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mail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更值得关注和研究。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甚至异常而导致不幸事故发生的案例,这提醒我们要关注和研究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走出心理障碍,走向健康的心理,从而实现良好就业。
  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女大学生是现代女性群体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一类,她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多数贫困女大学生是在农村相对落后或是城市家庭条件不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她们从中学来到高校,受周围环境的改变,极易产生心理的不适应,在就业过程中就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如下。
  虚荣与自卑共存的矛盾心理 贫困女大学生多在农村知识水平较低的环境中成长,进入大学学习对于她们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转折点。她们背负着家族的荣耀和希望,多数认为自己是“草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这种带有“出人头地”特征的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她们的就业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她们不能正确理解国家就业政策,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盲目乐观,择业要求不切实际,就业期望值过高。把就业仅仅局限于政府机关工作或其他稳定性较强的工作,在无形中缩小了她们的就业面。此外,城市上学经历与农村生活条件的鲜明对比,使她们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希望自己摆脱农村生活,就业倾向于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更缺乏人才。青年人争强好胜的心理也容易使得贫困女大学生产生嫉妒攀比虚荣的心理,甚至因此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有些同学还会因此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如故意影响他人的就业等。与此同时,面对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局面,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有时会出现措手不及、恐惧甚至恐慌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作祟往往使她们低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不自信,缺乏竞争的勇气和魄力。并且,在与其他学生的交往中,由于自身经济水平、外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她们也容易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
  向上竞争与退缩怯懦共存的矛盾心理 贫困女大学生经过艰难的竞争与付出后,走入大学生活。由于家庭、经济、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她们普遍具有比普通女大学生更强烈的竞争愿望,希望通过竞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更好的前途。然而,她们虽然竞争意识强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缺乏实际竞争的勇气,具有一定的怯懦、畏惧心理。在就业过程中,贫困女大学生因为对就业结果极为看重,所以在择业和就业时就会表现的极为小心谨慎甚至畏首畏尾,以致很多时候在面对机会时没能及时把握,从而延误了良好的就业时机,也影响了以后就业心理的稳定。有些贫困女大学生把握住了机会,顺利通过笔试,但是由于自身不善言谈、不敢言谈等怯懦心理的驱使,使得机会丧失。如果对就业失败没有正确的面对和心理调节,就容易使她们在今后的择业、就业中过度谨慎,导致恶性循环,就业心理问题难以解决,就业更难以成功。
  渴望独立与被动依赖并存的矛盾心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自理及独立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强调重视自我的独立能力。但是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因贫困、自身能力不足等各方面原因带来的挫折,往往会挫伤她们独立自主战胜就业的毅力与勇气,容易使贫困女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并影响到就业。甚至在就业时,会出现遇到困难采取消极被动的依赖思想,把希望往往寄托于学校、社会或者政府,消极待事,或者依赖家庭,甚至不进行理性客观的思考,盲目决定职业定向。
  除了上述三对矛盾心理之外,贫困女大学生的封闭心理、嫉妒心理等也成为影响其就业的心理问题。
  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方面 社会就业心理的变化影响了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社会心理是“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文化特质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直接的、在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一定的人群、社会阶层和集团对自己所处社会生活条件和状况的直接感受、评价和行为倾向等的总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制度的改变使得原来的“计划分配”的模式变为“竞争上岗”模式,职位需求数量与应聘人数相差过大,从而使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增大,造成毕业生就业心理出现问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参加各种培训班、考证、考研,不仅给贫困女大学生带来了生活上的压力,而且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此外,由于女性在婚后的怀孕生育期间以及她们因休假或子女问题带来的工作不便,使很多用人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减少对女大学生的聘用指标,这种就业性别歧视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此外,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托人情、拉关系等不正之风,更使贫困女大学生沦落为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加大了她们的心理落差。
  高校方面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发展的“瓶颈”期,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高校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尤其是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涉及的还是较少。此外,虽然多数高校都有就业指导部门,但是在就业信息的及时发布、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及相关师资力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来满足学生需求,尤其要重视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贫困女大学生自身方面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的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等方面往往会有所缺失。这种教育的缺失包括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等各个细节,容易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在与其他学生的对比中,一些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不仅容易产生矛盾和自卑心理,而且也往往会束缚她们参与就业。就业的过程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费的过程,而多数贫困家庭承受不起太高的就业成本,再加上要背负着家族的希望,极易产生焦虑、悲观、消极的心理。再者,还有一些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认真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在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时自我调适能力不够,只关注课本和课堂知识,视野不够开阔,眼光局限,缺乏远见卓识。   应对策略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积极改善现状 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强调男女在社会地位、人格上的平等,同时要塑造女性自身特点和优势,为贫困女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条件,这是解除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有力举措。在目前传统观念不会很快消失、女性尚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下,应采取阶段性的保护措施,如建立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及女性就业保障机制,将女性生育费用纳入社会统筹,在女职工因生育、哺乳而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助等,以保证女性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国家可通过完善立法,切实执法改善女性弱势群体的地位,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约束力,逐步改变大众和企业舆论。此外,特别对贫困女大学生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实行阶段性保护,促进就业平等,保障贫困女大学生有平等的机会实现向上攀登的理想,帮助她们摆脱怯懦、退缩心理的阴霾,激发敢于竞争的勇气。
  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缓解心理压力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择业就业氛围,对于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减轻、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就业环境。通过建立和完善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让贫困女大学生在和谐向上的就业氛围中不断激励自己,摆脱虚荣、自卑的心理。二要建立就业指导专职系统,配置专职指导教师和就业心理咨询队伍。如在高校中成立就业心理咨询小组,小组成员由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就业心理咨询师组成,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支持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完成对贫困女大学生及其他学生就业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同时,要对小组成员的就业指导、就业心理咨询专业素养进行定期培训和交流,研究讨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情况、新对策,提高就业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应注意加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引导。贫困女大学生的自信、积极上进、善于沟通和合作等心理素质非常重要,高校的心理咨询部门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的方法,有意识地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自卑、怯懦等心理进行克服训练,培养她们的受挫力、主动性以及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同时,教给她们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她们就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自我心理调适,积极自信就业 社会就业环境及高校的校园文化影响贫困女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但学生自身的自我心理调适与提升是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要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就业基本素质和水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基础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坚信,只有自身的刻苦努力,才能使自己的就业理想变为现实。第二,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关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不产生依赖心理。对就业中的挫折与困难要积极应对,不退缩,不怯懦,积极勇于竞争。第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就业过程中,同样需要正确认识自身和他人。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有正确的、理性的认识,在就业中切实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克服一味追求大都市、沿海城市等就业的盲目、从众心理,不要眼高手低。同时,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他人,善于换位思考,在对自身和他人理性认识的结合中获得自身的成长和更理想的就业。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为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财政部、教育部出台《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办法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出资设立,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每年奖励4.5万名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1万名,硕士研究生3.5万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
一  梅雨时节,整个镇子像被泡在水缸里,湿答答的。她怀抱着几本书急匆匆地往家赶,身旁的女伴絮絮叨叨地说:“新来的国文先生好生厉害,昨日在大会上当面批驳校长,校长脸都绿了,那場面真是难得一见!”她敷衍地“嗯”了一声,心想,自己不过请了两日病假,怎么感觉这风向都变了?女伴还在念叨:“不过那先生真像是古画里走出来的人物……”  隔日,她见到了传言中的先生,果真是不食人间烟火气。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每年的两会,代表和委员总是媒体追逐的对象,高校又是代表和委员来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还有一些与教育有关的代表,他们的教育观点和言论也一样受到媒体的关注。这些代表和委员的言论,往往能够化为具体的政府行动建议甚至法律,所以分外受到媒体和教育界的关注。针对两会期间媒体的公开报道,在此做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如下表所示(按姓氏笔画多少升序排列)。  观点摘要  李培根:应在国家层面确立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生网民普及率和网瘾学生数量都有上升趋势。然而,网络普及导致网瘾问题对大学生辍学的影响研究还相对滞后。在我国,从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到高等教育,辍学问题屡见不鲜。辍学浪费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效益,对教育公平提出严峻挑战。  辍学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辍学问题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种族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作用进行解释,并且这些影响具有协同性而较难从学科角度划出清晰的界限
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学校氛围  《中小学管理》2013年第2期刊登李希贵文章指出,营建校园里的平等氛围需要各领域的共同努力。学校管理者除了减少行政力量,淡化管理痕迹之外,还要在校园里努力构建师生对话的平台。过去我们面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想到的是处理,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其背后的原因,以平等的心态与当事学生对话。过去许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想法不够敬畏,总是以挑剔的目光,以我们的想法取代学生的想
漫步湖北省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处处翰墨飘香,呈现着浓郁的校园文化。近年来,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坚持践行“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依托传统文化,大力推行书法教育,扎实开展“诵经典美文,习中华书法”活动,让学生在翰墨书香中立德、怡情、启智、健体,快乐成长,展翅飞翔。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得以提升,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  营造氛围 达成书法传承共识  
张文,长春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长春市师德标兵,长春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三育人”标兵。  “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决心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摘自张文《自传》  出了名的“小才子”  张文,1955年出生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花乡的农村,地处松嫩平原南部,这里有享誉中外的旅游圣地查干湖,是著名的鱼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最重要的道德修养。”这是临邑师范附属小学教师滕春红日记本封面的一句话,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一直伴随着她行走在小学教师这条路上,一走就是25年。  滕春红是山东省德州临邑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她气质优雅,是在人群中忍不住会多看一眼的那种人。她在讲台已经站了25个春秋了,对此,她说很满足,跟学生在一起,有辛勤的播种,也有快乐的收获,她从参加工作起,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她将她的学生点滴进
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高校法人的自律。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后,其自律经验颇具特色。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是战后日本大学的一次重要制度变迁,其目的是增强大学的自主与自律,从而更有利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日本大学重点化建设战略的实施。  监察制度与大学法人化改革同步  日本实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伊始就同步安排了对于大学法人的监察制度。日本学者认为,目前,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的监察制度如下: 
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成立于1992年,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并由新加坡政府全额资助,是新加坡唯一能颁发“国际技术技能证书”的学院,也是2005年新加坡第一所获得新加坡质量奖的教育机构。新加坡质量奖是新加坡政府对于该学院作为培养优秀企业人才这一独特教育机构的认可,同时也是该学院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发展现状  学院经历近多年蜕变,发展到现在拥有11座遍布新加坡的现代化校园,不同的校区分别提供不同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