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老师除了在校传播心理知识,帮助师生调节不良情绪这一社会功能外,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但现状是由于自身业余时间有限,专业能力不足,公益需求信息不灵通等主观因素和社会公益需求途径狭窄、供需信息不畅等客观原因,公益之愿未能实现。本文结合自己做公益的经历,就如何踏上公益之路谈谈自己的体会,希望能觅到更多“益”路同行的人。
〔关键词〕心理教师;公益;专业成长
一名专职的心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自觉运用到自己及亲人的生活中,感受自己及亲人的心理情绪,自助助人远离不良的心理状态;二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学生传播心理学知识,教会他们调整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三是运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为社区内或社会上的人们提供心理帮扶,引导、帮助他们调整不良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
综观社会现实,能充分体现第三方面意义的心理教师不多。俗话说:“慈心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先后。”我相信许多心理教师是有公益之心的,但由于主观上个人业余时间有限、专业能力不足、公益需求信息不灵,使他们“益”路无门;客观上社会公益途径狭窄、供需信息不畅、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管理等原因,公益之愿未能实现。下面将结合个人做公益的经历,就如何踏上公益之路谈谈自己的体会,希望能觅到更多“益”路同行的人。
我是高中专职心理教师,教学压力比学科教师相对轻些,这就为自己的公益之路提供了相对充裕的业余时间。在做公益的道路上,每周有条件辟出半天时间:这半天既可以用来参加公益活动,又可以用来专业学习,还可以用来同行间的社交。这里的“同行”包括同学段的高中心理教师,也包括一起搞教研活动认识的、一起參加专业培训的小学、初中教师,我们分享各自的工作心得,顺便获得公益信息,进而有选择性地参加适合自己的公益组织。
在专业能力提升这一块,仅凭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心理需求的,需要不断充电、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我的专业成长道路分线上、线下两块。
线下是积极参加本地心指办组织的各项专业培训及听课活动,聆听专家和同行的专业分享,以此加速自己的成长速度;自费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如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技术、辩证行为疗法、叙事疗法等,同时还买来相关的书籍、订阅专业杂志,力图跟上心理学知识更新的步伐。
线上是听留美心理学博士、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韩天江老师的心理课。课程来源有新浪微博的“爸爸时间”,他从专业的角度通俗易懂地解读“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5,使我能够掌握主要的心理疾病的辨别方法;喜马拉雅的“韩韩说心理”、浙江民生996的“星空夜话”,这两档节目平台不同,内容是一样的,韩老师一边对大众进行心理科普,一边随时解答听众们的各种提问和心理求助。里面案例多且全面,来访者求助时所讲的各种症状,我边听边评估,然后拿我的评估结果与专家的评估做比较,衡量自己的诊断是否正确。听得多了,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同时也从专家那里学到了许多应对策略,对我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实际的帮助。
国内著名的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专家李玫瑾老师在喜马拉雅开设的“家庭教育育儿心理讲座”,听后的收益是能更好地回答家长们碰到的各种育儿问题。关注微信平台上由DSM-5的翻译张道龙教授创办的“美利华”公众号和“心海扬帆”团队公众号,那里有许多实操案例可供借鉴,有个案辅导研讨、个案督导研讨训练,开拓了我的视野,弥补了自己案源不全、实操经验有限的缺陷。
针对公益需求信息不灵的问题,在平时同行的社交中,有选择性地参加公益性强的组织。我积极参加由本市心指办组织的学校心理服务团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的休息时间,义务为本市的中小学生和市民提供心理援助,特别在2020年的疫情中,更是在家守候在手机旁(通过技术处理,可以把热线服务电话转接到咨询师的手机上),义务为来电的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帮扶,我已在该服务队服务五年;参加了由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心暖花开”心理帮扶救援队,义务为山区的学校送教和对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去自闭症服务中心“星星家园”给自闭症孩子做感统训练和送慰问品;去本市的幼儿园宣讲如何识别自闭症孩子,呼吁社会如何关爱自闭症孩子及家庭;去城区社区做婚姻家庭咨询师……以上活动都是由市红十字会出面组织的,我还两次被市红十字会评选为奉献之星。
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由市关心下一代青少年组织的“合适成年人团”,为市检察院未检科、法院预审科审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合适成年人”。这些犯罪嫌疑人大多是外地来本市的流动人员,在本地作案后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他们的父母大都不在本地。即便在本地,听到孩子犯了案也不愿前来,有的父母在外地不方便来或找不到。为了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由我们这些合适成年人充当他们的临时监护人,监督司法机关对他们的审讯是否合理合法,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宣教和心理帮扶工作。在做“合适成年人”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要彻底消除这些未成年人继续犯罪,必须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而要解决生计,就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工作技能培训,有了一技之长,他们才能找到工作,才能彻底阻断继续犯罪的经济原因。为此,我代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省工作组来本市检察院未检科巡查工作之际,替他们大声疾呼,希望有关部门在教养这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时候能够给予技能培训,让他们出去能找到工作,真正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要想获得公益信息还可以在微信平台上搜公众号。本地有“乐善公益”“心海扬帆”等。
要真正地发挥心理教师的社会效益,我认为还是要服务好自己的学生及周围的同事、亲戚、朋友。这是身边的公益,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要发挥好这个作用,就要苦练自己的本领,让自己的专业水平赢得周围人的信任,当他们来找你的时候,觉得有帮助、有效果,且你能做好保密工作,他们便会信任你,主动联系你。用你的知识服务大众,一则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痛苦,挽救整个家庭;二则确实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省下许多咨询费;再则在治疗的道路上可以少走弯路,看到生活的希望。
在公益道路上我比较欣慰的是帮助了一位因救自己的亲妹妹而被大火烧伤辍学的小姐姐。认识她是通过我的女儿,当时她因伤势过重被送到上海医院救治,因输血需要大笔钱,她父亲就在微信群里呼吁社会为其义务献血。在上海的女儿得知消息后,主动为她献了血。考虑到小姐姐已全部毁容,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心理援助,所以女儿拜托我帮助她。接过女儿的爱心棒以后,我通过心理技术,首先让她接受现在的自己,然后从现在的实际出发,不走常规的发展道路,可以从自己的身体条件(脸已毁容,右手手指第一节大多烧毁,后续的康复、治疗路途还很漫长,已不能与同学一起学习、参加中考和高考)、兴趣出发,做自己现在能做、想做的事情,以此燃起她重生的希望和信心。经过近三年的陪伴,小姐姐选择了写作,记录自己痛苦的治疗历程,想以此鼓励那些与她有共同遭遇的人;选择做烘焙,已经做了微商,卖起了糕点,还帮她母亲做起了淘宝生意,卖奶粉;还在学习心理学,想做咨询师,帮助更多的人,正所谓爱心得到接力,关爱才会有加!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公益的道路上,表面上我是在付出、在奉献,但感觉自己得到的更多: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赢得更多人的尊重,感觉自己更强大(因为遇到更多的案例迫使自己去攻克去学习),内心更从容淡定自信,面容更慈祥,心里更富有……
至于影响公益之路的客观因素,我也想借助此文,呼吁社会上的相关职能部门,能做好衔接和宣传工作,让求助者更容易找到施爱者,让双方更方便接受服务与提供服务,那样我们的社会定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韦志中,漆德安,林平光.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M].北京:台海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梦麟中学,宁波,3154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关键词〕心理教师;公益;专业成长
一名专职的心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自觉运用到自己及亲人的生活中,感受自己及亲人的心理情绪,自助助人远离不良的心理状态;二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学生传播心理学知识,教会他们调整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三是运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为社区内或社会上的人们提供心理帮扶,引导、帮助他们调整不良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
综观社会现实,能充分体现第三方面意义的心理教师不多。俗话说:“慈心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先后。”我相信许多心理教师是有公益之心的,但由于主观上个人业余时间有限、专业能力不足、公益需求信息不灵,使他们“益”路无门;客观上社会公益途径狭窄、供需信息不畅、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管理等原因,公益之愿未能实现。下面将结合个人做公益的经历,就如何踏上公益之路谈谈自己的体会,希望能觅到更多“益”路同行的人。
我是高中专职心理教师,教学压力比学科教师相对轻些,这就为自己的公益之路提供了相对充裕的业余时间。在做公益的道路上,每周有条件辟出半天时间:这半天既可以用来参加公益活动,又可以用来专业学习,还可以用来同行间的社交。这里的“同行”包括同学段的高中心理教师,也包括一起搞教研活动认识的、一起參加专业培训的小学、初中教师,我们分享各自的工作心得,顺便获得公益信息,进而有选择性地参加适合自己的公益组织。
在专业能力提升这一块,仅凭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心理需求的,需要不断充电、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我的专业成长道路分线上、线下两块。
线下是积极参加本地心指办组织的各项专业培训及听课活动,聆听专家和同行的专业分享,以此加速自己的成长速度;自费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如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技术、辩证行为疗法、叙事疗法等,同时还买来相关的书籍、订阅专业杂志,力图跟上心理学知识更新的步伐。
线上是听留美心理学博士、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韩天江老师的心理课。课程来源有新浪微博的“爸爸时间”,他从专业的角度通俗易懂地解读“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5,使我能够掌握主要的心理疾病的辨别方法;喜马拉雅的“韩韩说心理”、浙江民生996的“星空夜话”,这两档节目平台不同,内容是一样的,韩老师一边对大众进行心理科普,一边随时解答听众们的各种提问和心理求助。里面案例多且全面,来访者求助时所讲的各种症状,我边听边评估,然后拿我的评估结果与专家的评估做比较,衡量自己的诊断是否正确。听得多了,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同时也从专家那里学到了许多应对策略,对我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实际的帮助。
国内著名的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专家李玫瑾老师在喜马拉雅开设的“家庭教育育儿心理讲座”,听后的收益是能更好地回答家长们碰到的各种育儿问题。关注微信平台上由DSM-5的翻译张道龙教授创办的“美利华”公众号和“心海扬帆”团队公众号,那里有许多实操案例可供借鉴,有个案辅导研讨、个案督导研讨训练,开拓了我的视野,弥补了自己案源不全、实操经验有限的缺陷。
针对公益需求信息不灵的问题,在平时同行的社交中,有选择性地参加公益性强的组织。我积极参加由本市心指办组织的学校心理服务团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的休息时间,义务为本市的中小学生和市民提供心理援助,特别在2020年的疫情中,更是在家守候在手机旁(通过技术处理,可以把热线服务电话转接到咨询师的手机上),义务为来电的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帮扶,我已在该服务队服务五年;参加了由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心暖花开”心理帮扶救援队,义务为山区的学校送教和对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去自闭症服务中心“星星家园”给自闭症孩子做感统训练和送慰问品;去本市的幼儿园宣讲如何识别自闭症孩子,呼吁社会如何关爱自闭症孩子及家庭;去城区社区做婚姻家庭咨询师……以上活动都是由市红十字会出面组织的,我还两次被市红十字会评选为奉献之星。
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由市关心下一代青少年组织的“合适成年人团”,为市检察院未检科、法院预审科审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合适成年人”。这些犯罪嫌疑人大多是外地来本市的流动人员,在本地作案后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他们的父母大都不在本地。即便在本地,听到孩子犯了案也不愿前来,有的父母在外地不方便来或找不到。为了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由我们这些合适成年人充当他们的临时监护人,监督司法机关对他们的审讯是否合理合法,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宣教和心理帮扶工作。在做“合适成年人”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要彻底消除这些未成年人继续犯罪,必须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而要解决生计,就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工作技能培训,有了一技之长,他们才能找到工作,才能彻底阻断继续犯罪的经济原因。为此,我代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省工作组来本市检察院未检科巡查工作之际,替他们大声疾呼,希望有关部门在教养这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时候能够给予技能培训,让他们出去能找到工作,真正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要想获得公益信息还可以在微信平台上搜公众号。本地有“乐善公益”“心海扬帆”等。
要真正地发挥心理教师的社会效益,我认为还是要服务好自己的学生及周围的同事、亲戚、朋友。这是身边的公益,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要发挥好这个作用,就要苦练自己的本领,让自己的专业水平赢得周围人的信任,当他们来找你的时候,觉得有帮助、有效果,且你能做好保密工作,他们便会信任你,主动联系你。用你的知识服务大众,一则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痛苦,挽救整个家庭;二则确实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省下许多咨询费;再则在治疗的道路上可以少走弯路,看到生活的希望。
在公益道路上我比较欣慰的是帮助了一位因救自己的亲妹妹而被大火烧伤辍学的小姐姐。认识她是通过我的女儿,当时她因伤势过重被送到上海医院救治,因输血需要大笔钱,她父亲就在微信群里呼吁社会为其义务献血。在上海的女儿得知消息后,主动为她献了血。考虑到小姐姐已全部毁容,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心理援助,所以女儿拜托我帮助她。接过女儿的爱心棒以后,我通过心理技术,首先让她接受现在的自己,然后从现在的实际出发,不走常规的发展道路,可以从自己的身体条件(脸已毁容,右手手指第一节大多烧毁,后续的康复、治疗路途还很漫长,已不能与同学一起学习、参加中考和高考)、兴趣出发,做自己现在能做、想做的事情,以此燃起她重生的希望和信心。经过近三年的陪伴,小姐姐选择了写作,记录自己痛苦的治疗历程,想以此鼓励那些与她有共同遭遇的人;选择做烘焙,已经做了微商,卖起了糕点,还帮她母亲做起了淘宝生意,卖奶粉;还在学习心理学,想做咨询师,帮助更多的人,正所谓爱心得到接力,关爱才会有加!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公益的道路上,表面上我是在付出、在奉献,但感觉自己得到的更多: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赢得更多人的尊重,感觉自己更强大(因为遇到更多的案例迫使自己去攻克去学习),内心更从容淡定自信,面容更慈祥,心里更富有……
至于影响公益之路的客观因素,我也想借助此文,呼吁社会上的相关职能部门,能做好衔接和宣传工作,让求助者更容易找到施爱者,让双方更方便接受服务与提供服务,那样我们的社会定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韦志中,漆德安,林平光.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M].北京:台海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梦麟中学,宁波,3154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