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本文以教学过程为出发点,从教学过程思维改变、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结合、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等三个方面,探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课程教学,大学本科生,高等教育
一、引言
中国大学教育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大学生创业网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毕业生数量约631万,在校生数量约3000万。如果仅从大学生数量角度看,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如果从大学生质量角度看,结果却不容乐观。2010年,纽约时报对中国大学生水平和能力评价时表示:中国的教育体系不理想,它培养的人不擅长发现新的事物,只会在现有的解决方案中摸索,而不会提出新的方案;只会执行命令,而不习惯发明新的做事方式。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传统的延续:死记硬背,考试为主,读死书,死读书,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1]。如此的教育模式导致:尽管中国大学生数量如此之多,企业却仍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
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表征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3]。当前形势下,提高我国教育水平,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具备创造能力的大学生。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师资力量有限,教学仍是目前我国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4,5]。通过研究和实践,本文作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对教师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学过程思维改变;(2)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结合;(3)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思维改变,要求教师对自身作用有清晰的认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为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结合,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了解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教学过程思维改变
老师讲、学生听是传统教学思维的特色。传统教学思维展现的优势很明显,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尤其当知识量较少时,效率较高。传统教学思维培养了几代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精英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爆炸现象日益严重,对教师而言,有限时间内已经无法实现全部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而言,有限时间内也无法接受如此数量的知识。
“为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知识整体框架”也许是条出路。知识传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于传统的纯粹的知识传授,为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知识整体框架,对学生而言,可以使其对知识整体概貌有个清晰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其后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对教师而言,则意味着要求教师强化知识整体结构体系的传授,弱化单个知识点的传授,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将是极大的挑战。不论是传统教学思维,还是现代教学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是始终不变的。
三、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结合
教学与科研是当今高校的两大重要职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学过程主要是对已经成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科研活动主要是对未知领域或者未知知识的探索,科研活动可以看成教学过程的前沿阵地。通常地,教学过程比较乏味,科研活动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人类的特性,往往是有趣的、引人入胜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的特点,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结合,通过科研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感兴趣的对象或者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分析。传统教学思维中,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往往是彼此割裂的,创新思维和创造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求两者必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结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课程所属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对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四、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思维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俗称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需创新思维,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如何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教师来说,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工作:(1)精心设置好研究材料,诱发学生的提问兴趣;(2)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刺激学生的提问动机。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中国大学教育中普遍不被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a)由于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b)由于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要求。任何创新性思想和创造性发明,首先都来源于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原创!学生缺乏主见,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们在每堂课每个细节中努力。
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经历过很多挫折,也存在很多问题,但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总体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希望成为未来的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就必须建立一流的大学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具备创造能力的一流人才。当前的教育仍然是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延续,无法担当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从教学角度看,如果能够改变教学过程思维,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结构体系建立者;如果能够结合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能够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具备洞察现实的能力,那么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在中国大地将不再稀缺。
[参考文献]
[1]王本陆.优化教学:概念、标准、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本陆.现代教学理论:探索与争鸣[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李政涛.论教师的有效学习[M].教育发展研究,2007:5-6.
[5]彭茜. 优化教学实践何以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J].教育发展研究,2009:25-28.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2.苏州大学 机器人与微机电研究中心)
[关键词]创新思维,课程教学,大学本科生,高等教育
一、引言
中国大学教育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大学生创业网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毕业生数量约631万,在校生数量约3000万。如果仅从大学生数量角度看,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如果从大学生质量角度看,结果却不容乐观。2010年,纽约时报对中国大学生水平和能力评价时表示:中国的教育体系不理想,它培养的人不擅长发现新的事物,只会在现有的解决方案中摸索,而不会提出新的方案;只会执行命令,而不习惯发明新的做事方式。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传统的延续:死记硬背,考试为主,读死书,死读书,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1]。如此的教育模式导致:尽管中国大学生数量如此之多,企业却仍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
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表征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3]。当前形势下,提高我国教育水平,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具备创造能力的大学生。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师资力量有限,教学仍是目前我国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4,5]。通过研究和实践,本文作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对教师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学过程思维改变;(2)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结合;(3)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思维改变,要求教师对自身作用有清晰的认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为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结合,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了解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教学过程思维改变
老师讲、学生听是传统教学思维的特色。传统教学思维展现的优势很明显,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尤其当知识量较少时,效率较高。传统教学思维培养了几代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精英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爆炸现象日益严重,对教师而言,有限时间内已经无法实现全部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而言,有限时间内也无法接受如此数量的知识。
“为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知识整体框架”也许是条出路。知识传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于传统的纯粹的知识传授,为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知识整体框架,对学生而言,可以使其对知识整体概貌有个清晰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其后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对教师而言,则意味着要求教师强化知识整体结构体系的传授,弱化单个知识点的传授,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将是极大的挑战。不论是传统教学思维,还是现代教学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是始终不变的。
三、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结合
教学与科研是当今高校的两大重要职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学过程主要是对已经成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科研活动主要是对未知领域或者未知知识的探索,科研活动可以看成教学过程的前沿阵地。通常地,教学过程比较乏味,科研活动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人类的特性,往往是有趣的、引人入胜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的特点,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结合,通过科研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感兴趣的对象或者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分析。传统教学思维中,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往往是彼此割裂的,创新思维和创造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求两者必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结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课程所属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对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四、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思维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俗称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需创新思维,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如何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教师来说,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工作:(1)精心设置好研究材料,诱发学生的提问兴趣;(2)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刺激学生的提问动机。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中国大学教育中普遍不被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a)由于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b)由于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要求。任何创新性思想和创造性发明,首先都来源于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原创!学生缺乏主见,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们在每堂课每个细节中努力。
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经历过很多挫折,也存在很多问题,但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总体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希望成为未来的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就必须建立一流的大学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具备创造能力的一流人才。当前的教育仍然是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延续,无法担当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从教学角度看,如果能够改变教学过程思维,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结构体系建立者;如果能够结合教学过程与科研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能够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具备洞察现实的能力,那么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在中国大地将不再稀缺。
[参考文献]
[1]王本陆.优化教学:概念、标准、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本陆.现代教学理论:探索与争鸣[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李政涛.论教师的有效学习[M].教育发展研究,2007:5-6.
[5]彭茜. 优化教学实践何以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J].教育发展研究,2009:25-28.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2.苏州大学 机器人与微机电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