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及分析】
因原班主任生病,我中途接手了六年级毕业班。接任不久,我就发现班里的娜娜(化名)同学平时沉默寡言,不太合群,但每天总是找机会神秘兮兮地把我叫到一边,眉飞色舞地向我反映一些同学的违纪行为,说完后带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回到教室。但那兴奋来得快、去得也快,脸上的神色很快就黯淡下来。凭直觉,我觉得这学生心理不是很正常。
据了解,她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打“小报告”的习惯。低学段时的班主任从她那里获得了很多信息对管理班级起了一定的作用,而她却因此失去了很多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
娜娜讲她在一年级的时候,和其他同学一样,经常当面向老师反映一些问题。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向老师打“小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班主任为了及时了解班级中的一些情况,在四年级时,以她的一次错误为要挟,迫使她做“小间谍”,她感到痛苦、屈辱,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不光彩,但迫于压力,又不敢不做。同学们也因此看不起她,疏远她,她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但很快她便从同学受到的惩罚中获得了一种快感,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病态平衡。
了解了娜娜的经历后,我对她打“小报告”的行为进行了仔细分析:娜娜在低学段时的行为是出于少年儿童“天然的社会直率性”,出于一种朴素本能的正义感,动机是善意的,思想是单纯的,多数小孩子都有这样的特点。但这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只有少数人在成长中升华为基于强烈正义感的仗义执言;多数人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归于“沉默的一群”;极少数人因为种种原因,发展成病态的“告密依赖”,他们“痛苦地兴奋着,清醒地迷惑着”,在心理疾患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娜娜很不幸,她属于第三种。
娜娜失去了成功升华的机会,也被剥夺了归属于“沉默的一群”的机会,在不负责任的老师的要挟下无力抗争,继续被动地打着“小报告”。这时候,她的行为不再光明磊落,同学们也更冷落她。这种强烈的心理失衡本来可以成为进行反抗的巨大心理势能,但年幼的她尚不具备足够的勇气,又失去了这一机会,并且渐渐从同学受到惩罚后的难堪中找到快感,建立新的心理平衡。她的心理悲剧更深了一层,她的痛苦也由此日益加深,但越痛苦,她就越要从打小报告中获得快感,越打小报告也就越痛苦。周而复始,这种病态平衡得到了强化,她的“告密”行为也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排斥变为依赖。进入高学段,换了新的班主任,本来可以找到改变自己的机会,但由于班主任的疏忽,她再一次与机遇擦肩而过,病情加重了。
【辅导过程】
针对娜娜的情况,我采取了干预措施。
1.打破病态的心理平衡
因娜娜的“小报告”而受到惩处的同学的痛苦难堪,是支撑其病态平衡的重要兴奋点。为此,对所有犯错误的同学(包括她反映的),我特别讲究教育的艺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绝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感受到的不是电闪雷鸣般的“狂风暴雨”,而是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使其无法从中汲取支撑其病态平衡的精神能量。
2.重建健康的心理基础
在打破其病态的心理平衡的同时,必须重建健康的心理基础,才不至于引发新的心理问题。为此,我经常引导她去发现:“你看,同学在你指出缺点后,受到了教育,现在表现多好,进步多快!如果你能用委婉的方式当面与他沟通交流,效果肯定会更好!”让她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面意义,以此来改变她对自己消极的道德评价,减轻她的精神压力,改善她的心境,并热情鼓励她与同学接触。
3.消除与同学的对立情绪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心灵的清洁工,能扫去思想和行为上的枯枝败叶,对“小报告”要正确评价,正确对待,从而消除了同学的对立情绪,为娜娜的转变营造了适宜的“小气候”。为了帮助她重塑形象,我让学生以《夸夸我的同学娜娜》为题写一篇日记。一位学生提到她画画好,我就人尽其才,专门让她负责黑板报的绘画与编辑工作。她干得有声有色,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尊重。
4.给“小报告”一个大舞台
为给批评建立一条畅通的渠道,我们决定推行班内民主生活会制度,作为“批评与自我批评”“零距离”的平台,让“小报告”不再遮遮掩掩,给“小报告”一个光明磊落的大舞台。在民主生活会上,同学们虽然还能听到娜娜的批评,但那已是在“阳光”下,说者坦荡,听者信服。娜娜一步步走出了阴影,走进了阳光地带。
采取一定的措施干预后,娜娜变得开朗了,很快融入了集体生活。
(作者单位:绍兴市树人小学 浙江绍兴 312008)
责任编辑:郑海燕
因原班主任生病,我中途接手了六年级毕业班。接任不久,我就发现班里的娜娜(化名)同学平时沉默寡言,不太合群,但每天总是找机会神秘兮兮地把我叫到一边,眉飞色舞地向我反映一些同学的违纪行为,说完后带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回到教室。但那兴奋来得快、去得也快,脸上的神色很快就黯淡下来。凭直觉,我觉得这学生心理不是很正常。
据了解,她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打“小报告”的习惯。低学段时的班主任从她那里获得了很多信息对管理班级起了一定的作用,而她却因此失去了很多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
娜娜讲她在一年级的时候,和其他同学一样,经常当面向老师反映一些问题。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向老师打“小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班主任为了及时了解班级中的一些情况,在四年级时,以她的一次错误为要挟,迫使她做“小间谍”,她感到痛苦、屈辱,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不光彩,但迫于压力,又不敢不做。同学们也因此看不起她,疏远她,她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但很快她便从同学受到的惩罚中获得了一种快感,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病态平衡。
了解了娜娜的经历后,我对她打“小报告”的行为进行了仔细分析:娜娜在低学段时的行为是出于少年儿童“天然的社会直率性”,出于一种朴素本能的正义感,动机是善意的,思想是单纯的,多数小孩子都有这样的特点。但这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只有少数人在成长中升华为基于强烈正义感的仗义执言;多数人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归于“沉默的一群”;极少数人因为种种原因,发展成病态的“告密依赖”,他们“痛苦地兴奋着,清醒地迷惑着”,在心理疾患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娜娜很不幸,她属于第三种。
娜娜失去了成功升华的机会,也被剥夺了归属于“沉默的一群”的机会,在不负责任的老师的要挟下无力抗争,继续被动地打着“小报告”。这时候,她的行为不再光明磊落,同学们也更冷落她。这种强烈的心理失衡本来可以成为进行反抗的巨大心理势能,但年幼的她尚不具备足够的勇气,又失去了这一机会,并且渐渐从同学受到惩罚后的难堪中找到快感,建立新的心理平衡。她的心理悲剧更深了一层,她的痛苦也由此日益加深,但越痛苦,她就越要从打小报告中获得快感,越打小报告也就越痛苦。周而复始,这种病态平衡得到了强化,她的“告密”行为也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排斥变为依赖。进入高学段,换了新的班主任,本来可以找到改变自己的机会,但由于班主任的疏忽,她再一次与机遇擦肩而过,病情加重了。
【辅导过程】
针对娜娜的情况,我采取了干预措施。
1.打破病态的心理平衡
因娜娜的“小报告”而受到惩处的同学的痛苦难堪,是支撑其病态平衡的重要兴奋点。为此,对所有犯错误的同学(包括她反映的),我特别讲究教育的艺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绝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感受到的不是电闪雷鸣般的“狂风暴雨”,而是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使其无法从中汲取支撑其病态平衡的精神能量。
2.重建健康的心理基础
在打破其病态的心理平衡的同时,必须重建健康的心理基础,才不至于引发新的心理问题。为此,我经常引导她去发现:“你看,同学在你指出缺点后,受到了教育,现在表现多好,进步多快!如果你能用委婉的方式当面与他沟通交流,效果肯定会更好!”让她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面意义,以此来改变她对自己消极的道德评价,减轻她的精神压力,改善她的心境,并热情鼓励她与同学接触。
3.消除与同学的对立情绪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心灵的清洁工,能扫去思想和行为上的枯枝败叶,对“小报告”要正确评价,正确对待,从而消除了同学的对立情绪,为娜娜的转变营造了适宜的“小气候”。为了帮助她重塑形象,我让学生以《夸夸我的同学娜娜》为题写一篇日记。一位学生提到她画画好,我就人尽其才,专门让她负责黑板报的绘画与编辑工作。她干得有声有色,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尊重。
4.给“小报告”一个大舞台
为给批评建立一条畅通的渠道,我们决定推行班内民主生活会制度,作为“批评与自我批评”“零距离”的平台,让“小报告”不再遮遮掩掩,给“小报告”一个光明磊落的大舞台。在民主生活会上,同学们虽然还能听到娜娜的批评,但那已是在“阳光”下,说者坦荡,听者信服。娜娜一步步走出了阴影,走进了阳光地带。
采取一定的措施干预后,娜娜变得开朗了,很快融入了集体生活。
(作者单位:绍兴市树人小学 浙江绍兴 312008)
责任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