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热到现在,业内基本“统一了思想”,那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把传统行业武装起来,更高效、智能地解决问题,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于是我们得以见到,人工智能挤爆了安防业,挤爆了各大医院的放射科,也挤爆了离钱更近的金融业。此外,还有农业、教育、能源、物流排着队,轮流等待被“翻牌子”。
这场以科技行业为中心,突袭传统行业的战役,现在已经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如某互联网大佬所言,当人工智能公司进入一个传统行业后,它就会见到真正的“大哥”。言外之意是,传统行业的水不是那么好蹚的,但这是必经之路。这条路可见的终点或许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万物联网”。
毫无疑问,IBM是这条路上出发最早的。传统行业的经验绝对是IBM的一张王牌。没有行业经验,科技企业想要理解大数据的意义,恐怕需要一些时日。
据官方资料,IBM已经不再是此前被熟知的软硬件服务提供商,而是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转型前后,传统行业都是其最重要的商业战场。水行业的一家传统公司——江河瑞通便已经在IBM的助力下开始用人工智能掘金。
江河瑞通是一家什么公司?
1998年,江河瑞通在中关村正式成立,其主营业务非常简单,就是为水行业客户提供相关软件,目前业务已覆盖水利、水务、环保、农业、海洋和军工六大行业,为国家防总、水利部、南水北调及环保海洋部门等千余家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在成立接近20年的关头上,江河瑞通的创始人田盛华开始琢磨,面对大到几乎无法预估的水利“蛋糕”,为什么一直没有把公司做大,哪里出了问题?此外,原先就有的水利问题,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得到跨越性的发展。
2015年,在此契机上,江河瑞通正好碰到了刚刚转型完的IBM,二者一拍即合。田盛华谈道:“我们一直在反思,管理、技术、市场,哪些地方出了问题?正在反思寻求转型的关键阶段,有幸跟IBM沟通,这个时候IBM推出了它的物联网,所以我们开始跟IBM合作。从2015年的6月合作开始到今天为止,我们在接近3年的时间里,做了三件事。”
IBM和江河瑞通做了什么?
田盛华说的3件事,分别是江河瑞通物联网平台、模型平台、图像识别和语音交互的应用,把这三件事应用到水利,主要解决的是水多、水少、水浑和水污染这四个问题。
所谓水多,就是防洪,每年的初春和盛夏都是头等大事。即便每一年都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洪涝灾害依然是新闻中的常客。就在刚刚过去的夏季,连续降雨导致湖南某地遭受洪灾,防洪调度任重道远。
所谓水少,就是水资源分配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需要对缺水地区进行调配,典型工程如南水北调。调水除了是个超级工程之外,怎么调、什么时候调都需要考虑清楚。有的水域水价低,有的水域在不同时间水价不同,如何找到最优解?
所谓水浑,指的是水含沙量越来越高,主要是水土流失,以及地下水位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另外海水倒灌也是临海城市几乎都要面对的问题。以上海黄浦江为例,每年都会遭到海水倒灌,此时就需要上游放水来抵抗海水的倒灌。此前判断是否倒灌、如何调度都是依靠人类的眼睛和相对滞后的供水影响反馈,效率很差效果不佳。
所谓水污染,就是我们理解中的水污染,这不仅是国内面临的环境问题,而且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除了和“水”直接相关的四大问题,政府出台的“河长制”新政,也给江河瑞通和IBM的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所谓“河长制”,指的是政府要求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由党政一把手担任“河长”,对各自辖区内的水域负总责,但凡出了问题,就会受到追责。在政策的强力之下,各级政府被推动着寻找更为有效、智慧的“水利管理工具”。
于是,江河瑞通在IBM的帮助之下,研发了三大平台,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江河瑞通物联网平台
江河瑞通的物联网平台,简单来说就是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水行业传感一张网”。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水利管理者在水文、气象、土壤、水质、大气、生态及城市管网等方面,对监测站点、泵站、闸站、水厂实现7*24小时的数据监视,以及设备性能、运行、故障监测,同时通过微信、短信、邮件进行预警。
以防洪这一问题为例,水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程,但各流域的水库不仅分散,而且基本都建设在荒郊野外,这对防洪统一调度来说,难度巨大。在这个方面,江河瑞通凭借自己的物联网平台,在今年一举拿下了全国503个地点,将其全部数据接入平台,从而实现统一管理和监测。
对于水利管理者而言,使用该物联网平台也并非难事。通过瑞通云平台,无论是设备接入、获取数据,还是监控分析、应急响应,都只需要简单配置,就能完成整个流程。
行业模型应用平台
田盛华表示,和IBM共同完成的第二件事,是行业模型应用平台。
所谓的模型应用云平台,就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水行业模型生态圈,能够提供行业计算模型、结果可视化和完整的 API,使得模型计算更为简单。
模型库引擎采用的是瑞通云芯,这使得原本1小时计算的水动力模型,在云平台只需要5分钟。模型库同时也提供一整套API接口以供调用,符合ISO90003要求的标准输入输出格式,能够为水利管理者提供结果可视化、API结果的深度集成,解决模型计算集成的问题。
在田盛华看来,做模型的专业人才,将模型看得无比重要。这导致了彼此过于封闭,无法得到大规模的测试,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不尽如人意。所以,江河瑞通将所有的模型都开放出来,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调优。
模型平台的建立,也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田盛华举例说,模型平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工作,就是实现城市的“畅游活水”。之所以提到“畅游活水”,是因为在城市建设中,每个城市都被人为划分为几个行政区域,这些区域间建设了诸多闸门、泵站,导致“水流速度”严重不足。而在“河长制”推出前,行政区域的管理者各自为政,只解决自己的“分内事”,无法做整体调度。而模型平台配合“河长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所说的还只是地面河网、管网的调度,如果地下的管网也同步打通,可以让供水、排水更为流畅,则可以一举解决城市供水和内涝的问题。
图像识别与语音交互
图像识别和语音交互,可以说是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较为成熟、应用较多的两个核心技术,但在水利行业却是空白。
此前安装在河流附近的摄像头,主要功能是记录,在偷盗、破坏等情况发生时,有据可查,完全没有发挥监测和判断的作用。在汛期内,用的还是非常传统低效的“人海战术”,通过人眼来监控巡防“高位运行”的河流,而在应用了图像识别的技术后,就可以实时上传数据,通过手机就能监控。
整体而言,目前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主要能够解决四个问题:河道水位的变化;河流形象直观的变化;水质突发性颜色变化;保证人员安全。
田盛华也表示,随着未来合作项目的推进,使用场景也会越来越多。
語音交互则主要用于投诉、举报、问答等“客服型”场景。田盛华介绍,政府治理河道,也向人们公开了投诉、问政渠道,通过将以往数据训练出模型,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询。
于是我们得以见到,人工智能挤爆了安防业,挤爆了各大医院的放射科,也挤爆了离钱更近的金融业。此外,还有农业、教育、能源、物流排着队,轮流等待被“翻牌子”。
这场以科技行业为中心,突袭传统行业的战役,现在已经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如某互联网大佬所言,当人工智能公司进入一个传统行业后,它就会见到真正的“大哥”。言外之意是,传统行业的水不是那么好蹚的,但这是必经之路。这条路可见的终点或许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万物联网”。
毫无疑问,IBM是这条路上出发最早的。传统行业的经验绝对是IBM的一张王牌。没有行业经验,科技企业想要理解大数据的意义,恐怕需要一些时日。
据官方资料,IBM已经不再是此前被熟知的软硬件服务提供商,而是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转型前后,传统行业都是其最重要的商业战场。水行业的一家传统公司——江河瑞通便已经在IBM的助力下开始用人工智能掘金。
江河瑞通是一家什么公司?
1998年,江河瑞通在中关村正式成立,其主营业务非常简单,就是为水行业客户提供相关软件,目前业务已覆盖水利、水务、环保、农业、海洋和军工六大行业,为国家防总、水利部、南水北调及环保海洋部门等千余家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在成立接近20年的关头上,江河瑞通的创始人田盛华开始琢磨,面对大到几乎无法预估的水利“蛋糕”,为什么一直没有把公司做大,哪里出了问题?此外,原先就有的水利问题,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得到跨越性的发展。
2015年,在此契机上,江河瑞通正好碰到了刚刚转型完的IBM,二者一拍即合。田盛华谈道:“我们一直在反思,管理、技术、市场,哪些地方出了问题?正在反思寻求转型的关键阶段,有幸跟IBM沟通,这个时候IBM推出了它的物联网,所以我们开始跟IBM合作。从2015年的6月合作开始到今天为止,我们在接近3年的时间里,做了三件事。”
IBM和江河瑞通做了什么?
田盛华说的3件事,分别是江河瑞通物联网平台、模型平台、图像识别和语音交互的应用,把这三件事应用到水利,主要解决的是水多、水少、水浑和水污染这四个问题。
所谓水多,就是防洪,每年的初春和盛夏都是头等大事。即便每一年都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洪涝灾害依然是新闻中的常客。就在刚刚过去的夏季,连续降雨导致湖南某地遭受洪灾,防洪调度任重道远。
所谓水少,就是水资源分配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需要对缺水地区进行调配,典型工程如南水北调。调水除了是个超级工程之外,怎么调、什么时候调都需要考虑清楚。有的水域水价低,有的水域在不同时间水价不同,如何找到最优解?
所谓水浑,指的是水含沙量越来越高,主要是水土流失,以及地下水位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另外海水倒灌也是临海城市几乎都要面对的问题。以上海黄浦江为例,每年都会遭到海水倒灌,此时就需要上游放水来抵抗海水的倒灌。此前判断是否倒灌、如何调度都是依靠人类的眼睛和相对滞后的供水影响反馈,效率很差效果不佳。
所谓水污染,就是我们理解中的水污染,这不仅是国内面临的环境问题,而且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除了和“水”直接相关的四大问题,政府出台的“河长制”新政,也给江河瑞通和IBM的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所谓“河长制”,指的是政府要求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由党政一把手担任“河长”,对各自辖区内的水域负总责,但凡出了问题,就会受到追责。在政策的强力之下,各级政府被推动着寻找更为有效、智慧的“水利管理工具”。
于是,江河瑞通在IBM的帮助之下,研发了三大平台,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江河瑞通物联网平台
江河瑞通的物联网平台,简单来说就是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水行业传感一张网”。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水利管理者在水文、气象、土壤、水质、大气、生态及城市管网等方面,对监测站点、泵站、闸站、水厂实现7*24小时的数据监视,以及设备性能、运行、故障监测,同时通过微信、短信、邮件进行预警。
以防洪这一问题为例,水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程,但各流域的水库不仅分散,而且基本都建设在荒郊野外,这对防洪统一调度来说,难度巨大。在这个方面,江河瑞通凭借自己的物联网平台,在今年一举拿下了全国503个地点,将其全部数据接入平台,从而实现统一管理和监测。
对于水利管理者而言,使用该物联网平台也并非难事。通过瑞通云平台,无论是设备接入、获取数据,还是监控分析、应急响应,都只需要简单配置,就能完成整个流程。
行业模型应用平台
田盛华表示,和IBM共同完成的第二件事,是行业模型应用平台。
所谓的模型应用云平台,就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水行业模型生态圈,能够提供行业计算模型、结果可视化和完整的 API,使得模型计算更为简单。
模型库引擎采用的是瑞通云芯,这使得原本1小时计算的水动力模型,在云平台只需要5分钟。模型库同时也提供一整套API接口以供调用,符合ISO90003要求的标准输入输出格式,能够为水利管理者提供结果可视化、API结果的深度集成,解决模型计算集成的问题。
在田盛华看来,做模型的专业人才,将模型看得无比重要。这导致了彼此过于封闭,无法得到大规模的测试,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不尽如人意。所以,江河瑞通将所有的模型都开放出来,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调优。
模型平台的建立,也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田盛华举例说,模型平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工作,就是实现城市的“畅游活水”。之所以提到“畅游活水”,是因为在城市建设中,每个城市都被人为划分为几个行政区域,这些区域间建设了诸多闸门、泵站,导致“水流速度”严重不足。而在“河长制”推出前,行政区域的管理者各自为政,只解决自己的“分内事”,无法做整体调度。而模型平台配合“河长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所说的还只是地面河网、管网的调度,如果地下的管网也同步打通,可以让供水、排水更为流畅,则可以一举解决城市供水和内涝的问题。
图像识别与语音交互
图像识别和语音交互,可以说是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较为成熟、应用较多的两个核心技术,但在水利行业却是空白。
此前安装在河流附近的摄像头,主要功能是记录,在偷盗、破坏等情况发生时,有据可查,完全没有发挥监测和判断的作用。在汛期内,用的还是非常传统低效的“人海战术”,通过人眼来监控巡防“高位运行”的河流,而在应用了图像识别的技术后,就可以实时上传数据,通过手机就能监控。
整体而言,目前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主要能够解决四个问题:河道水位的变化;河流形象直观的变化;水质突发性颜色变化;保证人员安全。
田盛华也表示,随着未来合作项目的推进,使用场景也会越来越多。
語音交互则主要用于投诉、举报、问答等“客服型”场景。田盛华介绍,政府治理河道,也向人们公开了投诉、问政渠道,通过将以往数据训练出模型,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