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是水利专业的重要课程。文章针对该课程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现状,分别从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四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措施。以期为本课程或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课程改革 理实一体化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20-02
一、课程的重要性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是水利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与现行规范、规程紧密相关,实践性很强 [1]。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可使学生将之前学习的建筑材料、工程制图、高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理论知识,应用于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及结构设计当中,因此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的任务是学习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及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学好本门课程是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从事水工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讲授了钢筋与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原理,水工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截面尺寸确定、配筋计算、钢筋布置、配筋图绘制;能正确地进行构件承载力校核;能正确地进行构件正常使用阶段验算。课程内容多,符号多,体系庞杂,多处出现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教材内容依托于行业规范,设计结果不唯一,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
三、课程的改革措施
1.理实一体化,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1999年大学扩招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职业技术学院,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课程改革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着重培养。以往的水工钢筋混凝土课程较多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少引入工程实例,学生不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不能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4]。为了使学生建立整体工程结构的概念,而不是孤立地学习一些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计算方法,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例如水电站厂房肋形结构设计、输水涵洞结构设计或者学生毕业设计中有关本课程的内容等。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每一阶段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完成相应的实践设计内容。以设计任务为导向,以设计要求为抓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进传统教学形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形式层出不穷。为了给予学生更好地教学效果,可以适当采用视频公开课、行业专家讲座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和手段是集现代计算机技术、音像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能够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和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与反馈方式的教学手段[5]。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中,可以通过播放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受弯、受剪、受压等钢筋混凝土构件在荷载的作用下逐渐破坏的过程。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吸收,深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4.学习行业软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主要讲授构件设计计算原理和方法,其中设计部分一般由手算完成,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却并不符合本行业人士的实际工作情况。据了解,水利设计人员一般采用理正结构工具箱等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其特点是功能全面、计算便捷、图文并茂。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中引入相关的结构设计软件的学习内容,可以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课程教材的更新落后于设计规范的修订,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程中引入最新的行业规范,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行业前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6]。
四、小结
针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的授课现状,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分别从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方面提出了4种课程改革措施。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课程教学改革,能够真正的改善授课效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宜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课程教材改革,2014,14(53):105-106.
[2] 王丹.《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2:175.
[3] 黄明,陈颖辉.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体会[J]. 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5, (1): 72-74.
[4] 马彩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钢筋混凝土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33(07):150-151.
【关键词】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课程改革 理实一体化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20-02
一、课程的重要性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是水利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与现行规范、规程紧密相关,实践性很强 [1]。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可使学生将之前学习的建筑材料、工程制图、高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理论知识,应用于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及结构设计当中,因此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的任务是学习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及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学好本门课程是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从事水工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讲授了钢筋与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原理,水工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截面尺寸确定、配筋计算、钢筋布置、配筋图绘制;能正确地进行构件承载力校核;能正确地进行构件正常使用阶段验算。课程内容多,符号多,体系庞杂,多处出现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教材内容依托于行业规范,设计结果不唯一,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
三、课程的改革措施
1.理实一体化,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1999年大学扩招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职业技术学院,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课程改革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着重培养。以往的水工钢筋混凝土课程较多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少引入工程实例,学生不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不能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4]。为了使学生建立整体工程结构的概念,而不是孤立地学习一些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计算方法,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例如水电站厂房肋形结构设计、输水涵洞结构设计或者学生毕业设计中有关本课程的内容等。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每一阶段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完成相应的实践设计内容。以设计任务为导向,以设计要求为抓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进传统教学形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形式层出不穷。为了给予学生更好地教学效果,可以适当采用视频公开课、行业专家讲座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和手段是集现代计算机技术、音像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能够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和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与反馈方式的教学手段[5]。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中,可以通过播放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受弯、受剪、受压等钢筋混凝土构件在荷载的作用下逐渐破坏的过程。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吸收,深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4.学习行业软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主要讲授构件设计计算原理和方法,其中设计部分一般由手算完成,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却并不符合本行业人士的实际工作情况。据了解,水利设计人员一般采用理正结构工具箱等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其特点是功能全面、计算便捷、图文并茂。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中引入相关的结构设计软件的学习内容,可以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课程教材的更新落后于设计规范的修订,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程中引入最新的行业规范,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行业前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6]。
四、小结
针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的授课现状,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分别从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方面提出了4种课程改革措施。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课程教学改革,能够真正的改善授课效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宜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课程教材改革,2014,14(53):105-106.
[2] 王丹.《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2:175.
[3] 黄明,陈颖辉.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体会[J]. 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5, (1): 72-74.
[4] 马彩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钢筋混凝土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33(07):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