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实肖像油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起初是从宗教绘画中分离出来。中世纪末,肖像画创作开始迅速发展并呈现出写实性的风貌。十三世纪末人文思潮萌芽,资产阶级兴起,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人性自身开始日益受到重视,肖像画逐渐兴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始利用解剖、透视和光线,来真正实现肖像画再现客观的真实,追求平衡、庄重、理性与逻辑,表现对人性的尊重和赞美,精确地刻画出人性的真实与深度。达·芬奇、波提切利、拉斐尔等大师创作出许多不朽的肖像画杰作。之后,巴洛克风格艺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谨与理性,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情感、气氛的表现,具有醒目、扣人心弦、戏剧化的视觉效果。十九世纪的印象派画家开始注重自然外光下绘画的表现与研究,提倡走出画室到户外直接对景写生。他们摒弃了以往传统的光色和造型观念,画家重视自己的直观感受取缔了传统的绘画形式语言,创造出一种更加完美地描写视觉印象的绘画,又进一步完成了色彩的写实技术。
一、聚集光线,点的凝集,凸显视觉效果
当物质呈凝集状态的时候也会凝聚一种力量。光线的聚集照射可产生响亮的明暗关系,对象因聚集光线的照射得以清楚地显现于艺术家的视觉,中心之外的部分则依次根据受光的多少而渐隐于深色的阴影里。响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光亮处。画家为表现对象的细节需得益于足够亮度的光线集中照射,含糊混沌的阴影使得画心受光处显得更加清晰了然。因此,受聚集光线照射的中心主体具有集中视觉、吸引眼球的效果,这种视觉现象契合人的视觉对所关注对象的认识的审美需求。绘画实践中,艺术家不断探索并挖掘这种觉审美经验,从而创造出极富戏剧性和感染力的绘画用光方式。
在西方写实肖像油画作品处理中,画面简练而和谐统一效果的获得需着重于对取光方式以及光本身的表达与处理。因此,这种用光方法在欧洲油画作品处理中被广泛应用,以肖像画最为典型。最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用光方法来处理肖像画就已成熟,明暗渐隐法就是应用于这样的用光方式,让人物的面部突出而和谐,背景、手和衣饰等则巧妙地依光照的渐隐而被弱化。但肖像画创作中,对聚集光的运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视觉美感,到了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卡拉瓦乔、伦勃朗等大师将聚集光这种用光方式创造出了空前的盛世。如伦勃朗所作的《戴金盔的男子》。与以往所不同的是,他们更加亲睐于强烈而集中的光线和冲突下的阴影,注重光影的综合处理和表现人物精神内质的融合,揭示肖像内心世界的灵魂,对强烈光线的表达创造出戏剧性的视觉效果,具有特殊的表现张力。艺术家合理安排明暗节奏,选择适当的光照角度及强度,作品就因此具有艺术感染力。
二、漫射光线,彰显和谐画面
在我们生活世界,特别是在室外的光线就是最常见的漫射光线的照射效果。一般室外的漫射光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其二就是多云天气引起的大气漫射光形成的一种柔和的漫射光照。光线充足而照度均匀是形成漫射光的根本条件。自然阳光强烈,但由于远离太阳,面积宽广的太阳光线形成强而均匀的漫射光照。多云天气的大气层对阳光的阻隔引起光线的均匀扩散,对象在这样的漫射光线下可以得到清晰明朗且柔和的光感,呈现出明亮、柔和且绚丽的色彩,明朗地显示对象的外观和细节。
漫射光,揭示物象的内在结构与性质特征,使对象呈现明显的结构和颜色。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绘画中大量运用漫射光线,来描绘出他们的艺术追求——清晰明朗,永恒的世界。因此,当时的作品中有着鲜艳的色彩和清晰的形象,没有浓重的阴影,画面上充满着柔和而永恒的光芒。在19世纪工业革命冲击下,描绘的领域拓展到户外光的表现和研究,受到人们的亲睐。漫射光的在绘画中得到一个更为合适的契机。研究漫射光照在户外各种不同的对象与条件下产生的千变万化成为他们的绘画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为他们的绘画作品增加了独特的视觉魅力。正由于对室外漫射光的观察和研究,使得印象派画家摆脱了传统光色理念的局限,挖掘漫射光的光与色彩的价值,丰富了油画的色彩语言。随着光色理论的不断完善,后期印象派画家更加重视利用漫射光的效果来表现自己的艺术愿望而与清晰、明朗、永恒的绘画理想愈来愈远。
三、平光与逆光,领略特殊视觉
由特殊角度光照和明暗效果而形成平光和逆光两种用光方式,在写实肖像油画艺术中具有特殊意义。在写实肖像油画领域,从上方或稍稍朝前的侧光来清晰地再现空间中的立体对象是司空见惯的手法。平光主要使形象特征清晰,虽然没有明显的明暗关系,但形象特征是明确,立体感减弱,外在形体得到强化,加强了外观上抽象的形式感。艺术家们利用平光来创作肖像让受众的视线放在人物的五官上,使形象特征得到强化。因此,古典主义的一些画家经常使用平光,以创造出一种强调清晰线条效果的表现形式,这种风格像古代浅浮雕艺术效果。平面性得到特别的关注。如荷尔拜因就常采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人物肖像,达到清晰传神的艺术效果。因此,许多画家大胆牺牲画面的三维立体感,使画面具有平面化的艺术形式。
逆光是由光源从对象后面照射而产生,由于形象正面受少量光线照射而基本上浸没再阴影里,以至于五官模糊。在阴影里,有着非常丰富和微妙的明暗层次和颜色变化。因此,背光的物象在外形完整的特征下并不让受众感觉单调。画家往往钟情于逆光下的形体和那富有微妙变化的层次感,结合油画材料可以无限深入的属性加以细致表现,无论从哪方面都提高了绘画作品的审美性。印象派画家莫奈就多次描绘逆光场景,此探索逆光中物象的光色变化。由于物象处于阴暗逆光环境之中,形象模糊不清而沉浸在阴影里,相较于光照的清晰形象更富有一种能够激起受众想像的朦胧美。
四、非光影,抽离自然的用光方式
绘画作为视觉艺术,跟光的作用效果是分不开的。绘画虽需借助于光照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作品的风格都要表现或强调因光线产生的艺术效果。在这里,光与色或是明与暗不只是仅用于来指示一个对象之间各种不同范围内的差异,或表现物体的三维立体感,更不只是表明光照的效果。比如把眼睛和头发画成黑色仅仅是为了让它与面庞的浅色调子形成对比,把光源象征性地描绘成为一个发光体。这样的表现形式具有象征性和符号化审美特性,这种看起来似乎很新潮、很抽象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原始绘画中和儿童绘画中多被采用。
当绘画不以再现客观真实为目的来求得光线的解放,艺术家不在单纯表现形、体以及空间时,艺术思维上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作品极富主观性,尽情地表达属于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情感。现代派的艺术家更着重表现内心情感和稚拙风格更甚于之前所有流派对再现自然的热衷,平面的装饰趣味不需要停留获受限于光照效果的表达。在莫底里阿尼、马蒂斯以及毕加索等人的作品中,如《持扇女人》和《夫妻》,自然光的表现已被摈弃,从他们的作品里不难发现,不同对象有着各自独特的形与色的语言,而且看上去不再追求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质感和巴洛克绘画的光辉,即便是运用明暗对比也只是表现对象的体积而不是光。这样的绘画风格中,把光这一造型媒介的作用藏了起来。从而,让形状、色彩和笔触等种种绘画元素的艺术表现力获得进一步的释放,进而绘画的形式语言得到丰富和突出。
一、聚集光线,点的凝集,凸显视觉效果
当物质呈凝集状态的时候也会凝聚一种力量。光线的聚集照射可产生响亮的明暗关系,对象因聚集光线的照射得以清楚地显现于艺术家的视觉,中心之外的部分则依次根据受光的多少而渐隐于深色的阴影里。响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光亮处。画家为表现对象的细节需得益于足够亮度的光线集中照射,含糊混沌的阴影使得画心受光处显得更加清晰了然。因此,受聚集光线照射的中心主体具有集中视觉、吸引眼球的效果,这种视觉现象契合人的视觉对所关注对象的认识的审美需求。绘画实践中,艺术家不断探索并挖掘这种觉审美经验,从而创造出极富戏剧性和感染力的绘画用光方式。
在西方写实肖像油画作品处理中,画面简练而和谐统一效果的获得需着重于对取光方式以及光本身的表达与处理。因此,这种用光方法在欧洲油画作品处理中被广泛应用,以肖像画最为典型。最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用光方法来处理肖像画就已成熟,明暗渐隐法就是应用于这样的用光方式,让人物的面部突出而和谐,背景、手和衣饰等则巧妙地依光照的渐隐而被弱化。但肖像画创作中,对聚集光的运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视觉美感,到了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卡拉瓦乔、伦勃朗等大师将聚集光这种用光方式创造出了空前的盛世。如伦勃朗所作的《戴金盔的男子》。与以往所不同的是,他们更加亲睐于强烈而集中的光线和冲突下的阴影,注重光影的综合处理和表现人物精神内质的融合,揭示肖像内心世界的灵魂,对强烈光线的表达创造出戏剧性的视觉效果,具有特殊的表现张力。艺术家合理安排明暗节奏,选择适当的光照角度及强度,作品就因此具有艺术感染力。
二、漫射光线,彰显和谐画面
在我们生活世界,特别是在室外的光线就是最常见的漫射光线的照射效果。一般室外的漫射光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其二就是多云天气引起的大气漫射光形成的一种柔和的漫射光照。光线充足而照度均匀是形成漫射光的根本条件。自然阳光强烈,但由于远离太阳,面积宽广的太阳光线形成强而均匀的漫射光照。多云天气的大气层对阳光的阻隔引起光线的均匀扩散,对象在这样的漫射光线下可以得到清晰明朗且柔和的光感,呈现出明亮、柔和且绚丽的色彩,明朗地显示对象的外观和细节。
漫射光,揭示物象的内在结构与性质特征,使对象呈现明显的结构和颜色。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绘画中大量运用漫射光线,来描绘出他们的艺术追求——清晰明朗,永恒的世界。因此,当时的作品中有着鲜艳的色彩和清晰的形象,没有浓重的阴影,画面上充满着柔和而永恒的光芒。在19世纪工业革命冲击下,描绘的领域拓展到户外光的表现和研究,受到人们的亲睐。漫射光的在绘画中得到一个更为合适的契机。研究漫射光照在户外各种不同的对象与条件下产生的千变万化成为他们的绘画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为他们的绘画作品增加了独特的视觉魅力。正由于对室外漫射光的观察和研究,使得印象派画家摆脱了传统光色理念的局限,挖掘漫射光的光与色彩的价值,丰富了油画的色彩语言。随着光色理论的不断完善,后期印象派画家更加重视利用漫射光的效果来表现自己的艺术愿望而与清晰、明朗、永恒的绘画理想愈来愈远。
三、平光与逆光,领略特殊视觉
由特殊角度光照和明暗效果而形成平光和逆光两种用光方式,在写实肖像油画艺术中具有特殊意义。在写实肖像油画领域,从上方或稍稍朝前的侧光来清晰地再现空间中的立体对象是司空见惯的手法。平光主要使形象特征清晰,虽然没有明显的明暗关系,但形象特征是明确,立体感减弱,外在形体得到强化,加强了外观上抽象的形式感。艺术家们利用平光来创作肖像让受众的视线放在人物的五官上,使形象特征得到强化。因此,古典主义的一些画家经常使用平光,以创造出一种强调清晰线条效果的表现形式,这种风格像古代浅浮雕艺术效果。平面性得到特别的关注。如荷尔拜因就常采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人物肖像,达到清晰传神的艺术效果。因此,许多画家大胆牺牲画面的三维立体感,使画面具有平面化的艺术形式。
逆光是由光源从对象后面照射而产生,由于形象正面受少量光线照射而基本上浸没再阴影里,以至于五官模糊。在阴影里,有着非常丰富和微妙的明暗层次和颜色变化。因此,背光的物象在外形完整的特征下并不让受众感觉单调。画家往往钟情于逆光下的形体和那富有微妙变化的层次感,结合油画材料可以无限深入的属性加以细致表现,无论从哪方面都提高了绘画作品的审美性。印象派画家莫奈就多次描绘逆光场景,此探索逆光中物象的光色变化。由于物象处于阴暗逆光环境之中,形象模糊不清而沉浸在阴影里,相较于光照的清晰形象更富有一种能够激起受众想像的朦胧美。
四、非光影,抽离自然的用光方式
绘画作为视觉艺术,跟光的作用效果是分不开的。绘画虽需借助于光照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作品的风格都要表现或强调因光线产生的艺术效果。在这里,光与色或是明与暗不只是仅用于来指示一个对象之间各种不同范围内的差异,或表现物体的三维立体感,更不只是表明光照的效果。比如把眼睛和头发画成黑色仅仅是为了让它与面庞的浅色调子形成对比,把光源象征性地描绘成为一个发光体。这样的表现形式具有象征性和符号化审美特性,这种看起来似乎很新潮、很抽象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原始绘画中和儿童绘画中多被采用。
当绘画不以再现客观真实为目的来求得光线的解放,艺术家不在单纯表现形、体以及空间时,艺术思维上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作品极富主观性,尽情地表达属于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情感。现代派的艺术家更着重表现内心情感和稚拙风格更甚于之前所有流派对再现自然的热衷,平面的装饰趣味不需要停留获受限于光照效果的表达。在莫底里阿尼、马蒂斯以及毕加索等人的作品中,如《持扇女人》和《夫妻》,自然光的表现已被摈弃,从他们的作品里不难发现,不同对象有着各自独特的形与色的语言,而且看上去不再追求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质感和巴洛克绘画的光辉,即便是运用明暗对比也只是表现对象的体积而不是光。这样的绘画风格中,把光这一造型媒介的作用藏了起来。从而,让形状、色彩和笔触等种种绘画元素的艺术表现力获得进一步的释放,进而绘画的形式语言得到丰富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