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工作压力日益增大,职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自身提升产生不利影响,也会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本文循着教师的职业特点、个人因素、社会和工作环境因素,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表现及危害,以期为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预防、减少职业倦怠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尊师重教
“倦怠”(burnout)一词在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职业倦怠(job burnout)”。它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 、资源而变得枯竭” ,它与压力、紧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由于长期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重复单调的工作,加之与他人相处中的各种矛盾,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神懈怠和麻木的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本文以教师工作过程中面对的压力为着眼点,在全面阐述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危害的基基础上,系统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预防和解決措施。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教师长时间从事单一工作,循环往复,工作激情和奉献精神容易消失,工作激情容易减退,进而出现安于现状,应付差事等职业倦怠现象。
一是教师的情绪和情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各方面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消除,生理能量逐步消耗,出现体质虚弱、内分泌紊乱、神经衰弱等症状。情绪上出现烦躁、易怒、过渡敏感等状况。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健康观念较差,医疗条件落后,体育、娱乐设施不足,乡村教师身心状况欠佳的状况更为突出。
二是教师对待学生缺少人性化的态度。主要表现在教师不愿与学生接触,在面对学生时会用带有蔑视性的标签式语言来称谓和描述,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有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正常发展。
三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较低。教学中的困难,社会各界对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领导同事关心支持不够,使很多教师体验不到工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一些教师开始失去动力和信心,工作投入和教学创新也逐步减少,把挣工资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主要动机。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造成教师职业懈怠的原因有多种,归结起来可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职业特点因素和个人职业素养等四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政策倾斜,教师待遇较之前有了大的提高。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学生知识底子薄,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薄弱,教师的劳动付出与待遇依然不对称。
其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标准,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全新挑战,教师的工作压力逐步增加。
2、工作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学生家长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问题,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少。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现象,但受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影响,许多农村子弟还是止步于高等学府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长对教育投入的热情。三是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现代媒体和文化不断冲击学生的思想,一些不良信息导致学生“违规”现象日益增多,给中小学教师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3、职业特点因素。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如医生完成一个手术或治愈一个病人,就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警察破获一起案件就意味着一件工作的结束。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则不同,从时间的角度看,教师的工作以年为单位,周而复始,只有间歇没有终止,这种“无止境”特性使教师长期处于承压状态。
4、教师个人因素。美国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人们从事有兴趣的职业更容易提高积极性,反之则容易产生焦虑、暴躁等负面心理反应。在经济表现乏力的情况下,部分择业者是出于就业而非兴趣选择了教师职业;同时,现阶段教育体系中,许多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应对社会和家庭挫折的能力相对不足。随着他们组建家庭,精力进一步分散,精力的减少和压力的增加会加剧职业倦怠。
三、减轻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探讨
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社会环境、工作环境、职业特点、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首要问题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这就需要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1、构建和谐的社会外部支持系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在西部农村地区,提高待遇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可以改善教师的家庭生活质量,降低生活压力,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教学中,进而促进教师质量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要营造尊师的社会氛围。教师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精力、能力有限。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发育程度各不相同。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个家长都能满意。因此,学校、家长和学生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教师工作中存在的不如人意之处,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再次,要营造真实的重教环境。教育包括教和学两部分,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当前,我们的课程改革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等重心都在教师身上,要营造真实的重教环境,还需要社会和家长的配合,不仅仅是送孩子找名师、进名校,还有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并配合老师做好家庭辅导。学习不仅在课堂,学习无处不在。
2、学校工作环境的改善。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学校管理人文化和民主化的缺失是教师工作不满意的根源之一。缺乏人文关怀和民主平等,官僚作风严重,待遇与考试分数挂钩,实行末位淘汰制等,给教师带来的只能是被动、消极和压抑。教师置身于缺乏人情味、无归属感的学校环境中,自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校领导要尽量为教师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学校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让教师参与决策,倾听他们的诉求,分享他们的成功和经验,积极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减少职业倦怠。 学校是教学的场所,教师才是教的主体。要提高教师教的积极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校园归属感。一要改进学校管理。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问题上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提高透明度,让竞争优胜者踏踏实实,竞争失利者明明白白,心服口服;二要完善评价机制。教育管理部门要转变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评价观念,从品德、业务素质、工作实绩、课堂教学、辅助教学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强化发展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要增强个人关怀。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做好制度制定和执行,还有做好人文关怀。有竞争就有成败,作为管理者,不仅要祝贺成功者,还要鼓励关怀失利者,努力消除挫败感,防止出现不良竞争,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四要增进教师团结。教师之间既是战友又有竞争,作为学校管理者,既要通过竞争激发教师活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创造条件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3、教师自身要学会自我调适。一要主动提升教学能力。教学的知识相对固定,但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师要树立不断革新的教学理念,积极主动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接,以充实性的知识提升教学的自信心。二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要求和心理预期。自我加压可以增强动力,但教学成果是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共同作用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确定心理预期,尽可能减少因预期过高带来的积极性挫伤;其次要努力培养平和的心态。中小学的自律意识相对较差,教师需要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配合”的学生。同时,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努力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幽默的优良品质。三要正确面对日常生活。教师的劳动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联系少,交际圈窄。但教师也是社会人,在教学活动之外,要转变个人身份,积极融入社会群体生活中,增加与他人特别是教育行业之外人员的沟通,结识新的朋友,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品位生活乐趣。要加强体育锻炼,享受身体健康、心理愉快的业余生活。
参考文献
[1] 毕恩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20-22.
[2] 赵新凤,赵春英.刍议教师的心理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2003(7):59.
[3] 邓玲.贫困地區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J].职业时空,2005(6):41-43.
[4] 李开兵,LIKaibing.从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看教师专业化发展[J].科教导刊,2011,(1):101-102.
[5] 王楠.应对职业倦怠,教师您准备好了吗[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2B):202-202.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尊师重教
“倦怠”(burnout)一词在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职业倦怠(job burnout)”。它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 、资源而变得枯竭” ,它与压力、紧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由于长期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重复单调的工作,加之与他人相处中的各种矛盾,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神懈怠和麻木的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本文以教师工作过程中面对的压力为着眼点,在全面阐述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危害的基基础上,系统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预防和解決措施。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教师长时间从事单一工作,循环往复,工作激情和奉献精神容易消失,工作激情容易减退,进而出现安于现状,应付差事等职业倦怠现象。
一是教师的情绪和情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各方面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消除,生理能量逐步消耗,出现体质虚弱、内分泌紊乱、神经衰弱等症状。情绪上出现烦躁、易怒、过渡敏感等状况。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健康观念较差,医疗条件落后,体育、娱乐设施不足,乡村教师身心状况欠佳的状况更为突出。
二是教师对待学生缺少人性化的态度。主要表现在教师不愿与学生接触,在面对学生时会用带有蔑视性的标签式语言来称谓和描述,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有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正常发展。
三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较低。教学中的困难,社会各界对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领导同事关心支持不够,使很多教师体验不到工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一些教师开始失去动力和信心,工作投入和教学创新也逐步减少,把挣工资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主要动机。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造成教师职业懈怠的原因有多种,归结起来可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职业特点因素和个人职业素养等四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政策倾斜,教师待遇较之前有了大的提高。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学生知识底子薄,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薄弱,教师的劳动付出与待遇依然不对称。
其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标准,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全新挑战,教师的工作压力逐步增加。
2、工作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学生家长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问题,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少。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现象,但受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影响,许多农村子弟还是止步于高等学府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长对教育投入的热情。三是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现代媒体和文化不断冲击学生的思想,一些不良信息导致学生“违规”现象日益增多,给中小学教师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3、职业特点因素。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如医生完成一个手术或治愈一个病人,就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警察破获一起案件就意味着一件工作的结束。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则不同,从时间的角度看,教师的工作以年为单位,周而复始,只有间歇没有终止,这种“无止境”特性使教师长期处于承压状态。
4、教师个人因素。美国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人们从事有兴趣的职业更容易提高积极性,反之则容易产生焦虑、暴躁等负面心理反应。在经济表现乏力的情况下,部分择业者是出于就业而非兴趣选择了教师职业;同时,现阶段教育体系中,许多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应对社会和家庭挫折的能力相对不足。随着他们组建家庭,精力进一步分散,精力的减少和压力的增加会加剧职业倦怠。
三、减轻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探讨
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社会环境、工作环境、职业特点、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首要问题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这就需要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1、构建和谐的社会外部支持系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在西部农村地区,提高待遇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可以改善教师的家庭生活质量,降低生活压力,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教学中,进而促进教师质量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要营造尊师的社会氛围。教师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精力、能力有限。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发育程度各不相同。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个家长都能满意。因此,学校、家长和学生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教师工作中存在的不如人意之处,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再次,要营造真实的重教环境。教育包括教和学两部分,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当前,我们的课程改革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等重心都在教师身上,要营造真实的重教环境,还需要社会和家长的配合,不仅仅是送孩子找名师、进名校,还有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并配合老师做好家庭辅导。学习不仅在课堂,学习无处不在。
2、学校工作环境的改善。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学校管理人文化和民主化的缺失是教师工作不满意的根源之一。缺乏人文关怀和民主平等,官僚作风严重,待遇与考试分数挂钩,实行末位淘汰制等,给教师带来的只能是被动、消极和压抑。教师置身于缺乏人情味、无归属感的学校环境中,自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校领导要尽量为教师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学校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让教师参与决策,倾听他们的诉求,分享他们的成功和经验,积极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减少职业倦怠。 学校是教学的场所,教师才是教的主体。要提高教师教的积极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校园归属感。一要改进学校管理。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问题上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提高透明度,让竞争优胜者踏踏实实,竞争失利者明明白白,心服口服;二要完善评价机制。教育管理部门要转变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评价观念,从品德、业务素质、工作实绩、课堂教学、辅助教学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强化发展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要增强个人关怀。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做好制度制定和执行,还有做好人文关怀。有竞争就有成败,作为管理者,不仅要祝贺成功者,还要鼓励关怀失利者,努力消除挫败感,防止出现不良竞争,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四要增进教师团结。教师之间既是战友又有竞争,作为学校管理者,既要通过竞争激发教师活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创造条件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3、教师自身要学会自我调适。一要主动提升教学能力。教学的知识相对固定,但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师要树立不断革新的教学理念,积极主动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接,以充实性的知识提升教学的自信心。二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要求和心理预期。自我加压可以增强动力,但教学成果是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共同作用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确定心理预期,尽可能减少因预期过高带来的积极性挫伤;其次要努力培养平和的心态。中小学的自律意识相对较差,教师需要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配合”的学生。同时,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努力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幽默的优良品质。三要正确面对日常生活。教师的劳动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联系少,交际圈窄。但教师也是社会人,在教学活动之外,要转变个人身份,积极融入社会群体生活中,增加与他人特别是教育行业之外人员的沟通,结识新的朋友,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品位生活乐趣。要加强体育锻炼,享受身体健康、心理愉快的业余生活。
参考文献
[1] 毕恩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20-22.
[2] 赵新凤,赵春英.刍议教师的心理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2003(7):59.
[3] 邓玲.贫困地區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J].职业时空,2005(6):41-43.
[4] 李开兵,LIKaibing.从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看教师专业化发展[J].科教导刊,2011,(1):101-102.
[5] 王楠.应对职业倦怠,教师您准备好了吗[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2B):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