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的微应变环境对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体性能的影响。
方法自2013年3月-2014年5月,将用低渗联合冻干技术改良法制成的兔脱细胞神经支架与PKH26标记的兔原代SCs复合,给予0%、5%、10%和15%形变量的微应变刺激后,修复兔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缺损长度1 cm),另设自体神经移植组和正常对照组。8周时取出支架行苏木精-伊红(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支架内细胞分布及髓鞘计数;S-100、GFAP及NF-200免疫荧光染色并测A值。病理切片后观察远端吻合口PKH26荧光示踪情况。
结果改良法制成的支架内部髓鞘及SCs均被完全去除,细胞外基质成分保留完整。植入体内的支架8周时除15%形变量组结构崩解外,0%、5%、10%组支架内部基底层和神经纤维结构完整,呈波浪状分布。通过IPP软件计数髓鞘数目,发现10%形变量组高于0%、5%组,低于自体神经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0%形变量组S-100及GFAP免疫荧光染色A值(分别为2208.45±72.07和2666.93±102.49)明显高于0%、5%和自体神经移植组,低于空白对照组(2788.09±85.55和3609.65±107.41);NF-200免疫荧光染色A值10%形变量组(1947.57±61.24)高于0%(912.52±44.96)和5%组(1644.55±58.53),低于自体神经移植组(2329.35±86.81)和对照组(4545.66±103.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5%及10%形变量组8周时远端吻合口均可见PKH26红色荧光,15%组呈阴性。
结论适度的(10%形变量)牵张应力微应变环境可以有效促进SCs的增殖及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的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