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本身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的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审美,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美 理念 心理影响 教学渗透
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总是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和传授,而忽视了数学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没有重视用数学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产生不了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教学也要讲求美。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数学语言的简洁,数、形、图的优美和直观,使学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增加他对数学的好感和兴趣。
二、数学美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审美感,能够将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及健康心理的发展。
1.数学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理解、思维能力的提高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和学好数学的保证,美的事物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学生怕学数学,甚至是讨厌数学,主要在于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对数学美的审美意识。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得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通过教师的教学,展示数学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审美意识,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惑”。在“有惑”的引导下对“解”的追求,对“解”的追求就是对数学美的审美过程。我认为利用数学中的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数学美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表现出各种数学美,用表现出来的数学美不断的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数学美的价值判断能力,获得审美感受,培养起对数学美的审美意识。在教学中将数学美与学生具有的某种美感进行类比,激发起学生的美感,利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数学技艺去展示数学美,才能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
3.数学美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数学教人诚实和正直,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的学习和训练中所形成的品质,会对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数学的精确、思维的严密,使他们在工作中养成精益求精,做人做事严谨的品德。数学的抽象分析,使他们善于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数学中精辟的论证、精练的表述,使他们的谈话和行文简明扼要。我们不应把数学教育单纯地理解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数学美培养人的素质。
三、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
数学美是人们对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所感受的美的对象。教材中的数学美是零散的,不明显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审美分析,探讨教材中的数学美,发现美点,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师生语言美,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公理,定理文字叙述之美。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垂线段最短”,……多么精练的语言,将数学的语言美用最精确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如:52=25、152=225、252=625、352=1225、……,12=1、112=121、1112=12321、11112=1234321、……这样有规律的数字排列,让人记忆起来感觉多么的美妙啊,这不正是数学的和谐美与统一美吗?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追求视觉效果的美感,建筑设计的精巧、人体科学的奥秘、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这不正是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即0.61803398…的具体运用吗?难怪达·芬奇称黄金分割比 为“神圣比例”。
对称美实在太多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空间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问题,从对称的角度去思考,可以使问题得到巧妙的解答。
新教材中的“读一读”、“做一做”,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双基”,还逐步学会了从生活和周围事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给予解决的方法。它可以成为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起点。在数学中,我们要敢于怀疑,敢于猜测,数学上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大胆猜测得来的,每一个理论都需要不断创新,每一个奇思妙想、每一个似乎不合理又不可思议的念头都可能开辟新的天地,这正是创新美的体现。
奇异美是数学逻辑美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具有严密的思维形式,同时以新颖奇特的方法和结论让学生感觉变化无穷产生奇异美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究。如将圆锥沿着不同的方向切开,会得到不同的图形;无论怎样的直角三角形都具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我们用尺规作1, , ,
……得到的是多么美妙的图案啊。
善于归纳、总结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这就是统一美,是我们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分数、负数、无理数,扩大到复数,也是一个逐步统一的过程,我们研究图形的性质,总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
类比可以比较相同,寻求不同,将方程与不等式类比,将全等与相似类比……归纳,提炼,升华,在代数中“N”可以表示一个自然数, 也可以表示一个代数式,还可以表示一个事件……“知道”中蕴含着“不知道”,“具体”中充满了“不具体”,它就是这样一个抽象的数!
教材中的封面和插图,这些图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是对称、和谐、统一、真实等的实例,这是智慧和和谐的统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我们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材料,把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引导到数学实践,数学能创造美的情感,以达到启迪学生智能,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点与坐标的对应,概率和统计所揭示出的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内在联系等,各种数学结构、数学运算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无处不蕴藏着数学中的辩证思想。许多计算方法之灵巧,证明方法之美妙,究其思路,往往就是综合利用了各种关系并对他们进行转化而成的。掌握了“两优择其重,两劣择其轻”这一辩证的比较思想,我们就掌握了解这类题目的钥匙。数学无处不体现着辩证法,数学家们无时不在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四、结论
数学总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对数学美的审美的追求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数学本身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的美,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李淑文《中学数学教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金宝初级中学)
[关键词]数学美 理念 心理影响 教学渗透
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总是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和传授,而忽视了数学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没有重视用数学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产生不了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教学也要讲求美。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数学语言的简洁,数、形、图的优美和直观,使学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增加他对数学的好感和兴趣。
二、数学美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审美感,能够将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及健康心理的发展。
1.数学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理解、思维能力的提高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和学好数学的保证,美的事物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学生怕学数学,甚至是讨厌数学,主要在于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对数学美的审美意识。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得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通过教师的教学,展示数学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审美意识,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惑”。在“有惑”的引导下对“解”的追求,对“解”的追求就是对数学美的审美过程。我认为利用数学中的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数学美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表现出各种数学美,用表现出来的数学美不断的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数学美的价值判断能力,获得审美感受,培养起对数学美的审美意识。在教学中将数学美与学生具有的某种美感进行类比,激发起学生的美感,利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数学技艺去展示数学美,才能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
3.数学美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数学教人诚实和正直,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的学习和训练中所形成的品质,会对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数学的精确、思维的严密,使他们在工作中养成精益求精,做人做事严谨的品德。数学的抽象分析,使他们善于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数学中精辟的论证、精练的表述,使他们的谈话和行文简明扼要。我们不应把数学教育单纯地理解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数学美培养人的素质。
三、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
数学美是人们对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所感受的美的对象。教材中的数学美是零散的,不明显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审美分析,探讨教材中的数学美,发现美点,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师生语言美,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公理,定理文字叙述之美。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垂线段最短”,……多么精练的语言,将数学的语言美用最精确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如:52=25、152=225、252=625、352=1225、……,12=1、112=121、1112=12321、11112=1234321、……这样有规律的数字排列,让人记忆起来感觉多么的美妙啊,这不正是数学的和谐美与统一美吗?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追求视觉效果的美感,建筑设计的精巧、人体科学的奥秘、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这不正是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即0.61803398…的具体运用吗?难怪达·芬奇称黄金分割比 为“神圣比例”。
对称美实在太多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空间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问题,从对称的角度去思考,可以使问题得到巧妙的解答。
新教材中的“读一读”、“做一做”,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双基”,还逐步学会了从生活和周围事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给予解决的方法。它可以成为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起点。在数学中,我们要敢于怀疑,敢于猜测,数学上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大胆猜测得来的,每一个理论都需要不断创新,每一个奇思妙想、每一个似乎不合理又不可思议的念头都可能开辟新的天地,这正是创新美的体现。
奇异美是数学逻辑美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具有严密的思维形式,同时以新颖奇特的方法和结论让学生感觉变化无穷产生奇异美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究。如将圆锥沿着不同的方向切开,会得到不同的图形;无论怎样的直角三角形都具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我们用尺规作1, , ,
……得到的是多么美妙的图案啊。
善于归纳、总结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这就是统一美,是我们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分数、负数、无理数,扩大到复数,也是一个逐步统一的过程,我们研究图形的性质,总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
类比可以比较相同,寻求不同,将方程与不等式类比,将全等与相似类比……归纳,提炼,升华,在代数中“N”可以表示一个自然数, 也可以表示一个代数式,还可以表示一个事件……“知道”中蕴含着“不知道”,“具体”中充满了“不具体”,它就是这样一个抽象的数!
教材中的封面和插图,这些图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是对称、和谐、统一、真实等的实例,这是智慧和和谐的统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我们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材料,把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引导到数学实践,数学能创造美的情感,以达到启迪学生智能,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点与坐标的对应,概率和统计所揭示出的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内在联系等,各种数学结构、数学运算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无处不蕴藏着数学中的辩证思想。许多计算方法之灵巧,证明方法之美妙,究其思路,往往就是综合利用了各种关系并对他们进行转化而成的。掌握了“两优择其重,两劣择其轻”这一辩证的比较思想,我们就掌握了解这类题目的钥匙。数学无处不体现着辩证法,数学家们无时不在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四、结论
数学总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对数学美的审美的追求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数学本身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的美,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李淑文《中学数学教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金宝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