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技能型人才,中职和高职是其中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有各自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招收学生的文化层次不同,因此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并没有体现出严格的区分。所以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有其独到之处,对我国中高职衔接能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新加坡教育制度; 启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而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中高职衔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应该是两个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中职和高职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衔接目的不明确
部分中、高职院校实施中高职衔接是为了迎合教育部的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部分中、高职院校实施中高职衔接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报考;或者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之,因为对中高职衔接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合作只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培养满足企业所需人才的目的。
2.衔接模式不科学
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是:一贯制和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人才培养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设置、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但毕竟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数量有限,而且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导致高职院校必须对这部分中职来源的学生和高考考入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加大了办学成本。对口升学模式是由中职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志愿自由报考,参加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但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环节、教学方法重复等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而且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
二、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
建国以来,新加坡就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特别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在新加坡的全民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已逐渐占居了整个教育的主体,而且其主体地位已为新加坡社会经济的复兴和快速发展所验证。2013年2月18日,我们湖北省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一行22人来到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学习,使我们对当地的教育体制及高职教育的发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1.政府高度重视
为使高职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新加坡专业与技术教育理事会主席一直以来是由贸易与工业部长担任。国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对高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远景、各阶段的目标、策略和方案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划,实现了高职教育的整体、有序发展。并且,为保障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新加坡对教育的投入仅次于国防,居国家预算的第二位。通过参观我们发现,由于经费充足,理工学院各种教学和实训设施基本能实现与企业的同步更新。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满足企业需要。
2.实行分流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教育制度颇为复杂,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新加坡教育一般可分三至四个阶段。自2003以来,六年小学教育对国民是强制性的,在修完四至五年的中学课程,可选读理工学院(三~五年),或初院或高中(两~三年)。其后半数能升上大学。中学毕业后想修读非学术型的课程教育(Post-Secondary)有两种选择:理工学院(Polytechnic,类似我国的高职)以及工艺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类似我国的中职)。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不设学位课程,因此,学生在毕业后将得到没有学位的文凭:理工学院毕业生将得文凭(Diploma),而工艺教育学院将得工艺教育证书(ITE Certificate),然后就进入就业市场。而在理工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在新加坡三所大学里继续修读学士学位。在工艺教育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升上理工学院。从小学开始,新加坡就实行了分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更积极、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最终目的是把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或潜能充分开发出来。可见,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有利于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因为,新加坡珍惜每一个人力资源的开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新加坡教育体制如下图所示:
3.强调全面、均衡的教育理念
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义安学院要求各专业为学生安排25-30%的跨专业领域课程。其中包括占课时总量15%的通识教育课程,如沟通技巧、运动健康、商业、艺术与人文、科学与科技等课程,以及10 - 15%的专业选修课。另外,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新加坡教育部强制性规定所有小学、初中生必须参加CCA。所谓CCA是英语 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课外辅助课程”,类似于中国学校的拓展选修课一样。无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还是由工艺教育学院到理工学院、理工学院到大学,CCA的成绩都是升学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4.科学的教师选拔和培养机制 一方面,理工学院在招聘教师时,不唯学历、不唯职称,着重看工作能力和企业背景与实践经历,注重引进业界精英来从事高职教育。义安理工学院中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技术或管理骨干,到学校工作后仍然以多种形式与相关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能按照企业需要培养学生,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新加坡教育部十分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完成100个小时的培训,并给予300新币的津贴资助。教师们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培训课程。
三、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启示
1.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全盘规划,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定位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的都是职业技术能力,但是,因为中、高职生源在年龄、接受能力等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中职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着重培养基层的具有扎实技术的技能能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指导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相互兼顾、相互协调。
2.逐步提高中职升入高职的比例,完善升学的考核方式
伯顿·R·克拉克著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曾说过“如果一个选择,并不意味着进入死胡同,那么很注意机会平等的人就比较能够接受等级差异。如果有第二次和第三次的选择机会,有从一个层次调入另一个层次以及从一个学校调入另一个学校的可能性,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减少。”因此,应尽量避免“一考定终生”的情况发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升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才华都能得到发挥。另外,由于中职着重培养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升入高职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实践考查,并参考学生在中职学习时核心专业课程的平时成绩。
3.加强实质性的校企合作
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企业和学校合作,按照不同层次岗位的需要来设置中、高职的专业课程内容,避免重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具有针对性。并且由企业提供相关岗位的实习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做到无缝对接,以降低企业的岗前培训成本,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吸收企业对应岗位中具有教学能力的“能工巧匠”到中、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教学或讲座,向学生传授企业最实用的技能。同时,为中、高职的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的机会,使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新加坡高职教育的这些经验和做法,虽然与新加坡国情和其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但也反映出高职教育的一些规律和发展方向,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质,它的成功经验与鲜明特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多方面的启示,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季 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考 商场现代化 2012.9
[2] 穆炜炜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专业衔接问题研究 办公自动化杂志 2012.12
[3] 夏琰,李京泽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2
[4] 陈桃珍 新加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高教探索 2012.1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新加坡教育制度; 启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而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中高职衔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应该是两个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中职和高职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衔接目的不明确
部分中、高职院校实施中高职衔接是为了迎合教育部的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部分中、高职院校实施中高职衔接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报考;或者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之,因为对中高职衔接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合作只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培养满足企业所需人才的目的。
2.衔接模式不科学
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是:一贯制和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人才培养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设置、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但毕竟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数量有限,而且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导致高职院校必须对这部分中职来源的学生和高考考入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加大了办学成本。对口升学模式是由中职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志愿自由报考,参加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但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环节、教学方法重复等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而且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
二、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
建国以来,新加坡就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特别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在新加坡的全民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已逐渐占居了整个教育的主体,而且其主体地位已为新加坡社会经济的复兴和快速发展所验证。2013年2月18日,我们湖北省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一行22人来到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学习,使我们对当地的教育体制及高职教育的发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1.政府高度重视
为使高职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新加坡专业与技术教育理事会主席一直以来是由贸易与工业部长担任。国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对高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远景、各阶段的目标、策略和方案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划,实现了高职教育的整体、有序发展。并且,为保障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新加坡对教育的投入仅次于国防,居国家预算的第二位。通过参观我们发现,由于经费充足,理工学院各种教学和实训设施基本能实现与企业的同步更新。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满足企业需要。
2.实行分流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教育制度颇为复杂,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新加坡教育一般可分三至四个阶段。自2003以来,六年小学教育对国民是强制性的,在修完四至五年的中学课程,可选读理工学院(三~五年),或初院或高中(两~三年)。其后半数能升上大学。中学毕业后想修读非学术型的课程教育(Post-Secondary)有两种选择:理工学院(Polytechnic,类似我国的高职)以及工艺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类似我国的中职)。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不设学位课程,因此,学生在毕业后将得到没有学位的文凭:理工学院毕业生将得文凭(Diploma),而工艺教育学院将得工艺教育证书(ITE Certificate),然后就进入就业市场。而在理工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在新加坡三所大学里继续修读学士学位。在工艺教育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升上理工学院。从小学开始,新加坡就实行了分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更积极、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最终目的是把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或潜能充分开发出来。可见,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有利于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因为,新加坡珍惜每一个人力资源的开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新加坡教育体制如下图所示:
3.强调全面、均衡的教育理念
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义安学院要求各专业为学生安排25-30%的跨专业领域课程。其中包括占课时总量15%的通识教育课程,如沟通技巧、运动健康、商业、艺术与人文、科学与科技等课程,以及10 - 15%的专业选修课。另外,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新加坡教育部强制性规定所有小学、初中生必须参加CCA。所谓CCA是英语 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课外辅助课程”,类似于中国学校的拓展选修课一样。无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还是由工艺教育学院到理工学院、理工学院到大学,CCA的成绩都是升学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4.科学的教师选拔和培养机制 一方面,理工学院在招聘教师时,不唯学历、不唯职称,着重看工作能力和企业背景与实践经历,注重引进业界精英来从事高职教育。义安理工学院中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技术或管理骨干,到学校工作后仍然以多种形式与相关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能按照企业需要培养学生,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新加坡教育部十分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完成100个小时的培训,并给予300新币的津贴资助。教师们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培训课程。
三、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启示
1.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全盘规划,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定位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的都是职业技术能力,但是,因为中、高职生源在年龄、接受能力等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中职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着重培养基层的具有扎实技术的技能能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指导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相互兼顾、相互协调。
2.逐步提高中职升入高职的比例,完善升学的考核方式
伯顿·R·克拉克著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曾说过“如果一个选择,并不意味着进入死胡同,那么很注意机会平等的人就比较能够接受等级差异。如果有第二次和第三次的选择机会,有从一个层次调入另一个层次以及从一个学校调入另一个学校的可能性,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减少。”因此,应尽量避免“一考定终生”的情况发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升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才华都能得到发挥。另外,由于中职着重培养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升入高职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实践考查,并参考学生在中职学习时核心专业课程的平时成绩。
3.加强实质性的校企合作
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企业和学校合作,按照不同层次岗位的需要来设置中、高职的专业课程内容,避免重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具有针对性。并且由企业提供相关岗位的实习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做到无缝对接,以降低企业的岗前培训成本,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吸收企业对应岗位中具有教学能力的“能工巧匠”到中、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教学或讲座,向学生传授企业最实用的技能。同时,为中、高职的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的机会,使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新加坡高职教育的这些经验和做法,虽然与新加坡国情和其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但也反映出高职教育的一些规律和发展方向,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质,它的成功经验与鲜明特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多方面的启示,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季 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考 商场现代化 2012.9
[2] 穆炜炜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专业衔接问题研究 办公自动化杂志 2012.12
[3] 夏琰,李京泽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2
[4] 陈桃珍 新加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高教探索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