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初学习作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自如、生动地表达,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赏仿中创新”教学方式。“赏”字典的解释为:“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由此可见,“赏仿”并非简单机械地模仿,它与模仿最大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有一个可供参考的事物。模仿属较低层面的“仿”,依样画葫芦式;而“赏仿”属较高层面的“仿”,它是“模仿”在人脑中的高级反映,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
一、赏读中领悟
习作悟仿不是空中楼阁,应从阅读欣赏开始。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作文需要,精选优秀作品、范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欣赏、体会作品中的精粹之处,然后进行模仿,为写作铺垫。
1.从课文中赏仿。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大多是经典之作,有许多典型的作文模式。用心地去读,认真去体会,就能领悟这些文章的精粹之处,是最好的模仿范文。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按时间顺序对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特点进行描写,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并模仿这种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去过的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2.从课外阅读中赏仿。教材的选文毕竟有限,语言的积累依靠的是大量的阅读,课外阅读就成了必然的途径。三年级上册的第二次习作内容是写一个熟悉的人。教材所选内容都是写高尔基、列宁、李四光和宋庆龄等伟大人物,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缺乏典型性和亲近感。可学完课文后就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写自己熟悉的人,这对初学者来说真是一头雾水,一筹莫展。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课外阅读中的几篇经典例文,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中选择写作对象,并写出其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
3.從教师的“下水文”中赏仿。小学生爱模仿的天性和对老师的崇拜,决定了他们从老师的“下水文”中习得作文模式的有效性。也许老师的文章比不过名家的优美,但下水文中所写的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下水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习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使学生拥有了良好的习作心境,而这些对学生写好一篇文章是何等的重要!
4.从同学的优秀作文中赏仿。很多同学写的是同一题材,在学生完成初稿后再赏读同学的优秀作文,在赏读中更易领悟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修改提升。
二、领悟中创作
学生领悟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后面创作的效果。由于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加上个体差异,仅靠他们自己领悟是不够的、肤浅的,从赏到创,更需要教师的指导,要为学生架起的是一座桥梁。
1.多个“范文”联系比较式。范文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是谋篇布局的写作形式,有的是素材挖掘的写作内容,有的是个性独特的写作语言风格。有了不同风格的范文供孩子们选择,孩子们的模仿同样具有了个性,学生在选择和整合多个范文的同时,就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
2.联想触发式。指的是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句,联想到与其有联系的自己的经历。由一件事联想到其他事。这样,打开了思路,充分地想,多角度地想,使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
3.零存分散式。教师把习作指导分散在一组课文的每一篇教学中,捕捉一点引发一点,零存到学生的知识库中,那么到学完一组课文进入习作课时,教师已无需再进行详细的作前指导,就可多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写作及修改了。
如三下第一组习作《家乡的一处景物》,我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一组课文的每一篇教学中,而又有侧重点。《燕子》渗透观察的顺序可以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珍珠泉》作为范文重点赏读,尤其是写作的思路。教完这组课文后马上进入习作课,没有像以前一样专门花几节课作指导,既省时又高效。
三、评改中提升
在学生完成初稿后,从同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二三篇,由教师或学生朗读一遍,然后找找值得学习的地方进行有重点地赏读,并讨论不足之处。让优秀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基础差的同学在赏读中清晰地领悟到习作的不足之处,再进行修改,在修改中提升。
很多时候,仿和创是并驾齐驱的,有时还会杂糅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是仿中有创的新意,创中有仿的痕迹。赏仿是创作的基础,创作是赏仿的归宿,而评改则是对创作的提升。
当然,“赏仿中创新”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最终目的是经过起步阶段多次赏仿模式的习作教学后,由量的积累提升到质的飞跃,到高年级,学生能离开“例文”,自由创作。
施岳英,浙江台州市天台小学教师。
一、赏读中领悟
习作悟仿不是空中楼阁,应从阅读欣赏开始。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作文需要,精选优秀作品、范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欣赏、体会作品中的精粹之处,然后进行模仿,为写作铺垫。
1.从课文中赏仿。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大多是经典之作,有许多典型的作文模式。用心地去读,认真去体会,就能领悟这些文章的精粹之处,是最好的模仿范文。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按时间顺序对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特点进行描写,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并模仿这种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去过的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2.从课外阅读中赏仿。教材的选文毕竟有限,语言的积累依靠的是大量的阅读,课外阅读就成了必然的途径。三年级上册的第二次习作内容是写一个熟悉的人。教材所选内容都是写高尔基、列宁、李四光和宋庆龄等伟大人物,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缺乏典型性和亲近感。可学完课文后就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写自己熟悉的人,这对初学者来说真是一头雾水,一筹莫展。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课外阅读中的几篇经典例文,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中选择写作对象,并写出其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
3.從教师的“下水文”中赏仿。小学生爱模仿的天性和对老师的崇拜,决定了他们从老师的“下水文”中习得作文模式的有效性。也许老师的文章比不过名家的优美,但下水文中所写的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下水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习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使学生拥有了良好的习作心境,而这些对学生写好一篇文章是何等的重要!
4.从同学的优秀作文中赏仿。很多同学写的是同一题材,在学生完成初稿后再赏读同学的优秀作文,在赏读中更易领悟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修改提升。
二、领悟中创作
学生领悟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后面创作的效果。由于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加上个体差异,仅靠他们自己领悟是不够的、肤浅的,从赏到创,更需要教师的指导,要为学生架起的是一座桥梁。
1.多个“范文”联系比较式。范文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是谋篇布局的写作形式,有的是素材挖掘的写作内容,有的是个性独特的写作语言风格。有了不同风格的范文供孩子们选择,孩子们的模仿同样具有了个性,学生在选择和整合多个范文的同时,就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
2.联想触发式。指的是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句,联想到与其有联系的自己的经历。由一件事联想到其他事。这样,打开了思路,充分地想,多角度地想,使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
3.零存分散式。教师把习作指导分散在一组课文的每一篇教学中,捕捉一点引发一点,零存到学生的知识库中,那么到学完一组课文进入习作课时,教师已无需再进行详细的作前指导,就可多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写作及修改了。
如三下第一组习作《家乡的一处景物》,我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一组课文的每一篇教学中,而又有侧重点。《燕子》渗透观察的顺序可以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珍珠泉》作为范文重点赏读,尤其是写作的思路。教完这组课文后马上进入习作课,没有像以前一样专门花几节课作指导,既省时又高效。
三、评改中提升
在学生完成初稿后,从同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二三篇,由教师或学生朗读一遍,然后找找值得学习的地方进行有重点地赏读,并讨论不足之处。让优秀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基础差的同学在赏读中清晰地领悟到习作的不足之处,再进行修改,在修改中提升。
很多时候,仿和创是并驾齐驱的,有时还会杂糅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是仿中有创的新意,创中有仿的痕迹。赏仿是创作的基础,创作是赏仿的归宿,而评改则是对创作的提升。
当然,“赏仿中创新”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最终目的是经过起步阶段多次赏仿模式的习作教学后,由量的积累提升到质的飞跃,到高年级,学生能离开“例文”,自由创作。
施岳英,浙江台州市天台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