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滇川省界划分泸沽湖形成的“一湖两制、一族两分”所导致的泸沽湖景区双重二元结构发展的现实为切入点,分析二元结构发展对泸沽湖整体意义与系统联系的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而提出“纳文化”视野下的滇川泸沽湖协作发展路径选择的主张,为泸沽湖及其“纳文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相应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泸沽湖;摩梭人;“二元结构”;“纳文化”;协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泸沽湖摩梭民族“二元结构”发展的困境
建国初期在全国进行的民族划分工作中,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人为地把自称为“纳”的摩梭人划归为两个不同的民族,本是同族同源的摩梭人在四川省境内的被划为蒙古族,在云南境内的划归纳西族。加之自旅游开发以来,泸沽湖景区分割与地方本位主义的影响,泸沽湖长期以来处于“一湖两制,一族两分”的尴尬境地。这人为的“二元结构”使本来完整的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分为二失去了整体的意义和系统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不仅严重伤害了当地土著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与此同时也对泸沽湖区域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泸沽湖“二元结构”发展产生的影响
泸沽湖以省界为依据的划分方式,长期以来形成了滇、川“二元结构”发展框架,对泸沽湖的生态系统、人文风情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两省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方式不同,造成了外界对泸沽湖及其摩梭“纳文化”的曲解和误读,加上本民族的学者专家较少,目前还尚未形成相当意义上的学究权威,能代表本族群体的观点和声音十分狭小,泸沽湖及其摩梭“纳文化”基本被外界所“代言”。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种生活习惯、习俗的摩梭人在滇川两省分别划分为纳西族和蒙古族两个民族,“一湖两制、一族两化”的双重二元结构对泸沽湖对外宣传、旅游开发、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等问题上引起了一定的不协调、不和谐现象。近些年来两省分设的云南泸沽湖旅游管理委员会和四川省泸沽湖旅游管理局两大机构在日常管理业务上虽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践行,但始终由于行政跨区的影响下,没有能够形成统一的规划,在政策制定、实施、开发和管理方面的不同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和管理冲突。由于行政分属和缺乏必要的相互沟通机制,利益不同、规划不一、管理有别,导致景区内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甚至出现监管缺位、“断头路”无人管等一系列问题。
三、“纳文化”视野下的滇川泸沽湖协作发展路径选择
滇川摩梭人虽然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分别划入纳西族和蒙古族,但是笔者经过长期多次到泸沽湖地区的调研访谈,发现两省摩梭人依然坚持自称为“纳”或“纳人”,对“纳”和“纳文化”的提法更加认同。显而易见,自称“纳”的滇川泸沽湖两部群体,有着共同的族源及诸多文化上的共同因素,因而其文化可概称为“纳文化”。于2013年3月23日在成都组织召开的“泸沽湖区域摩梭文化论坛”中滇川摩梭社会各界精英提出并推动泸沽湖“纳及纳文化”的主张。这对长期以来有关泸沽湖及摩梭人、摩梭文化的争议、分歧得到一个基本完善的解决,并能够囊括、总结完整的摩梭文化。這不仅为往后有关摩梭人及摩梭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泸沽湖地区将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解决泸沽湖长期以来“一湖两制、一族两化”所致的双重二元结构发展所衍生的无序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文化失传等问题,滇川泸沽湖当局应该从本土民族的基本立场、切身权益出发,立志高远,站在“纳及纳文化”的共同呼声和理论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泸沽湖及摩梭人的发展方向,力促形成切实有效的协作机制,实现“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前景。
1.积极推进滇川泸沽湖协作机制
从地理区位讲泸沽湖为滇川两省共有,其资源的同质性、文化的同一性、市场的共同性,客观上势必要求两省在“纳文化”的视野、思维下建立双方协作机制,进而避免政府和企业在旅游发展进程中的无序开发、重复建设。在新的合作框架下力促实现景区功能分区分工,旅游产品升级更新,旅游服务多层次全方位,旅游线路网络化,旅游市场共同开拓与互换,力争做到环境保护方面协调统一,旅游开发建设方面各具特色、各放异彩。同时,双方需要在不同层级的磋商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沟通,畅通交流,创造出一个相互支持、友好合作、双方共赢的良好区域关系,以此来消除滇川泸沽湖地区壁垒,打造无障碍旅游区,进一步提升合作层面,建立省际之间的旅游合作机制,促进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合作与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泸沽湖景区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保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统一定位泸沽湖旅游品牌
历来四川方面把泸沽湖旅游的品牌宣传为“女儿国”,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猎奇”型旅游产品体系;而云南泸沽湖则突出摩梭人的母性文化、母性大家庭的旅游品牌宣传,并形成了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体系。由于泸沽湖旅游目的地即可从四川进入亦可从云南进入,所了解到的关于泸沽湖的旅游信息不对称,出现了“猎奇”型旅游者误入文化体验区,文化体验型旅游者进入“猎奇”区,部分游客觉得事与愿违,误认为宣传与所游览大相径庭,甚至觉得被欺骗情感上很失落,广告的本质在于传播,传播的灵魂在于创意,品牌的创意与传播依赖于品牌的主体定位和统一,如果各有其说,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意识,不仅不能形成品牌生产力的积极效应,还会适得其反,误导旅游者的消费,降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满意度和认可度,进而影响泸沽湖景区整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滇川泸沽湖需要以双方联合申报泸沽湖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为共同目标,在“纳文化”的共同理念下,形成统一的多元协作机制,对内统一规划,对外统一形成,统一组织路线,统一设计产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品牌形象,以到达“共有、共建、共管、共享”的协调目标,彻底解决“一湖两制、一族两分”带来的双重二元结构发展困境。 3.共建景区旅游行业协会和环境保护组织
泸沽湖景区旅游行业协会,是一个民间自行组织的行业自律团体,旨在以行业自律和市场力量来确保调节滇川泸沽湖景区旅游服务企业的良性竞争。从组织和功能上都从“纳”自身发展和“纳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的核心利益出发,积极建构旅游各个行业的战略联盟,进而推动滇川泸沽湖的有效协作机制。泸沽湖环境保护协会应站在“纳和纳文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高度来协调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积极整合四川泸沽湖景区环保公司和云南泸沽湖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等环保力量,就滇川泸沽湖污水达标排放、废弃物安全处理、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生态多样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和工作经验进行经常性的通报和交流,共同协调相关立法、政策、规划及检查监督措施,共同协商、争取国家对泸沽湖申报自然、文化双遗产的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结语
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与实践,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反过来再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规律的客观要求。实现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和旅游生产要素,实现区域旅游的规模效益;实现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有利于建立“共赢”的旅游市场,实现旅游需求和供给的有限均衡;实现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是适合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进一步加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途径。诚然,同族同源的“纳”及“纳文化”区域滇川泸沽湖景区发展的主体摈弃行政跨区偏见引起的地方保护主义阴影,以“共有、共建、共管、共享”为目标,统一在同一个“纳文化”的意识认同中来,在协作发展的大环境下共同努力联合申报泸沽湖自然、文化世界双遗产,实现滇川泸沽湖“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美好前景,彻底解决“一湖两制,一族两化”的二元发展困境,不仅符合旅游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而且确保“纳文化”区域的摩梭人文化自信,母性文化的魅力得到充分绽放,为泸沽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平衡奠定基础,使区域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联动发展,早日将泸沽湖旅游品牌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地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吕军,刘承良.近域旅游区空间整合——竞合模式发展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2]施清.区域旅游空间竞合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7).
[3]葛立成,鄒益民,聂献忠.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作者简介:和 鑫(1987-),云南丽江摩梭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方向:民族金融发展。
关键词:泸沽湖;摩梭人;“二元结构”;“纳文化”;协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泸沽湖摩梭民族“二元结构”发展的困境
建国初期在全国进行的民族划分工作中,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人为地把自称为“纳”的摩梭人划归为两个不同的民族,本是同族同源的摩梭人在四川省境内的被划为蒙古族,在云南境内的划归纳西族。加之自旅游开发以来,泸沽湖景区分割与地方本位主义的影响,泸沽湖长期以来处于“一湖两制,一族两分”的尴尬境地。这人为的“二元结构”使本来完整的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分为二失去了整体的意义和系统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不仅严重伤害了当地土著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与此同时也对泸沽湖区域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泸沽湖“二元结构”发展产生的影响
泸沽湖以省界为依据的划分方式,长期以来形成了滇、川“二元结构”发展框架,对泸沽湖的生态系统、人文风情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两省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方式不同,造成了外界对泸沽湖及其摩梭“纳文化”的曲解和误读,加上本民族的学者专家较少,目前还尚未形成相当意义上的学究权威,能代表本族群体的观点和声音十分狭小,泸沽湖及其摩梭“纳文化”基本被外界所“代言”。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种生活习惯、习俗的摩梭人在滇川两省分别划分为纳西族和蒙古族两个民族,“一湖两制、一族两化”的双重二元结构对泸沽湖对外宣传、旅游开发、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等问题上引起了一定的不协调、不和谐现象。近些年来两省分设的云南泸沽湖旅游管理委员会和四川省泸沽湖旅游管理局两大机构在日常管理业务上虽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践行,但始终由于行政跨区的影响下,没有能够形成统一的规划,在政策制定、实施、开发和管理方面的不同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和管理冲突。由于行政分属和缺乏必要的相互沟通机制,利益不同、规划不一、管理有别,导致景区内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甚至出现监管缺位、“断头路”无人管等一系列问题。
三、“纳文化”视野下的滇川泸沽湖协作发展路径选择
滇川摩梭人虽然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分别划入纳西族和蒙古族,但是笔者经过长期多次到泸沽湖地区的调研访谈,发现两省摩梭人依然坚持自称为“纳”或“纳人”,对“纳”和“纳文化”的提法更加认同。显而易见,自称“纳”的滇川泸沽湖两部群体,有着共同的族源及诸多文化上的共同因素,因而其文化可概称为“纳文化”。于2013年3月23日在成都组织召开的“泸沽湖区域摩梭文化论坛”中滇川摩梭社会各界精英提出并推动泸沽湖“纳及纳文化”的主张。这对长期以来有关泸沽湖及摩梭人、摩梭文化的争议、分歧得到一个基本完善的解决,并能够囊括、总结完整的摩梭文化。這不仅为往后有关摩梭人及摩梭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泸沽湖地区将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解决泸沽湖长期以来“一湖两制、一族两化”所致的双重二元结构发展所衍生的无序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文化失传等问题,滇川泸沽湖当局应该从本土民族的基本立场、切身权益出发,立志高远,站在“纳及纳文化”的共同呼声和理论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泸沽湖及摩梭人的发展方向,力促形成切实有效的协作机制,实现“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前景。
1.积极推进滇川泸沽湖协作机制
从地理区位讲泸沽湖为滇川两省共有,其资源的同质性、文化的同一性、市场的共同性,客观上势必要求两省在“纳文化”的视野、思维下建立双方协作机制,进而避免政府和企业在旅游发展进程中的无序开发、重复建设。在新的合作框架下力促实现景区功能分区分工,旅游产品升级更新,旅游服务多层次全方位,旅游线路网络化,旅游市场共同开拓与互换,力争做到环境保护方面协调统一,旅游开发建设方面各具特色、各放异彩。同时,双方需要在不同层级的磋商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沟通,畅通交流,创造出一个相互支持、友好合作、双方共赢的良好区域关系,以此来消除滇川泸沽湖地区壁垒,打造无障碍旅游区,进一步提升合作层面,建立省际之间的旅游合作机制,促进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合作与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泸沽湖景区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保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统一定位泸沽湖旅游品牌
历来四川方面把泸沽湖旅游的品牌宣传为“女儿国”,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猎奇”型旅游产品体系;而云南泸沽湖则突出摩梭人的母性文化、母性大家庭的旅游品牌宣传,并形成了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体系。由于泸沽湖旅游目的地即可从四川进入亦可从云南进入,所了解到的关于泸沽湖的旅游信息不对称,出现了“猎奇”型旅游者误入文化体验区,文化体验型旅游者进入“猎奇”区,部分游客觉得事与愿违,误认为宣传与所游览大相径庭,甚至觉得被欺骗情感上很失落,广告的本质在于传播,传播的灵魂在于创意,品牌的创意与传播依赖于品牌的主体定位和统一,如果各有其说,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意识,不仅不能形成品牌生产力的积极效应,还会适得其反,误导旅游者的消费,降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满意度和认可度,进而影响泸沽湖景区整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滇川泸沽湖需要以双方联合申报泸沽湖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为共同目标,在“纳文化”的共同理念下,形成统一的多元协作机制,对内统一规划,对外统一形成,统一组织路线,统一设计产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品牌形象,以到达“共有、共建、共管、共享”的协调目标,彻底解决“一湖两制、一族两分”带来的双重二元结构发展困境。 3.共建景区旅游行业协会和环境保护组织
泸沽湖景区旅游行业协会,是一个民间自行组织的行业自律团体,旨在以行业自律和市场力量来确保调节滇川泸沽湖景区旅游服务企业的良性竞争。从组织和功能上都从“纳”自身发展和“纳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的核心利益出发,积极建构旅游各个行业的战略联盟,进而推动滇川泸沽湖的有效协作机制。泸沽湖环境保护协会应站在“纳和纳文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高度来协调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积极整合四川泸沽湖景区环保公司和云南泸沽湖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等环保力量,就滇川泸沽湖污水达标排放、废弃物安全处理、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生态多样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和工作经验进行经常性的通报和交流,共同协调相关立法、政策、规划及检查监督措施,共同协商、争取国家对泸沽湖申报自然、文化双遗产的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结语
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与实践,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反过来再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规律的客观要求。实现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和旅游生产要素,实现区域旅游的规模效益;实现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有利于建立“共赢”的旅游市场,实现旅游需求和供给的有限均衡;实现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是适合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进一步加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途径。诚然,同族同源的“纳”及“纳文化”区域滇川泸沽湖景区发展的主体摈弃行政跨区偏见引起的地方保护主义阴影,以“共有、共建、共管、共享”为目标,统一在同一个“纳文化”的意识认同中来,在协作发展的大环境下共同努力联合申报泸沽湖自然、文化世界双遗产,实现滇川泸沽湖“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美好前景,彻底解决“一湖两制,一族两化”的二元发展困境,不仅符合旅游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而且确保“纳文化”区域的摩梭人文化自信,母性文化的魅力得到充分绽放,为泸沽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平衡奠定基础,使区域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联动发展,早日将泸沽湖旅游品牌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地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吕军,刘承良.近域旅游区空间整合——竞合模式发展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2]施清.区域旅游空间竞合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7).
[3]葛立成,鄒益民,聂献忠.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作者简介:和 鑫(1987-),云南丽江摩梭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方向:民族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