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文课堂指导自学的策略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c235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语文课堂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由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因子组成。这四个因子中,学生是主动因子,教师是推动因子,教材是被动因子,环境是辅助因子。学生是最重要的因子,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知识、能力、品质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才是目的。怎样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呢?那就是引导自学,即在课堂上,教師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养成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最终能够自学一辈子。在生态语文课堂上,作为推动因子的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呢?
  1.明确目标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生态语文课堂,学生是自学的主体。教学目标要难易适宜,定得太高,学生达不到,丧失自学的兴趣;定得太低,则达不到自学的效果。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实”,才能激发自学的潜能。
  2.引导自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前,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课上,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独立阅读文本,独立深入思考,开展自学。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巡视、督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自学中去。同时,了解学生自学任务完成的情况。
  通过评点、批注,引导学生自学。评点、批注是古代读书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自学时也可借用这一方法,从字词入手,揣摩字词使用的精妙;从句子、段落入手,分析句子传递的信息,弄清作者的思路;从全篇入手,概括文章的大意或主旨。
  通过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学。从学生提问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力、理解力。但无论质量高低,教师都应鼓励,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通过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自学。“自问自答”就是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对于一些篇幅较短、难度适中的课文,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问题,并进行自我解答,写出自己的理解。
  当然,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课堂上,对于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学生自学的情况下,可采取个别指导的方法。例如,敏捷而踏实的学生,在完成自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再给他们布置一些自学任务,使优者更优;不够踏实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督促、指导,或三言两语低声指出自学中的错误,或肯定其好的做法,避免无所事事的现象发生,帮助他们顺利自学下去。
  3.当堂训练
  生态语文课堂是尊重学习规律的生态场,就自学而言,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只有广泛应用和迁移,才能转化成为自学能力。
  例如,学习《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一文,在学生了解绿墙及其优点的基础上,当堂训练:我校的围墙是砖砌的,既不美观,还浪费钱财。请你向校长写一封信,阐述绿墙的好处。再如,学习《变色龙》一文,在学生感受奥楚蔑洛夫性格及小说对比写法的基础上,当堂训练:阅读课外小说《赵三贴》,试着分析赵三贴的人物性格及小说的写作手法。
  4.比较归纳
  生态语文课堂是发展的课堂,不仅关注学生每一节课的收获,更关注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系统化、概括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自学。因此,在自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使之系统化、概括化。
  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两篇说明文后,可让学生对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学生以后自学说明文,可以立即找到可用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这两篇说明文的共同点,是在文章的开头就交代了说明特征,不同点在说明顺序,即《中国石拱桥》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进行说明,而《苏州园林》采用总分的顺序进行说明。比较、归纳之后,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概括化,也有利于今后自学说明文。
  引导学生自学,形成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离开学校后自学一辈子,是生态语文课堂的追求。但自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自学的机会,使其掌握自学本领,课后多阅读、多实践,才能提高自学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引导自学’思想的初中生态语文教育案例研究”(课题编号:YZ-c/2018/39)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中学语文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学语文教材缺少专项成语内容。目前,多数中学语文教材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成语教学内容。多数成语教学仅仅是被融合在阅读内容之中。二是成语教学方法有待提升。部分教师仅仅把成语教学视为简单的词语教学,对成语只进行语义解释,而忽视成语的延伸意义和时代特征。在成语教学方法上,教师以讲授法为主,呈现单一化的倾向。另外,教师忽视对学生情感层面的教育,而在成语教学中渗透情感的因素
期刊
一、文章立意的主动提炼  如果没有好的素材,作文就不会有好的主题立意;但同样的素材又不是所有作文都能用、都可以用好的,所以选材技巧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比方说,很多学生搜索枯肠得到的一些素材,在他自己的心目中可能勉强能接受,却被老师认定“选材过于陈旧”,相信一些学生对这种评价司空见惯。殊不知陈旧的选材同样可以具有崭新的立意。以一次习作训练为例:我布置学生以《那一天,我与_________相遇》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曾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身临其境,真正走进作者内心。可见,让学生充分读书是何其重要。  但是,有时为了赶进度,很多语文老师不惜牺牲学生“读”的时间,常常以一目十行浏览或干脆“听老师讲”来代替。新授课文尚且如此,评讲阅读题,更是以报答案、对答案为本,快速完成。作为一线教师,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平时的新授课,还是习题评讲课,我从没有
期刊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情节曲折多变,数次巧妙地运用了“拼贴画”的艺术手法,通过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屡次施展伎俩,屡次事与愿违,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又悲从中来,于文字中感受到穷人命运的悲怆和无奈。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集中反映和再现。在欧·亨利的笔下,苏贝的生活遭遇代表了那个时代一个阶层的生活现状。小说中的戏剧冲突一环扣一环,这种反转的戏剧效果,让读者笑中有泪,回味无穷。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小
期刊
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基于中国哲学系统,语言优美,素材丰富,系统阐述了我国美学思想。全书以中国美学原理为经线,以多门类艺术作品、艺术理论为纬线,编织起中国美学宏大的知识网络。这是由一本名家撰写的通识读本,适合有较好阅读基础的高中生阅读。阅读《中国美学十五讲》,可以提升高中生审美品位、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阅读这本学术著作,核心要求在于理解,并能在理解基础上
期刊
一  秦川大地,人才辈出,万木峥嵘间弥漫着英风剑气。现就职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少儿棋校的王明虎,1974年出生在一个书香氤氲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两地分居,直到小学五年级,父亲才调回第四军医大学。每年只有王明虎母子去部队探亲,或是父亲回家探亲才能阖家团聚。王明虎的父亲每次回家,都给他带礼物,连环画、玩具枪,应有尽有。  在他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探亲回家,送给王明虎一副象棋,想让聪明好动的王明虎通过下棋养
期刊
近年来,关于“转基因”的话题一直颇具争议。“黄金大米”“基因编辑婴儿”等事件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卷入这场“转基因”争论的众多人物中,既有国内的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又有海外的企业高管和大学教授。阅读他们的言论,围绕“转基因”展开辩论,也许会有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项技术。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的辩论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此前,大家一起阅读了“黄金大米”事件和“转基因”相关资料,今天我们将围绕“科技
期刊
优秀的散文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不管是生动优美的语言,平淡有味的语言,还是含蓄隽永的语言,都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如何将这种美的享受在课堂上带给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就近日执教的一堂散文教学的公开课,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与思考。下面是笔者执教琦君《春酒》的一段实录。  师: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的情感。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找出一处,读一读,品一品,说
期刊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从最初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以为这样就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在提问时用词不准确,意思表达不清,致使学生听不明白,不知如何思考和作答。还有的教师提问没考虑每个学生实际水平,问题太难。久而久之,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师提问后就不想思考,懒得思考,慢慢丧失了思考能力。针对以上现象,我们提问时除了要注意提问的平等性、适度性,在文章关键处提问之外,
期刊
统编版七下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中把“对联”的学习作为了活动环节之一。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汉字的奥妙、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意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历史、种类、格律要求。  在教学“寻找最美对联”这一主题语文活动时,我结合活动主题和学情,设计了多种丰富可感的活动让学生选择:可查找资料,用“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