消减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但是近年来气候的干暖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加大,造成荒漠化速度加快,进而扩大了沙尘源,增加了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压力,低素质人群中便出现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等现象,从而加速了荒漠化的蔓延,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我国北方春季气候干燥,风力较强,土壤墒情差,植被稀疏,每遇大风天气,表层干燥土壤容易被风吹起,形成扬沙。而由于城中村改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郊地带由于破土施工、垃圾堆放不合理等也是扬沙的来源之一。
三、有关沙尘暴防治对策的探讨
从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人类可以遏制或减轻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防御沙尘暴的长远对策是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是主要途径。
一是人工设置沙障。主要用杂草、树枝以及其他材料,在流沙上设置阻滞风沙流动和固定沙面的障碍物。例如,草方格沙障是用稻草、麦秆和芦苇等柔韧性较强的材料,将其直接插入沙层内,直立于沙丘上,结扎成方格状,达到固沙的目的。
二是栽种植物固沙。在水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沙源地栽种耐旱易成活的植物,比如草、灌木和乔木,不仅能够长久固定流沙,还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沙漠化的发展。我国每年春季植树节前后,人们都去义务植树并设法让树成活是很重要的。旱地节水技术、防护林工程以及水资源利用和南水北调工程等也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和治理模式。
三是化学方法固沙。是在流动沙地上喷洒化学黏结材料,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一层有一定强度的防护壳,让沙尘吹不起来。这种材料总体上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将植物纤维和旧报纸纸浆与黏性物质搅拌在一起,喷洒在沙尘的表面。这类纤维物质喷洒后比较薄,人不能在上面行走。另一类黏性胶质材料喷洒在沙漠上,渗进沙漠要深一些,板块层厚硬,人可以行走,但汽车等机动车辆上不去。第三类黏性胶质材料喷洒在沙漠上,可渗进沙层近1.5厘米,表层黏结厚而坚硬,可以行人和各种车辆,是最结实的一种。如果没有人为破坏或雨水流失,每喷洒一次一般可锁定沙尘1—2年。而且这三类黏性物质的成本比种植树木花草成本要低得多。
当然,防治沙尘暴不仅仅靠植树造林以及这些防治工程技术,更要加强对公众的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纳入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唤起全社会的忧患意识,加强全民生态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切实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沙尘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危害已经日益严重,严峻的形势就摆在我们面前。自然因素我们不可抗拒,但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每一位公民都要增强对沙尘暴的防护意识,保护环境、防沙治尘从自身做起。
参考文献
[1] 唐文郁,刘桐.北京的沙尘天气.气象知识,2008/4:8-9.
[2] 邱玉珺.沙尘暴面面观。气象知识,2012第1期:38-41.
[关键词]沙尘暴 分布 形成 防治
中图分类号:P42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170-01
春季是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当强风将地面细小尘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浑浊、能见度明显降低时,就出现了沙尘天气。按照轻重程度不同,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个等级。浮尘天气时尘土、细沙均匀的浮游于空中,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扬沙天气时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之间;沙尘暴天气时空气非常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以内。近年来,人们对沙尘暴的关注越来越多,体现了全社会对此问题的焦虑及治理的重视。沙尘暴来时遮天蔽日,户外的人们苦不堪言。狂暴的风沙阻断交通,摧毁通讯线路甚至建筑,毁伤人命。本文主要就沙尘暴的地域分布、形成机理以及防治对策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在我国北方,沙尘暴多发于每年的3—5月份,而且大多出现在春季的午后。这是由于春季是全年中空气冷暖变化最剧烈的季节,午后到傍晚之前又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更容易在低层大气中形成较为强烈的对流运动,将沙尘大量带至空中形成沙尘暴。此外,春季北方地区气温陡然回升,大地解冻,同时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松软,不论是耕地还是荒漠草原,地表均大量裸露在外,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从历年来北方地区出现的沙尘暴来看,基本呈现出西北多于东北、平原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的特点。主要有五大沙尘暴中心:一是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主要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泊地区。二是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的阿拉善高原。三是内蒙古中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包括毛乌素沙地和北部黄土高原。四是内蒙古东南部,包括后山地区、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五是华北平原,范围可达北京以南。这些地区的沙砾尘土在强劲的偏北风作用下可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甚至长江流域。
二、沙尘暴产生的条件
形成沙尘暴需要三个条件:大风、低层不稳定的大气状况和地面上的沙尘。沙尘暴的出现一般需要有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平均风速通常在12米/秒以上。但仅仅有大风是不够的,只有在低层大气不稳定,且沙源充足的情况下,地面上的尘土沙砾才会被卷携到空中,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形成沙尘暴。
从天气学角度看,大风的形成,一是强冷空气入侵,即冷锋过境,穿越锋面的次级环流促使锋前强烈上升、锋后动量下传,由此产生变压风,这是造成近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二是冷锋前地面低压发展使锋区气压梯度增大而形成梯度风。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天气的直接条件,只有强度足够大的冷空气才有可能形成强的气压差,造成气流快速的水平运动。又由于此时低层气流的强烈辐合运动,迫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从而产生强烈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瞬时最大风速达到17米/秒,短时风力8级以上,即可出现沙尘暴。
低层大气是否稳定是形成沙尘暴的另一决定性因素。以常出现区域性强沙尘暴的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这里正处于冷空气东南下的西北通道上。一般来说,春季经常有势力强大的冷空气入侵,而且甘肃地区植被稀少,沙漠和裸露的地表温度上升很快,只要连续晴好天气两三天,地面气温就可以升的很高。如果这时遇上强大的冷空气在中午前后过境,就可在近地面气层中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沙尘暴常常在此时发生。
第三个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因素即是广袤的沙源。从我国北方地区沙源的形成看,一类是自然形成的沉积堆积物,另一类是人类生产活动堆积物。前者有风成沙、大漠戈壁、沙质粘土、流水冲积物、黄土等。这些沙源物质量大且分布面积广,为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后者有尾矿砂、炉灰等堆积物和开垦耕地的裸露地面等,比如退化的森林草地、无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和建筑工地的沙土堆。从自然成因上看,人类无法消除沙尘暴,但从人类自身活动来看,乱砍滥伐和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加速沙尘暴发生的负面作用是可以消减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但是近年来气候的干暖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加大,造成荒漠化速度加快,进而扩大了沙尘源,增加了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压力,低素质人群中便出现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等现象,从而加速了荒漠化的蔓延,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我国北方春季气候干燥,风力较强,土壤墒情差,植被稀疏,每遇大风天气,表层干燥土壤容易被风吹起,形成扬沙。而由于城中村改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郊地带由于破土施工、垃圾堆放不合理等也是扬沙的来源之一。
三、有关沙尘暴防治对策的探讨
从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人类可以遏制或减轻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防御沙尘暴的长远对策是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是主要途径。
一是人工设置沙障。主要用杂草、树枝以及其他材料,在流沙上设置阻滞风沙流动和固定沙面的障碍物。例如,草方格沙障是用稻草、麦秆和芦苇等柔韧性较强的材料,将其直接插入沙层内,直立于沙丘上,结扎成方格状,达到固沙的目的。
二是栽种植物固沙。在水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沙源地栽种耐旱易成活的植物,比如草、灌木和乔木,不仅能够长久固定流沙,还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沙漠化的发展。我国每年春季植树节前后,人们都去义务植树并设法让树成活是很重要的。旱地节水技术、防护林工程以及水资源利用和南水北调工程等也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和治理模式。
三是化学方法固沙。是在流动沙地上喷洒化学黏结材料,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一层有一定强度的防护壳,让沙尘吹不起来。这种材料总体上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将植物纤维和旧报纸纸浆与黏性物质搅拌在一起,喷洒在沙尘的表面。这类纤维物质喷洒后比较薄,人不能在上面行走。另一类黏性胶质材料喷洒在沙漠上,渗进沙漠要深一些,板块层厚硬,人可以行走,但汽车等机动车辆上不去。第三类黏性胶质材料喷洒在沙漠上,可渗进沙层近1.5厘米,表层黏结厚而坚硬,可以行人和各种车辆,是最结实的一种。如果没有人为破坏或雨水流失,每喷洒一次一般可锁定沙尘1—2年。而且这三类黏性物质的成本比种植树木花草成本要低得多。
当然,防治沙尘暴不仅仅靠植树造林以及这些防治工程技术,更要加强对公众的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纳入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唤起全社会的忧患意识,加强全民生态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切实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沙尘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危害已经日益严重,严峻的形势就摆在我们面前。自然因素我们不可抗拒,但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每一位公民都要增强对沙尘暴的防护意识,保护环境、防沙治尘从自身做起。
参考文献
[1] 唐文郁,刘桐.北京的沙尘天气.气象知识,2008/4:8-9.
[2] 邱玉珺.沙尘暴面面观。气象知识,2012第1期: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