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在“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恶劣环境下,这些自称“骆驼刺”、“红柳”的平民和军人一如既往地守卫着祖国最西部延绵百公里的边防线。
“雄奇的慕士塔格峰,深邃的喀拉库勒湖,绵长的盖孜河水穿过布伦口。琼别迭力山口上,我骑着马儿把祖国的边关守望……”
二月里的帕米尔高原,银装素裹、大雪飘飞。吟唱着这首柯尔克孜族约隆歌(在帕米尔高原流传的即兴填词吟唱的民歌曲调),驶过蜚声内外的中巴公路,穿过绵延不绝、巍峨雄壮的昆仑山脉。记者来到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在这个被称为“风口”的静谧村庄,记者见到了素享“活着的界碑”美誉的柯尔克孜族护边员,以及来自祖国各地“舍小家为大家”的布伦口边防战士。
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在“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恶劣环境里,这些自称“骆驼刺”、“红柳”的平民和军人,克服重重困难、兢兢业业,即使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也毫不松懈,一如既往地踏查巡逻、轮岗放哨,守卫着祖国最西部绵延数百公里的边境。
守边伉俪
布伦口乡地处帕米尔高原腹地,海拔高达3400米,而通外山口海拔则达5000米以上。这里积雪终年可见、高原缺氧、气候反复无常,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这里作为通往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显要,周边局势复杂。
布伦口各通外山口世代居住着尊“慕士塔格峰”为“山父”、奉“喀拉库勒湖”为“水母”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对他们而言,站岗放哨就如同放牧一样,数百年来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在布伦口乡阿克别尔迪宁通外山口的阿卜杜赛买提·卡德尔一家,从建国初始便开始了义务守边。现年55岁的阿卜杜赛买提·卡德尔,从小就跟随身为护边员的父亲巡防,如今他已守边40余载。
每年大雪封山、严寒撩人的冬季,阿克别尔迪宁通外山口的其他牧民都会迁到山下的冬窝子,而阿卜杜赛买提-卡德尔一家则一年四季驻守于此。漫长守边路上,他与他的家人守护的这一山口,从未发生过一起人畜越境事件、境内外人员偷渡事件。
如今,阿卜杜赛买提·卡德尔的两个儿子也承继了守边的使命。作为这个家族的“第五代”护边员,长子拜尔勒阿亚提,两年前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放弃去外地打工的机会,留在祖辈们世代守护的阿克别尔迪宁通外山口。
“在这里,人们都以维护边疆的稳定、守护国家的安宁为荣耀,祖辈们传承的这一精神,我们也一定会传承下去,用赤胆忠心守护好祖国的每一个界碑、每一寸土地。”骑上摩托车、正要去巡防的拜尔勒阿亚提告诉记者。与骑马、徒步巡防的祖辈们不同,如今,拜尔勒阿亚提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有了手机,可以更便捷地汇报边境线的情况。
而“守边伉俪”纳斯尔丁夫妇,将年仅3岁的儿子寄养在山下父母家,自己则常年居住在吉勒噶乔阔山无界碑的中塔边境线上,默默地承担着守边的职责。
近几年,守护在布伦口各通外山口的柯尔克孜族护边员先后为边防战士们提供了数百条信息和线索,协助抓获外逃人员10余名,拦截抵边外来人员4名,为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
风雪守边防
在布伦口边防派出所坚守岗位的有来自贵州、湖南等地的老兵,也有来自新疆本土的新兵。在这苍茫高原,风雪阻不断他们的巡防路、艰险隔不断他们的边防情。
布伦口边防派出所戍守的防区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一年中冬季长达8个月,平均气温零下25摄氏度左右。当地人戏称这里是“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大年初一,晨曦初露,边防派出所巡逻分队的战士们刚吃完新春的饺子,就开始整鞍备马,收拾行装。每一次外出完成巡逻任务时,他们都要寄宿在牧民家里15天、甚至一个月,忍受孤独的煎熬、走完所戍守的边防线。顶着大风正欲出发的战士们,微笑着告诉记者:“只要祖国人民幸福安宁,我们就是再苦再冷,心里也觉得很知足。”
谁都有家,边防战士也不例外,他们在家庭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难,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边疆不可一日无防,不少边防战士无法正常探亲休假;由于山高路远,战士们不能为妻子儿女和父母双亲尽责尽孝……尽管如此,一代代边防战士如雪松般,将根深深植于帕米尔高原。
有着18年军龄的布伦口边防派出所教导员李武平,已经有16个年头没有回老家过年,唯一一次过年回家探亲还是因为父亲病重。经过5年爱情马拉松,终于与女友完婚的边防战士黄斌,还没度完蜜月就又回到边防派出所,他说:“虽然一年365天,我只有5天能与妻子在一起,但我无怨无悔,不舍弃小家,哪来大家的平安?”
而布伦口边防派出所的柯尔克孜族军官吐拉洪阿力的妻子,春节期间就要生产,尽管妻子所在的乌恰县离布伦口只有300多公里,但他只能将妻子托付给亲友照顾……“作为国门卫士,如果我们不坚守岗位,谁来保障千万家庭的团圆呢?”吐拉洪阿力淡淡地说。
谁也离不开谁!
“雪域高原。只有骆驼刺经得住风吹雨打,就如我们忠诚的护边员,无论遭遇怎样的险境,都会巡护在边防一线。而边防战士们就如同沙漠红柳,以惊人的生命力走到哪里就扎根在哪里。守护边关,我们谁也离不开谁!,'牧民家里,布伦口边防派出所所长艾山江-艾买提边喝着热腾腾奶茶,边对记者说。
在布伦口,柯尔克孜族牧民把自己的家作为边防战士的家,把边防战士当做自己的“巴郎”。居住在求库台大阪的卡依丽·塔依尔老人,被战士们亲切地称呼为“卡依丽大妈”,每次战士们上山巡逻时,都要在“卡依丽大妈”家住上10天半个月,而“卡依丽大妈”也总为战士们准备可口的食物、洗补衣服、烧洗澡水、整理行装,悉心照顾“巴郎”们的衣食起居。
卡依丽·塔依尔老人的丈夫是当地有名的护边员,守边30余载,2000年因车祸不幸身亡,随后不久小儿子也因病辞世,留下3个幼小的孩子,这让卡依丽·塔依尔一家陷入困境,自此,布伦口边防派出所的“巴郎”们,主动承担起照顾卡依丽一家的责任。他们给3个孩子买学习、生活用品、为他们补习功课;为老人送去米面油,照顾她的生活……如今,搬迁到山下的“卡依丽大妈”,每逢节假日仍坚持步行4公里为战士们送去亲手做的酥油卷饼。
“正是这种携手并肩、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如今在帕米尔高原的千里边防线上筑就了一道坚固的铜墙铁壁,保证了国家的安全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阿克陶县边防大队副大队长任军辉告诉记者。
“雄奇的慕士塔格峰,深邃的喀拉库勒湖,绵长的盖孜河水穿过布伦口。琼别迭力山口上,我骑着马儿把祖国的边关守望……”
二月里的帕米尔高原,银装素裹、大雪飘飞。吟唱着这首柯尔克孜族约隆歌(在帕米尔高原流传的即兴填词吟唱的民歌曲调),驶过蜚声内外的中巴公路,穿过绵延不绝、巍峨雄壮的昆仑山脉。记者来到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在这个被称为“风口”的静谧村庄,记者见到了素享“活着的界碑”美誉的柯尔克孜族护边员,以及来自祖国各地“舍小家为大家”的布伦口边防战士。
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在“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恶劣环境里,这些自称“骆驼刺”、“红柳”的平民和军人,克服重重困难、兢兢业业,即使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也毫不松懈,一如既往地踏查巡逻、轮岗放哨,守卫着祖国最西部绵延数百公里的边境。
守边伉俪
布伦口乡地处帕米尔高原腹地,海拔高达3400米,而通外山口海拔则达5000米以上。这里积雪终年可见、高原缺氧、气候反复无常,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这里作为通往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显要,周边局势复杂。
布伦口各通外山口世代居住着尊“慕士塔格峰”为“山父”、奉“喀拉库勒湖”为“水母”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对他们而言,站岗放哨就如同放牧一样,数百年来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在布伦口乡阿克别尔迪宁通外山口的阿卜杜赛买提·卡德尔一家,从建国初始便开始了义务守边。现年55岁的阿卜杜赛买提·卡德尔,从小就跟随身为护边员的父亲巡防,如今他已守边40余载。
每年大雪封山、严寒撩人的冬季,阿克别尔迪宁通外山口的其他牧民都会迁到山下的冬窝子,而阿卜杜赛买提-卡德尔一家则一年四季驻守于此。漫长守边路上,他与他的家人守护的这一山口,从未发生过一起人畜越境事件、境内外人员偷渡事件。
如今,阿卜杜赛买提·卡德尔的两个儿子也承继了守边的使命。作为这个家族的“第五代”护边员,长子拜尔勒阿亚提,两年前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放弃去外地打工的机会,留在祖辈们世代守护的阿克别尔迪宁通外山口。
“在这里,人们都以维护边疆的稳定、守护国家的安宁为荣耀,祖辈们传承的这一精神,我们也一定会传承下去,用赤胆忠心守护好祖国的每一个界碑、每一寸土地。”骑上摩托车、正要去巡防的拜尔勒阿亚提告诉记者。与骑马、徒步巡防的祖辈们不同,如今,拜尔勒阿亚提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有了手机,可以更便捷地汇报边境线的情况。
而“守边伉俪”纳斯尔丁夫妇,将年仅3岁的儿子寄养在山下父母家,自己则常年居住在吉勒噶乔阔山无界碑的中塔边境线上,默默地承担着守边的职责。
近几年,守护在布伦口各通外山口的柯尔克孜族护边员先后为边防战士们提供了数百条信息和线索,协助抓获外逃人员10余名,拦截抵边外来人员4名,为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
风雪守边防
在布伦口边防派出所坚守岗位的有来自贵州、湖南等地的老兵,也有来自新疆本土的新兵。在这苍茫高原,风雪阻不断他们的巡防路、艰险隔不断他们的边防情。
布伦口边防派出所戍守的防区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一年中冬季长达8个月,平均气温零下25摄氏度左右。当地人戏称这里是“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大年初一,晨曦初露,边防派出所巡逻分队的战士们刚吃完新春的饺子,就开始整鞍备马,收拾行装。每一次外出完成巡逻任务时,他们都要寄宿在牧民家里15天、甚至一个月,忍受孤独的煎熬、走完所戍守的边防线。顶着大风正欲出发的战士们,微笑着告诉记者:“只要祖国人民幸福安宁,我们就是再苦再冷,心里也觉得很知足。”
谁都有家,边防战士也不例外,他们在家庭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难,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边疆不可一日无防,不少边防战士无法正常探亲休假;由于山高路远,战士们不能为妻子儿女和父母双亲尽责尽孝……尽管如此,一代代边防战士如雪松般,将根深深植于帕米尔高原。
有着18年军龄的布伦口边防派出所教导员李武平,已经有16个年头没有回老家过年,唯一一次过年回家探亲还是因为父亲病重。经过5年爱情马拉松,终于与女友完婚的边防战士黄斌,还没度完蜜月就又回到边防派出所,他说:“虽然一年365天,我只有5天能与妻子在一起,但我无怨无悔,不舍弃小家,哪来大家的平安?”
而布伦口边防派出所的柯尔克孜族军官吐拉洪阿力的妻子,春节期间就要生产,尽管妻子所在的乌恰县离布伦口只有300多公里,但他只能将妻子托付给亲友照顾……“作为国门卫士,如果我们不坚守岗位,谁来保障千万家庭的团圆呢?”吐拉洪阿力淡淡地说。
谁也离不开谁!
“雪域高原。只有骆驼刺经得住风吹雨打,就如我们忠诚的护边员,无论遭遇怎样的险境,都会巡护在边防一线。而边防战士们就如同沙漠红柳,以惊人的生命力走到哪里就扎根在哪里。守护边关,我们谁也离不开谁!,'牧民家里,布伦口边防派出所所长艾山江-艾买提边喝着热腾腾奶茶,边对记者说。
在布伦口,柯尔克孜族牧民把自己的家作为边防战士的家,把边防战士当做自己的“巴郎”。居住在求库台大阪的卡依丽·塔依尔老人,被战士们亲切地称呼为“卡依丽大妈”,每次战士们上山巡逻时,都要在“卡依丽大妈”家住上10天半个月,而“卡依丽大妈”也总为战士们准备可口的食物、洗补衣服、烧洗澡水、整理行装,悉心照顾“巴郎”们的衣食起居。
卡依丽·塔依尔老人的丈夫是当地有名的护边员,守边30余载,2000年因车祸不幸身亡,随后不久小儿子也因病辞世,留下3个幼小的孩子,这让卡依丽·塔依尔一家陷入困境,自此,布伦口边防派出所的“巴郎”们,主动承担起照顾卡依丽一家的责任。他们给3个孩子买学习、生活用品、为他们补习功课;为老人送去米面油,照顾她的生活……如今,搬迁到山下的“卡依丽大妈”,每逢节假日仍坚持步行4公里为战士们送去亲手做的酥油卷饼。
“正是这种携手并肩、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如今在帕米尔高原的千里边防线上筑就了一道坚固的铜墙铁壁,保证了国家的安全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阿克陶县边防大队副大队长任军辉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