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发展呈多变多元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却越来越多。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理所应当要承担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渗透是必要的,而语文由于其学科特点承担起这一任务有其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的健康概念是:一个人除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整个社会呈多变多元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要达到这些目标,都与人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调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行为、情绪出现偏异,存在着一般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学校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压力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从目前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却并不乐观,就目前学校的师资、场地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况且,师生的教和学的任务已经很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而增加了师生的心理负担,这就与心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各学科教学都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而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据调查,青少年的一般心理障碍表现为逆反心理、离巢心理、孤僻等,而职业高中的学生是当前精英教育的淘汰者,又多了一重深深的自卑,其共同的后果就是社会适应不良。青少年其实是思维最活跃的,但由于其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时时会迷失自我,内心经常交织着各种矛盾,如努力与懒散、开朗与忧郁、大胆与怯懦、合群与孤僻等。他们需要把内心积郁的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受倾诉出去。但由于他们是失败者(在一次次的考试筛选下的落选者)所受的鄙视目光不可谓不多,所以自然倾诉对象不可能是父母或师长,而同龄人与自己水平相当,或许可以倾诉,但倾诉之后可能共同茫然。久之,种种情感易积于内心而得不到应有的渠道来疏导。
若说要用作文来表达中职生的心里话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确实中职学生的作文难得见到几篇观点新颖,立意深远,闪烁着思想火花的文章。虽然他们在课堂上不听课,但是给同学写的书信、情书却情真意切,文句通畅。有一次,我让我班同学参加省征文比赛,话题是《由中职生资助政策想到的》,同学们都能联系自身实际,写出了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文章。这就可以启示我们中职学生也不是完全写不出作文,是因为我们的作文题使他们无话可说。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又帮助了他们作文。所以,作文教学中,若注意以下几点,则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又向成功迈进了一小步。
(一)作文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
这里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以前我们总是我出什么题,你给我写什么。换个角度,学生想写什么,有什么话可就,我便出什么题,这样情况便好很多。抓住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问题,拟题《XX,我想对你说》,可以大量了解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看法以及抒发他们积郁心中已久的对某人想说的话。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只要他能写出他的看法,文字通顺,就不失为一次作文训练,又满足了他倾诉的需要。在学校抓校容校纪时,对于男生头发的问题,学生们颇有微词,我拟题《我看中职生留长发》,认为留长发有理的同学竟能列出十条好处:夏天挡太阳、冬天保暖、有型有款、很帅、能省钱……
(二)评改及讲评作文时应扣紧学生文中的情感脉络
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教师应真诚地理解,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成就感的需要,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对于中职学生,不仅是佳作,甚至是佳句,甚至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肆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一个人是否幸福,有时并不取决于他是否聪明,但可能取决于他是否快乐。制造快乐、享受快乐的能力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而语文学习就是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
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吃苦少,所以大多意志不够坚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心胸不够宽广,易为小事耿耿于怀。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一碗阳春面》所涵盖的就很多:母子三人为度过难关团结一致,互相鼓励,不屈服,乐观向上,面店的老板友善助人,善解人意……而古今大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宽阔胸怀。看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是不是会顿生一股豪情。而毛泽东的诗词则更加可以把人带到一种高远的境界,让人领略豪迈的激情。
三、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张扬个性,鼓励创新
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但中职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水平有限外,可能还是老师设计问题的水平了。若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还是会有话说的。语文课堂讨论最忌老师总结时给某个问题来个标准答案,一锤定音,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否则,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也会在长久的标准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
比如在《项链》一课,我设计了一问:“文中有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那么你觉得到底是败坏了玛蒂尔德,还是成全了玛蒂尔德”?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说成全的,因为那挂项链让她感受到了一夜风光,虽然项链丢了,但她所梦想的实现了;有说败坏的,因为为了一夜风光而赔上了十年青春不值;还有人更深刻地认为是成全了玛蒂尔德,因为她成为了一个懂得劳动艰辛的全新的人!……可见,问题设计得好,一样可以让中职的“差”学生的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教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点拨,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自己的思想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当然,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能有效去除心理健康课的“人为痕迹”,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难道这不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作者单位:河南罗山县城镇职业高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的健康概念是:一个人除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整个社会呈多变多元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要达到这些目标,都与人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调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行为、情绪出现偏异,存在着一般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学校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压力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从目前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却并不乐观,就目前学校的师资、场地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况且,师生的教和学的任务已经很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而增加了师生的心理负担,这就与心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各学科教学都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而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据调查,青少年的一般心理障碍表现为逆反心理、离巢心理、孤僻等,而职业高中的学生是当前精英教育的淘汰者,又多了一重深深的自卑,其共同的后果就是社会适应不良。青少年其实是思维最活跃的,但由于其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时时会迷失自我,内心经常交织着各种矛盾,如努力与懒散、开朗与忧郁、大胆与怯懦、合群与孤僻等。他们需要把内心积郁的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受倾诉出去。但由于他们是失败者(在一次次的考试筛选下的落选者)所受的鄙视目光不可谓不多,所以自然倾诉对象不可能是父母或师长,而同龄人与自己水平相当,或许可以倾诉,但倾诉之后可能共同茫然。久之,种种情感易积于内心而得不到应有的渠道来疏导。
若说要用作文来表达中职生的心里话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确实中职学生的作文难得见到几篇观点新颖,立意深远,闪烁着思想火花的文章。虽然他们在课堂上不听课,但是给同学写的书信、情书却情真意切,文句通畅。有一次,我让我班同学参加省征文比赛,话题是《由中职生资助政策想到的》,同学们都能联系自身实际,写出了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文章。这就可以启示我们中职学生也不是完全写不出作文,是因为我们的作文题使他们无话可说。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又帮助了他们作文。所以,作文教学中,若注意以下几点,则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又向成功迈进了一小步。
(一)作文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
这里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以前我们总是我出什么题,你给我写什么。换个角度,学生想写什么,有什么话可就,我便出什么题,这样情况便好很多。抓住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问题,拟题《XX,我想对你说》,可以大量了解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看法以及抒发他们积郁心中已久的对某人想说的话。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只要他能写出他的看法,文字通顺,就不失为一次作文训练,又满足了他倾诉的需要。在学校抓校容校纪时,对于男生头发的问题,学生们颇有微词,我拟题《我看中职生留长发》,认为留长发有理的同学竟能列出十条好处:夏天挡太阳、冬天保暖、有型有款、很帅、能省钱……
(二)评改及讲评作文时应扣紧学生文中的情感脉络
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教师应真诚地理解,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成就感的需要,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对于中职学生,不仅是佳作,甚至是佳句,甚至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肆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一个人是否幸福,有时并不取决于他是否聪明,但可能取决于他是否快乐。制造快乐、享受快乐的能力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而语文学习就是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
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吃苦少,所以大多意志不够坚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心胸不够宽广,易为小事耿耿于怀。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一碗阳春面》所涵盖的就很多:母子三人为度过难关团结一致,互相鼓励,不屈服,乐观向上,面店的老板友善助人,善解人意……而古今大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宽阔胸怀。看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是不是会顿生一股豪情。而毛泽东的诗词则更加可以把人带到一种高远的境界,让人领略豪迈的激情。
三、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张扬个性,鼓励创新
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但中职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水平有限外,可能还是老师设计问题的水平了。若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还是会有话说的。语文课堂讨论最忌老师总结时给某个问题来个标准答案,一锤定音,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否则,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也会在长久的标准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
比如在《项链》一课,我设计了一问:“文中有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那么你觉得到底是败坏了玛蒂尔德,还是成全了玛蒂尔德”?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说成全的,因为那挂项链让她感受到了一夜风光,虽然项链丢了,但她所梦想的实现了;有说败坏的,因为为了一夜风光而赔上了十年青春不值;还有人更深刻地认为是成全了玛蒂尔德,因为她成为了一个懂得劳动艰辛的全新的人!……可见,问题设计得好,一样可以让中职的“差”学生的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教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点拨,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自己的思想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当然,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能有效去除心理健康课的“人为痕迹”,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难道这不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作者单位:河南罗山县城镇职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