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古诗词教学方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blueb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一些古诗词脍炙人口,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背诵默写一定篇目的古诗词,并且能达到赏析程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走进作品所营造的情境,站在一定的高度去鉴赏古诗词,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营造一种与古诗词情境相一致的课堂情境,以达到理解作品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导语,营造古诗词课堂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导语能渲染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快速投入诗词所体现的情境中。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语,给学生营造意境。
  1、根椐诗词的内容,设计导语
  在设计导语时应侧重挖掘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尽快把学生带入作品中,融入作者的情绪中。如教读离愁、思念之苦一类主题的诗词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江淹曾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的,人生自古多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朋友间的别离,忧伤中有一份浓浓的难舍与祝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情人间的别离,浓情蜜意,难舍难分……
  2、结合作品,设计导语
  一些导语可对作者、作品风格、内容进行介绍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步入作品的情境。例如教读苏轼或辛弃疾词时可这样设计导语:李清照的作品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她那婉约缠绵的词作风格。在宋词中还有一种风格,那就是豪放。豪放派词风大江奔涌,激情澎湃,如金戈铁马,苏轼、辛弃疾就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的词只适合二八女执红牙拍板唱“人比黄花瘦”“欲语泪先流”,苏轼,辛弃疾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二、利用音樂,营造课堂情境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音乐走进古诗词鉴赏的课堂,会起到更好的效果。给诗词配上恰当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从而走进诗的情境中去。如教材中的一些古诗词都被谱了曲,成了大家喜爱的歌曲,这些歌曲可在学习时让学生欣赏,也可在鉴赏诗词前后让学生欣赏。有一些古诗词,在教读时可选取适当的音乐做背景,如古筝、杨琴、二胡曲等,帮助营造古诗词的意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用琵琶作背景音乐。学生在这样的意境中就会激情飞扬,沉浸在古诗词的优美情境之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课堂情境
  
  利用多媒体画面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刺激学生感观,激发学生情感,将学生带入诗词的情境。如教读《望岳》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背景画面:耸入天际的高山,白云衬托,飞鸟归去,高山上俯瞰大地,众小山匍匐而卧……这样意境的创设,未读诗,心中就会激荡着登攀人生高峰,一览众小山的雄心壮志。《钱塘春行》中,山、寺、轻云、流水、杨柳、白堤这些图景更能加深学生对主题、对作者思想的把握。《秋思》一文设计“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这一背景画面,更能加深学生对天涯游子悲苦之情的理解。
  
  四、利用朗读来,营造课堂情境
  
  古诗词的朗读可以为古诗词创设课堂情境。朗读可以分为教师范读和学生齐读两种形式,朗读古诗词教师要把自已的情感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或悲、或喜,再现诗词的意境和氛围,能激发学生情感,催人奋进,引人深思。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古诗词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欣赏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加深记忆,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
  
  李艳梅,教师,现居黑龙江五大连池。
其他文献
近期参加区组织的青年教师好课赛活动,参赛者采用借班上课形式。笔者共听了6节课,都是执教李大钊先生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6节课中有1节是诵读指导课,正如执教者在教学设想中所写:“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读为线,遵循阅读规律,逐步完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体悟。”整节课在引导学生进行多次朗读文本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朗读要领,的确难能可贵。但是,笔者感觉学生的朗读始终未进入文本的内核,只是在文本外围打转
[内容提要]“政党入党”始于20世纪初,此后,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国家进入了政党法律规范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产生了政党的专门立法。不过,有无政党法律规范及其形式、内容如何与民主政治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宪政法治是政党法律规范的前提,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本质上说,政党法律规范是保证分权与制衡的工具,服务于民主政治。  [关键词]政党 法律规范 变迁 背景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