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多元化思潮影响着高校大学生,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成为高校思政教师研究的新课题。分析音乐教育的特性,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特点与音乐素质现状,对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更好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爱国主义歌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CJ-2013-20)阶段性成果;遵义医学院招标课题“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F-61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遵义医学院 贵州 遵义563000
一、音乐教育的特性
第一,娱乐性。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音乐教育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音乐的本质之一就是娱樂,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音乐不可忽缺的就是它的娱乐性”。这种“娱乐”不是低级、简单的“娱乐”,而是含有深刻意义、甚至哲理性的活动。具有引领先进思想、和谐社会氛围、激励学生进步等多重功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音乐教育,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精神提升,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有趣,益于学生接受,还可以使学生思路更加集中、兴趣更为浓厚,进而引发学生学习、科研兴趣。而参与歌唱更可以使学生乐在其中,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也符合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只有拥有参与其中的愿望,对活动有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1]。
第二,时代性。音乐,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优秀的爱国主义歌曲,不仅用歌词记载了历史,也弘扬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教育家杜威认为,好的教育方式是要引发学生的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比如在近代史课程中,讲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合唱《黄河大合唱》,铿锵有力的节奏、热血澎湃的歌词,时至今日依然能激发人民的爱国之情。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青少年,在温室中成长的花朵很难切身体会战火纷飞年代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在歌曲教育过程中,可以快速将大学生带入中华民族被侵略,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情绪当中去,从而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第三,反复性。音乐是一种抽象的听觉艺术。当人们听一首优秀的歌曲时,情绪会被悠扬的旋律所感染,大脑会体会歌词的内容和含义。音乐教育就是在这种旋律、节奏、歌词所营造的意境中,通过自我感触,在不知不觉中记录当时的情绪状态、感悟音乐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个自我心理感悟的过程,这种方式获得的人格升华是坚定而扎实的。这种深刻的人格影响和思想教育并不是一次性的,当学生在空闲时间或者歌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大脑记录的情感状态再一次涌现出来,引发当初的情绪反应,并会想起与当时听音乐时相关的人和事,在思想上又一次得到洗礼。音乐的表现内心的神奇能力,使得音乐教育对人产生终生影响。一首优秀的歌曲能够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在闲暇时的不自觉哼唱就会反复产生思想教化作用。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反复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将音乐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
第一,将音乐教育融入到思政课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环节。刘延东认为:“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2]。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摇篮,也是传承经典文化的主阵地。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多学科交叉培养,以爱国歌曲感染人,以传统文化熏陶人,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经典的音乐往往具有充实丰盈的文化内涵,不仅满足高校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在要求,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水准。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创新功能,将“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充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激励教师以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思想方向,力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进而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结合当代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校大学生处于思想跃迁时期,又受到全球化语境的影响,在日常音乐的选择上兴趣广泛,喜欢港台流行歌曲、韩国天团舞曲、西方金属摇滚等音乐形式。虽然一些流行歌曲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但以宣泄性歌曲为主,更由于目前商业性歌曲日益曾多,低俗化歌曲得不到有效控制,所以大学生所听歌曲良莠不齐。大学生虽普遍爱好音乐,但是存在基础薄弱的现象,因而渴望得到相应的音乐知识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在形式上可以采用在思政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音乐赏析、组织学生独唱合唱或者介绍词曲演唱者简介和生平小故事等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经典歌曲的多媒体播放,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当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时,欣赏者所感到的崇高和伟大既不是拿破仑也不是贝多芬,而是自己,音乐在直接构建着欣赏者的灵魂[3]。
第三,音乐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需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2012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指出教师要符合“一岗多能”的要求,以高尚的师德为根本,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人文素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不是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而是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有针对性的满足学生对教育方法的内在需要。这些都迫使当代高校思政教师一专多能。高校教师要拓展文艺知识面,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和学生兴趣点相切合的歌曲,通过教学内容与歌曲的结合,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活力。拥有丰富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选择具有文化品位的歌曲,更加深入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新形势下,逐步完善思政教师知识结构是提高教育水平,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
[2]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
[3]王玉芬.《浅谈加强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J].前沿.2012(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爱国主义歌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CJ-2013-20)阶段性成果;遵义医学院招标课题“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F-61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遵义医学院 贵州 遵义563000
一、音乐教育的特性
第一,娱乐性。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音乐教育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音乐的本质之一就是娱樂,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音乐不可忽缺的就是它的娱乐性”。这种“娱乐”不是低级、简单的“娱乐”,而是含有深刻意义、甚至哲理性的活动。具有引领先进思想、和谐社会氛围、激励学生进步等多重功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音乐教育,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精神提升,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有趣,益于学生接受,还可以使学生思路更加集中、兴趣更为浓厚,进而引发学生学习、科研兴趣。而参与歌唱更可以使学生乐在其中,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也符合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只有拥有参与其中的愿望,对活动有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1]。
第二,时代性。音乐,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优秀的爱国主义歌曲,不仅用歌词记载了历史,也弘扬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教育家杜威认为,好的教育方式是要引发学生的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比如在近代史课程中,讲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合唱《黄河大合唱》,铿锵有力的节奏、热血澎湃的歌词,时至今日依然能激发人民的爱国之情。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青少年,在温室中成长的花朵很难切身体会战火纷飞年代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在歌曲教育过程中,可以快速将大学生带入中华民族被侵略,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情绪当中去,从而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第三,反复性。音乐是一种抽象的听觉艺术。当人们听一首优秀的歌曲时,情绪会被悠扬的旋律所感染,大脑会体会歌词的内容和含义。音乐教育就是在这种旋律、节奏、歌词所营造的意境中,通过自我感触,在不知不觉中记录当时的情绪状态、感悟音乐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个自我心理感悟的过程,这种方式获得的人格升华是坚定而扎实的。这种深刻的人格影响和思想教育并不是一次性的,当学生在空闲时间或者歌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大脑记录的情感状态再一次涌现出来,引发当初的情绪反应,并会想起与当时听音乐时相关的人和事,在思想上又一次得到洗礼。音乐的表现内心的神奇能力,使得音乐教育对人产生终生影响。一首优秀的歌曲能够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在闲暇时的不自觉哼唱就会反复产生思想教化作用。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反复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将音乐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
第一,将音乐教育融入到思政课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环节。刘延东认为:“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2]。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摇篮,也是传承经典文化的主阵地。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多学科交叉培养,以爱国歌曲感染人,以传统文化熏陶人,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经典的音乐往往具有充实丰盈的文化内涵,不仅满足高校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在要求,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水准。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创新功能,将“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充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激励教师以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思想方向,力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进而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结合当代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校大学生处于思想跃迁时期,又受到全球化语境的影响,在日常音乐的选择上兴趣广泛,喜欢港台流行歌曲、韩国天团舞曲、西方金属摇滚等音乐形式。虽然一些流行歌曲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但以宣泄性歌曲为主,更由于目前商业性歌曲日益曾多,低俗化歌曲得不到有效控制,所以大学生所听歌曲良莠不齐。大学生虽普遍爱好音乐,但是存在基础薄弱的现象,因而渴望得到相应的音乐知识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在形式上可以采用在思政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音乐赏析、组织学生独唱合唱或者介绍词曲演唱者简介和生平小故事等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经典歌曲的多媒体播放,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当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时,欣赏者所感到的崇高和伟大既不是拿破仑也不是贝多芬,而是自己,音乐在直接构建着欣赏者的灵魂[3]。
第三,音乐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需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2012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指出教师要符合“一岗多能”的要求,以高尚的师德为根本,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人文素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不是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而是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有针对性的满足学生对教育方法的内在需要。这些都迫使当代高校思政教师一专多能。高校教师要拓展文艺知识面,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和学生兴趣点相切合的歌曲,通过教学内容与歌曲的结合,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活力。拥有丰富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选择具有文化品位的歌曲,更加深入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新形势下,逐步完善思政教师知识结构是提高教育水平,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
[2]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
[3]王玉芬.《浅谈加强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J].前沿.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