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探究与应对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cier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它继承了材料作文原有的对考生便于要求的特性,也兼备了话题作文所具有的思考范围较为宽泛的优点。这样一来,新材料作文一方面防止了学生押题、猜测、套作的弊病,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选取适合自己生活体会或者世界观的立意来作文。教师要善于探究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有效的审题立意的策略,让作文为学生的成长增添正能量。
  一、析题型、觅特点,提纲挈领
  对比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我们不难发现,新材料作文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特征。具体来说,新材料作文具备以下优点:
  其一,新材料作文使应试作文呈现多样性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题目本身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同时“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思考和立意的空间,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面和世界观选择切入点。随着学生对材料不同程度和角度的理解,应试作品也会呈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写作局面,打破了以往习作在立意和审题方面的局限,便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施展自己的才华。
  其二,新材料作文拒绝随意和套作。它在立意审题方面给了学生自由和方便,但它是建立在以材料话题为基础上的,材料话题很大程度上在提示学生构思的范围和立意的方向。新材料作文需要学生针对材料作深度的思考,才能理出正确的写作方向。
  其三,新材料作文以立意取胜。角度多了,写作的方式也会有很多。学生可以接着讲述故事而展现自己的叙述和创造能力,也可以发表见解来展示自己对人生世事的看法,更或者形神俱备地施展自己的散文技巧。那么,以什么尺度来衡量应试作品的优劣呢?显然,无论哪种形式的作品,最能体现思想深度的就是学生作文的立意,这一点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使命所决定的。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但自由是建立在最基本的规则的基础上的,这或许是对新材料作文一个切实的写照和总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材料,梳理材料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纵向深度思维,让学生能够从诸多写作角度中获得最佳立意着手写作,真正体现自己的个性化思维和理解分析能力。
  二、重发散、拓视野,运筹帷幄
  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是思维由单一向丰富,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学会从材料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对学生的思考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别人准备止步时,我们多往前走一点”。发散思维可以通过横向的联想和纵向的深入思考两种途径来完成。横向的联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角度,有材料可选;纵向的深度思考,让学生的思虑有了深度,以便选择最佳切入点。
  比如,2012年高考江苏作文“爱与忧”,虽是命题作文,但是也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材料,可归属为新材料作文。以此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分析时,我们必须让学生能够放开思路把题目中的立意和角度研究透彻,再进行选题立意。那么怎样发散呢?笔者以“‘爱’指什么,‘忧’指什么”这个问题为核心,让学生阅读材料进行解析。显然,三个材料各有提示:于家庭,“慈母手中线”是爱,“意恐迟迟归”是忧;于国家,“爱”是泪水,“忧”也是泪水;于人性,“忧患”与“大爱”共生。在分解材料所指的时候,学生豁然明白,原来三个材料之间联系于“爱与忧”,又在爱的意义和范围之间不断放大。于是,选择的目标逐渐明确,同时根据自己对每一个主题掌握的素材和敏感度再具体选定主题进行写作,成功率就高了不少。
  三、深思维、慎立意,决胜千里
  有人把新材料作文叫做“立意作文”,言下之意就是这种作文立意是取胜的关键。作文立意能够直接反映学生思想水平和深度,因而对考场作文的评价立意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志存高远,意趣雅致,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以2013年北京卷作文“科学家与文学家对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与思考”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分析的角度。学生梳理了“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这样两个角度。如果不做深入思考,仅停留在这两个角度的浅层选其一进行写作,那么立意显然就偏于肤浅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利弊两个方面分别深入思考,学生又更深一层地明确,不管是科技方面的作用,还是交流方式的改变,都是利弊并存的,立意不停留在表面的单方面的“正面思考”。
  总之,就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新材料作文正逐步渗透到高考语文中来。教师要根据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开阔其思路,拓宽其见识,使学生能够在全面解析材料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写出切合主题、立意深远的优质应试作文,展现自己的才华,决胜于高考人才选拔竞赛。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赵北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帮助下.认真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以繁荣发展为中心:以全面提升全村村
在路考考试过程中,考生由于不适应被电子路考系统进行指挥、评判,考试时难免有一些心理压力,开发设计一个适合智能手机使用的路考系统,将路考系统设备的路考功能移植到智能手机,能够与速度相关的考试项目进行参数设置,并在考试时能对这些项目自动评判和进行判分。
谢长杰.现任天津市津南区司法局双桥河司法所所长。3年来,她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挚爱.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努力做好法制宣传教育、信访接待、矛盾调处等工作.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广泛使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自然而然地成为众多教师的关注点。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之前,教师要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然后以学生认识新事物的思维操作为主线,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提问,而在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注重非语言行为和等待时间的运用,使课堂提问达到最优化。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对学生而言,为了牢固掌握物理概念及建构物理概念所必需的思维操作,他们必须分享讨论彼此的观点,达到排除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虚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形象。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得到的。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歌含蓄蕴藉,可以大大丰富诗的内容,开拓诗的意境,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抒发得更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回味无穷。  一、具体描写为实,抽象情感为虚。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模块,因教师的教学难度大,学生高考失分多而备受关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诗言志,词达情,这既是诗人内心的流露,亦为词人性情的感怀。如何打开作者的情结,使“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笔者以李璟的《浣溪沙》:拥抱文本——入情;聚焦词眼——嚼
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类从传统的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所有的一切有有赖于信息的虚拟传递。而支撑着整个网络运转的就是数据库,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试针对作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并力图寻求一种最适合中学作文教学,最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做软任务。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而把教作文当做软任务。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考
当今的语文教学不是缺少知识性内容,而是太缺乏创新方面的强化。或许还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没有什么玄秘,只要按部就班去增强积累,赶着学生多读多背就行了,谈何创新?其实不然,所有学科的教学,没有不蕴含创新思维的。  一、摆脱传统理念,解放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  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想象力较丰富,更容易去引导塑造。我认为,对于这样一些孩子,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语文,激发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无限渴求,鼓
[摘 要]让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充满了对教师的亲近和爱恋,这是班主任孜孜不倦的追求。要用心与学生沟通;用爱去感化学生;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用表扬激励学生;用谈心走进学生的心里。  [关键词]心声 爱心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6-0121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师,一位尽心尽职的班主任。14年的教书生涯,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