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只是那些生活很幸福、正在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们不在此列。我们并不是有意要讲述这些让人看了心酸的事情,而是为了反映一些老人的生活现状及他们的精神世界。
钱的问题
早晨7点多。天还黑着,谢桂兰老人就起床了,她要给老伴准备早饭。
刚到7点半,外面的风呼啸着,卷着零星的雪花,老伴刘老汉出门了,他要去报纸分发点拿当天的报纸。头一天得到消息,今天有重大新闻。他要多拿些参考消息和晨报。这些报纸数量都不固定,去晚了就只能各垒50份,不到上午就卖完了,多拿一点,就能多挣一点。
出门的时候,刘老汉嘴巴上还残留着早晨喝稀饭留下的米粒。
“要是去早了没人,就找个地方避避风,天太冷了。”谢桂兰老人在身后冲着老伴大声地说道。
一个半小时以后,刘老汉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报纸到了他们的报摊。老两口开始分报纸:《参考消息》、《都市消费晨报》、《乌鲁木齐晚报》、《新疆都市报》、《国防时报》、《环球时报》、《体坛周报》、《新故事报》,两个人把每一种报纸都整整齐齐地码好,然后从报摊后面的杂货铺里拿出各式各样的小百货:鞋垫、手套、气球、日历本、头绳、痒痒挠……普通老百姓家里过日子的东西,这里几乎都有。
全都弄完,刘老汉喘了口气,天已经大亮了。他要回家休息几个小时,每天这一趟拿报纸,对已经70多岁的他来说,绝对能算得上是重活了,没有几个小时休息缓不过来。
虽然这些年新疆的冬天比较暖和,但是一年里还是有几天冷的时候。2009年冬至过后,一场大雪席卷了乌鲁木齐,随后就是零下20多度的严寒。谢桂兰老人穿了一件厚厚的棉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脚上穿着过去只有干重体力活的人才穿的大头鞋,就这样,她还在不停地跺着脚,两只手揣在袖子里,不轻易拿出来。
她的身后,是一个用塑料布搭成的简易窝棚,里面有个小火炉,没有人买东西的时候,她可以进去暖和暖和。两只手“无限接近”火炉的铁皮,让人担心她会不会被烫着。
“大娘,您这么辛苦卖报纸,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要不是为了弄几个养老的钱。谁愿意每天起五更爬半夜地这么干啊!听到记者的问话,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老人家是山西人。山西这个地方,没有煤矿的地方就穷,黄土高坡,土地也少。儿子很早就来新疆闯荡,后来安下了家,也买了房子,再到后来,老两口和老二也来了。老二给别人开挖掘机,原先娶了个媳妇,但生下孩子没几年就死了,把小孙子留给了老两口照顾。两位老人在儿子家住了几年,受不了大儿媳妇的白眼,一生气就让大儿子给他们找了一间平房住,又托人弄起来个杂货铺,带上卖报纸、公用电话、公厕。一年下来能挣两三万块钱,但就这些钱,除掉生活,加上小孙子上学,一年最多能剩一万多块钱。
那你们打算干到什么时候啊?毕竟你们年龄都大了,记者问。
“再干3年。今年他71了,我也69了,攒个养老看病的钱,我们老两口吃喝花不了多少,但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那不都需要钱吗,我们手里有,就不用问儿女要了。”
“老家农村不是开始实行新农保和合作医疗了吗?”
“家里人来电话了,我想了一下,政策倒是好,看病也能报一部分,但是我们回去挣不上钱,每个月几十块钱的养老金也不解决问题啊,再说,儿女都在新疆,我们年纪大了,回去有个啥事他们也不方便照应啊!”
来人买报纸了,老人把手从袖筒里伸出来,递过报纸,数好钱,又迅速地揣进了袖筒里。
钱不是问题
冒着大雪,赵红梅把母亲从养老院接回了家。
这已经是她母亲住过的第3个养老院了,她也不知道现在应该把母亲再次送进养老院还是留在家里。
一年前,她母亲中风摔倒,住了两个月的院之后,终于能下地走路了。但行动仍然不方便,可就在那个时候,她的孩子也来到了世上。她和老公加上保姆。又照顾孩子,又伺候老人,总算把最难的那段时间挺了过来。
产假结束,她去上班,老公也要到外地上班,他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这年头工作不好找。外派也比在家待着没工作强。
他们家不缺钱,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将近一万,房子也换了第二套,四年前结婚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所以他们请的保姆都比别人家的工资高。只要能照顾好老人和小孩,花钱不是问题。
但是到了月底,保姆辞职了,加钱也不干。一个人照顾孩子,还要照顾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保姆说,除非自己是铁人,要不早晚都得累死。
连续请了3个保姆,都被吓跑了。最后的那一个,连10天的工资都没要。
怎么办?婆婆家倒是愿意帮忙,但是小叔子的孩子已经把婆婆累得够呛,赵红梅实在不忍心再把自己的孩子给婆婆。
没有办法,她一咬牙,把妈妈送进了养老院,这样起码比请保姆容易些。
她以为这样可以安心工作了,但她其实应该想到,任何一个养老院。都不可能像自己照顾母亲那样细心。妈妈走路需要人扶,上厕所需要人帮,晚上被子掉到地下了自己没法拾起来。养老院不是一对一的照顾,一个工作人员要照顾好几个老人,加上母亲生病以后容易急躁,总是和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自己不在跟前,谁对谁错不好判断,时间长了,养老院也失去了耐心,对待母亲的态度越来越差,实在住不下去,只有换地方。
养老院住不了,家里没人照顾。怎么办?
元旦的时候。老公回来了,“实在不行,你就辞职吧,专心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等孩子能上幼儿园了再去找工作,到那时咱们也容易请保姆照顾妈了,钱不是问题,我一个月工资5000多,养你们几个也够了。”老公说。
我今年34了,等孩子上了幼儿园,我也快40了,到那时候,还能找到现在这样一个月4000多的工作吗?赵红梅在心里盘算着,很是矛盾。“圈养”的生活
电视剧《沧海》,魏老汉已经看了三遍了,他很不耐烦地换了个台,另外一个台是他已经看了30多遍的《西游记》。
看电视,不停地换台,这就是魏老汉在这个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做得最多的事情。
魏老汉本来不生活在这里。他生活在玛纳斯的农村。那里有他几十年都在一起的伙伴们。以前的时候,一到冬天,这些老伙计们就凑在一起打牌,斗地主、打麻将,带上几块钱的彩头,不时争个面红耳赤,然后带着“丰收”的喜悦或者输钱的郁闷回家,吃着老伴做的拉条子,下午接着玩。
那几年的日子,真是给个神仙也不换呐。
可是前年冬天老伴的去世改变了这一切。
老伴走了,给魏老汉带来的不仅仅是感情上的痛苦,还有无尽的孤独,还有生活上的种种不便。
魏老汉是一个庄稼人,也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年轻的时候,干完地里的活和家里出力气的事,剩下的就是“小事”,他从不操心。
可老伴一去世,问题就出来了。他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干家务,只好被儿子接到了乌鲁木齐。承包地也转租给了别人,这样他每年还能有7000块钱的收入。
跟儿子媳妇在一起生活了半年,他就要求自己单独住。儿子的房子只有70平方米,他一个老汉和他们住着实在不方便,于是儿子给他在城乡结合部租了一个40平方米的小套间,一个月400块钱,他的钱留着自己过日子。
“7·5”事件发生后,儿子给他打电话,让他注意安全。没事少出门,外人也不要轻易带回家,有时间儿子就过来看他,给他带些速冻饺子之类的食品,让他自己下着吃。平时老汉就到街口吃个拌面或者牛肉面,然后就回来看电视。多少年了,祖籍甘肃的他就是喜次吃面。
眼看要过年了,儿子来接了他,说房子租了半年就要到期了,正好让他回去一起过年。
老汉想好了,过完年,他说回到那熟悉的农村去,再也不在这里被“圈养”了。
钱的问题
早晨7点多。天还黑着,谢桂兰老人就起床了,她要给老伴准备早饭。
刚到7点半,外面的风呼啸着,卷着零星的雪花,老伴刘老汉出门了,他要去报纸分发点拿当天的报纸。头一天得到消息,今天有重大新闻。他要多拿些参考消息和晨报。这些报纸数量都不固定,去晚了就只能各垒50份,不到上午就卖完了,多拿一点,就能多挣一点。
出门的时候,刘老汉嘴巴上还残留着早晨喝稀饭留下的米粒。
“要是去早了没人,就找个地方避避风,天太冷了。”谢桂兰老人在身后冲着老伴大声地说道。
一个半小时以后,刘老汉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报纸到了他们的报摊。老两口开始分报纸:《参考消息》、《都市消费晨报》、《乌鲁木齐晚报》、《新疆都市报》、《国防时报》、《环球时报》、《体坛周报》、《新故事报》,两个人把每一种报纸都整整齐齐地码好,然后从报摊后面的杂货铺里拿出各式各样的小百货:鞋垫、手套、气球、日历本、头绳、痒痒挠……普通老百姓家里过日子的东西,这里几乎都有。
全都弄完,刘老汉喘了口气,天已经大亮了。他要回家休息几个小时,每天这一趟拿报纸,对已经70多岁的他来说,绝对能算得上是重活了,没有几个小时休息缓不过来。
虽然这些年新疆的冬天比较暖和,但是一年里还是有几天冷的时候。2009年冬至过后,一场大雪席卷了乌鲁木齐,随后就是零下20多度的严寒。谢桂兰老人穿了一件厚厚的棉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脚上穿着过去只有干重体力活的人才穿的大头鞋,就这样,她还在不停地跺着脚,两只手揣在袖子里,不轻易拿出来。
她的身后,是一个用塑料布搭成的简易窝棚,里面有个小火炉,没有人买东西的时候,她可以进去暖和暖和。两只手“无限接近”火炉的铁皮,让人担心她会不会被烫着。
“大娘,您这么辛苦卖报纸,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要不是为了弄几个养老的钱。谁愿意每天起五更爬半夜地这么干啊!听到记者的问话,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老人家是山西人。山西这个地方,没有煤矿的地方就穷,黄土高坡,土地也少。儿子很早就来新疆闯荡,后来安下了家,也买了房子,再到后来,老两口和老二也来了。老二给别人开挖掘机,原先娶了个媳妇,但生下孩子没几年就死了,把小孙子留给了老两口照顾。两位老人在儿子家住了几年,受不了大儿媳妇的白眼,一生气就让大儿子给他们找了一间平房住,又托人弄起来个杂货铺,带上卖报纸、公用电话、公厕。一年下来能挣两三万块钱,但就这些钱,除掉生活,加上小孙子上学,一年最多能剩一万多块钱。
那你们打算干到什么时候啊?毕竟你们年龄都大了,记者问。
“再干3年。今年他71了,我也69了,攒个养老看病的钱,我们老两口吃喝花不了多少,但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那不都需要钱吗,我们手里有,就不用问儿女要了。”
“老家农村不是开始实行新农保和合作医疗了吗?”
“家里人来电话了,我想了一下,政策倒是好,看病也能报一部分,但是我们回去挣不上钱,每个月几十块钱的养老金也不解决问题啊,再说,儿女都在新疆,我们年纪大了,回去有个啥事他们也不方便照应啊!”
来人买报纸了,老人把手从袖筒里伸出来,递过报纸,数好钱,又迅速地揣进了袖筒里。
钱不是问题
冒着大雪,赵红梅把母亲从养老院接回了家。
这已经是她母亲住过的第3个养老院了,她也不知道现在应该把母亲再次送进养老院还是留在家里。
一年前,她母亲中风摔倒,住了两个月的院之后,终于能下地走路了。但行动仍然不方便,可就在那个时候,她的孩子也来到了世上。她和老公加上保姆。又照顾孩子,又伺候老人,总算把最难的那段时间挺了过来。
产假结束,她去上班,老公也要到外地上班,他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这年头工作不好找。外派也比在家待着没工作强。
他们家不缺钱,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将近一万,房子也换了第二套,四年前结婚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所以他们请的保姆都比别人家的工资高。只要能照顾好老人和小孩,花钱不是问题。
但是到了月底,保姆辞职了,加钱也不干。一个人照顾孩子,还要照顾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保姆说,除非自己是铁人,要不早晚都得累死。
连续请了3个保姆,都被吓跑了。最后的那一个,连10天的工资都没要。
怎么办?婆婆家倒是愿意帮忙,但是小叔子的孩子已经把婆婆累得够呛,赵红梅实在不忍心再把自己的孩子给婆婆。
没有办法,她一咬牙,把妈妈送进了养老院,这样起码比请保姆容易些。
她以为这样可以安心工作了,但她其实应该想到,任何一个养老院。都不可能像自己照顾母亲那样细心。妈妈走路需要人扶,上厕所需要人帮,晚上被子掉到地下了自己没法拾起来。养老院不是一对一的照顾,一个工作人员要照顾好几个老人,加上母亲生病以后容易急躁,总是和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自己不在跟前,谁对谁错不好判断,时间长了,养老院也失去了耐心,对待母亲的态度越来越差,实在住不下去,只有换地方。
养老院住不了,家里没人照顾。怎么办?
元旦的时候。老公回来了,“实在不行,你就辞职吧,专心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等孩子能上幼儿园了再去找工作,到那时咱们也容易请保姆照顾妈了,钱不是问题,我一个月工资5000多,养你们几个也够了。”老公说。
我今年34了,等孩子上了幼儿园,我也快40了,到那时候,还能找到现在这样一个月4000多的工作吗?赵红梅在心里盘算着,很是矛盾。“圈养”的生活
电视剧《沧海》,魏老汉已经看了三遍了,他很不耐烦地换了个台,另外一个台是他已经看了30多遍的《西游记》。
看电视,不停地换台,这就是魏老汉在这个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做得最多的事情。
魏老汉本来不生活在这里。他生活在玛纳斯的农村。那里有他几十年都在一起的伙伴们。以前的时候,一到冬天,这些老伙计们就凑在一起打牌,斗地主、打麻将,带上几块钱的彩头,不时争个面红耳赤,然后带着“丰收”的喜悦或者输钱的郁闷回家,吃着老伴做的拉条子,下午接着玩。
那几年的日子,真是给个神仙也不换呐。
可是前年冬天老伴的去世改变了这一切。
老伴走了,给魏老汉带来的不仅仅是感情上的痛苦,还有无尽的孤独,还有生活上的种种不便。
魏老汉是一个庄稼人,也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年轻的时候,干完地里的活和家里出力气的事,剩下的就是“小事”,他从不操心。
可老伴一去世,问题就出来了。他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干家务,只好被儿子接到了乌鲁木齐。承包地也转租给了别人,这样他每年还能有7000块钱的收入。
跟儿子媳妇在一起生活了半年,他就要求自己单独住。儿子的房子只有70平方米,他一个老汉和他们住着实在不方便,于是儿子给他在城乡结合部租了一个40平方米的小套间,一个月400块钱,他的钱留着自己过日子。
“7·5”事件发生后,儿子给他打电话,让他注意安全。没事少出门,外人也不要轻易带回家,有时间儿子就过来看他,给他带些速冻饺子之类的食品,让他自己下着吃。平时老汉就到街口吃个拌面或者牛肉面,然后就回来看电视。多少年了,祖籍甘肃的他就是喜次吃面。
眼看要过年了,儿子来接了他,说房子租了半年就要到期了,正好让他回去一起过年。
老汉想好了,过完年,他说回到那熟悉的农村去,再也不在这里被“圈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