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语文课堂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由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因子组成。这四个因子中,学生是主动因子,教师是推动因子,教材是被动因子,环境是辅助因子。学生是最重要的因子,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知识、能力、品质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才是目的。怎样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呢?那就是引导自学,即在课堂上,教師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养成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最终能够自学一辈子。在生态语文课堂上,作为推动因子的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呢?
1.明确目标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生态语文课堂,学生是自学的主体。教学目标要难易适宜,定得太高,学生达不到,丧失自学的兴趣;定得太低,则达不到自学的效果。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实”,才能激发自学的潜能。
2.引导自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前,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课上,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独立阅读文本,独立深入思考,开展自学。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巡视、督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自学中去。同时,了解学生自学任务完成的情况。
通过评点、批注,引导学生自学。评点、批注是古代读书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自学时也可借用这一方法,从字词入手,揣摩字词使用的精妙;从句子、段落入手,分析句子传递的信息,弄清作者的思路;从全篇入手,概括文章的大意或主旨。
通过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学。从学生提问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力、理解力。但无论质量高低,教师都应鼓励,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通过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自学。“自问自答”就是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对于一些篇幅较短、难度适中的课文,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问题,并进行自我解答,写出自己的理解。
当然,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课堂上,对于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学生自学的情况下,可采取个别指导的方法。例如,敏捷而踏实的学生,在完成自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再给他们布置一些自学任务,使优者更优;不够踏实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督促、指导,或三言两语低声指出自学中的错误,或肯定其好的做法,避免无所事事的现象发生,帮助他们顺利自学下去。
3.当堂训练
生态语文课堂是尊重学习规律的生态场,就自学而言,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只有广泛应用和迁移,才能转化成为自学能力。
例如,学习《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一文,在学生了解绿墙及其优点的基础上,当堂训练:我校的围墙是砖砌的,既不美观,还浪费钱财。请你向校长写一封信,阐述绿墙的好处。再如,学习《变色龙》一文,在学生感受奥楚蔑洛夫性格及小说对比写法的基础上,当堂训练:阅读课外小说《赵三贴》,试着分析赵三贴的人物性格及小说的写作手法。
4.比较归纳
生态语文课堂是发展的课堂,不仅关注学生每一节课的收获,更关注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系统化、概括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自学。因此,在自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使之系统化、概括化。
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两篇说明文后,可让学生对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学生以后自学说明文,可以立即找到可用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这两篇说明文的共同点,是在文章的开头就交代了说明特征,不同点在说明顺序,即《中国石拱桥》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进行说明,而《苏州园林》采用总分的顺序进行说明。比较、归纳之后,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概括化,也有利于今后自学说明文。
引导学生自学,形成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离开学校后自学一辈子,是生态语文课堂的追求。但自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自学的机会,使其掌握自学本领,课后多阅读、多实践,才能提高自学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引导自学’思想的初中生态语文教育案例研究”(课题编号:YZ-c/2018/39)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1.明确目标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生态语文课堂,学生是自学的主体。教学目标要难易适宜,定得太高,学生达不到,丧失自学的兴趣;定得太低,则达不到自学的效果。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实”,才能激发自学的潜能。
2.引导自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前,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课上,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独立阅读文本,独立深入思考,开展自学。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巡视、督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自学中去。同时,了解学生自学任务完成的情况。
通过评点、批注,引导学生自学。评点、批注是古代读书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自学时也可借用这一方法,从字词入手,揣摩字词使用的精妙;从句子、段落入手,分析句子传递的信息,弄清作者的思路;从全篇入手,概括文章的大意或主旨。
通过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学。从学生提问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力、理解力。但无论质量高低,教师都应鼓励,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通过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自学。“自问自答”就是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对于一些篇幅较短、难度适中的课文,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问题,并进行自我解答,写出自己的理解。
当然,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课堂上,对于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学生自学的情况下,可采取个别指导的方法。例如,敏捷而踏实的学生,在完成自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再给他们布置一些自学任务,使优者更优;不够踏实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督促、指导,或三言两语低声指出自学中的错误,或肯定其好的做法,避免无所事事的现象发生,帮助他们顺利自学下去。
3.当堂训练
生态语文课堂是尊重学习规律的生态场,就自学而言,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只有广泛应用和迁移,才能转化成为自学能力。
例如,学习《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一文,在学生了解绿墙及其优点的基础上,当堂训练:我校的围墙是砖砌的,既不美观,还浪费钱财。请你向校长写一封信,阐述绿墙的好处。再如,学习《变色龙》一文,在学生感受奥楚蔑洛夫性格及小说对比写法的基础上,当堂训练:阅读课外小说《赵三贴》,试着分析赵三贴的人物性格及小说的写作手法。
4.比较归纳
生态语文课堂是发展的课堂,不仅关注学生每一节课的收获,更关注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系统化、概括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自学。因此,在自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使之系统化、概括化。
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两篇说明文后,可让学生对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学生以后自学说明文,可以立即找到可用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这两篇说明文的共同点,是在文章的开头就交代了说明特征,不同点在说明顺序,即《中国石拱桥》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进行说明,而《苏州园林》采用总分的顺序进行说明。比较、归纳之后,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概括化,也有利于今后自学说明文。
引导学生自学,形成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离开学校后自学一辈子,是生态语文课堂的追求。但自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自学的机会,使其掌握自学本领,课后多阅读、多实践,才能提高自学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引导自学’思想的初中生态语文教育案例研究”(课题编号:YZ-c/2018/39)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