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喝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茶树发源于云南、四川,之后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我们的祖先通过思考,或是机缘巧合,在各地发明出各种茶类的制作工艺,沿袭至今。中国有很多美丽的茶园,因为地域产生的距离,我们很少能够接触到。因为都爱茶、都爱行走、发现、分享的生活方式,2015年开始,我与寻找有机生态茶的民间机构“一或”一起,开始全国找茶,发现好茶、美物和手艺,平均每个月会去到一个茶区。
每一次寻茶,朋友圈里都是万般羡慕,因为看到的都是美丽的茶园、文艺的瞬间、旅途的美好。实际上,制茶人的生活并非浪漫而诗意,也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而作为民间找茶人,要寻得好茶,也需要很多的功课积累、知识补充,还有实际过程之中的判断。
每次决定去一个地方寻茶,都会有一个出发点。比如最近的“川贵寻茶”,就是为了“溯源”。
4月底我们曾去到福建武夷山寻找正山小种、岩茶,回来整理资料时发现,宋朝时,因为都城的迁移,原本朝贡皇上的四川茶逐渐没落,武夷山茶作为新的贡茶逐渐兴起。四川是茶树品种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保留了许多千年古茶树,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栽种茶树,将其从野生植物变成人工栽培农作物的人吴理真,就出自四川蒙顶山。这些都吸引我们想要实地去看一看。
此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手艺也很丰富,于是连带相邻的贵州一起值得寻访。
在四川,我们首先锁定了雅安、峨眉山两个大产区,它们都出产品质上乘、名扬天下的好茶,雅安茶园面积广袤,仅次于福建安溪。接下来再细分到一些产茶的乡镇和村,虽然也联系了几个对当地比较熟悉的朋友,但更多时候需要我们一家一家做陌生拜访,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这种过程,既紧张,又兴奋。
走进茶区,茶园就像空气一样普遍,路边,小溪边,山岗上,遍布茶树。对普通游客来说,一片绿油油的茶园,是美景的所在、摄影的选择,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专业信息。
例如,茶园所在的大环境,是否保持相对完整的生态?生物学中说,单一物种大量存在,很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例如,大面积的农田总是免不了昆虫的侵害,因为食物太丰富了,来得太容易了。如果一片广阔的山地只有茶树,结果就是害虫源源不断地来啃食茶叶,人们只好喷药、杀虫,最终使得茶叶的安全堪忧,附带的,可能还有土壤的退化和水土流失。如果,害虫有更多食物选择,只是适当啃食茶叶,同时有天敌存在,制约害虫数量;茶行之间允许草类生长,茶园周边也存在其他植物,食物链完整,落叶、腐烂的草类、动物的排泄物成为天然肥料,这样的生态茶园具有自我循环的能力,安全性可以得到基本保障,茶农需要做的,只是应季的茶叶采摘、修剪、除草。
我们通常会掀开茶树的枝条,看看它的根基部,生态茶园的土壤是深色的、多腐殖质的,相反,则是光秃秃的,土壤偏浅色。另外,可以留意茶树周边的杂草,如果大面积变黄枯萎,有可能是喷洒了除草剂。除草剂不仅污染茶叶,同时很难降解,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深远。
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茶树的生长特性,也非常重要。比如大家都说“明前茶”好,卖得很贵,但世界红茶的发源——武夷山桐木的正山小种,产区位于深远的山谷,海拔千米以上,常年寒凉,当地茶叶通常要到4月底才正式开采,早就过了清明,如果有明前的金骏眉,一定不是真的。四川很多地方没有明显的节气区分,很多茶区种有早芽品种,2月就开始萌发,并且达到可以采摘的程度。
一道好菜,除了需要上好的原材料,还需要厨师对烹饪过程的精准把控,制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今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流程基本固定,我们关注的,一个是加工环境、用具是否干净卫生,其次是制茶人的理念、经验和技术。
通常认为,手工的、传统的、小农家的茶,往往是稀缺、精细、正宗的,其实不然。大工厂往往流程更加正规,卫生条件有保障,只要原料好、技术环节到位,出品就会非常优秀。我们走访过的农家中,有一些反而会忽视卫生和安全,叶子撒得满地都是,接触茶叶的用具随意摆放。
机械化是一个必然趋势,现代技术可以让茶叶生产更安全、规范、有效率、好喝。而传统的农家手作也需要传承,它将更多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流传。
寻茶就是寻人
既然是陌生拜访,就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大部分茶农简单而纯朴,也有少数变得过度商业化。我们希望遇见的,是真诚地与土地打交道,靠祖传下来的心法、技艺认真生存与生活的人。他们往往最在意的,是自己作品(茶叶)的品质,高品质的作品,一方面能为家庭带来更好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对得起内心,是心里美好想法的一种表达。
贵州都匀,茶农村的方师傅:“茶叶下锅杀青,每一锅都是严格的6两,炒完一锅再接下一锅,锅温要够高,这样做出来的都匀毛尖就会有一股板栗香,品质好。”
武夷山桐木村庙湾组,彭师傅:“话我不太会说,你喝我的茶就知道了,品质自己会说话的。”说完泡上自己刚做的正山小种,清甜,带桐木山场的天然木质香气。
黄山汤口镇,张叔:“我是当地人,种的是黄山本地品种,做的是黄山毛峰,不需要蒙人,做茶最重要的是诚实。茶叶本来就是天然的东西,不需要人怎么干预它,所以我的茶不打任何农药和化肥,安全健康。”
潮州凤凰山,韦师傅:“真正到做茶的季节,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累到不想说话。但是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茶品质真的好的时候,还是非常开心的。”
……
寻茶就是寻人,人对了,茶也就差不多了。
寻茶的过程是辛苦的,在路上的时间很长,白天行走茶山,与各种人相遇、聊天。我们对住宿和三餐要求很简单,能吃饱、有地方睡就行。晚上小伙伴们要分头整理白天所得的资料,否则当天的感受很容易忘记。常常一天只睡5个小时,第二天又要早起继续行走。
寻茶的过程也是快乐的,茶园都在风景非常美的地方,空气清新,安静自然。在与茶农聊天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生活状态,融入其中,发现故事,也发现人情冷暖、惊喜与感动。
寻找下一站……
每一次寻茶,朋友圈里都是万般羡慕,因为看到的都是美丽的茶园、文艺的瞬间、旅途的美好。实际上,制茶人的生活并非浪漫而诗意,也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而作为民间找茶人,要寻得好茶,也需要很多的功课积累、知识补充,还有实际过程之中的判断。
出发
每次决定去一个地方寻茶,都会有一个出发点。比如最近的“川贵寻茶”,就是为了“溯源”。
4月底我们曾去到福建武夷山寻找正山小种、岩茶,回来整理资料时发现,宋朝时,因为都城的迁移,原本朝贡皇上的四川茶逐渐没落,武夷山茶作为新的贡茶逐渐兴起。四川是茶树品种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保留了许多千年古茶树,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栽种茶树,将其从野生植物变成人工栽培农作物的人吴理真,就出自四川蒙顶山。这些都吸引我们想要实地去看一看。
此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手艺也很丰富,于是连带相邻的贵州一起值得寻访。
在四川,我们首先锁定了雅安、峨眉山两个大产区,它们都出产品质上乘、名扬天下的好茶,雅安茶园面积广袤,仅次于福建安溪。接下来再细分到一些产茶的乡镇和村,虽然也联系了几个对当地比较熟悉的朋友,但更多时候需要我们一家一家做陌生拜访,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这种过程,既紧张,又兴奋。
仅看到“美”是不够的
走进茶区,茶园就像空气一样普遍,路边,小溪边,山岗上,遍布茶树。对普通游客来说,一片绿油油的茶园,是美景的所在、摄影的选择,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专业信息。
例如,茶园所在的大环境,是否保持相对完整的生态?生物学中说,单一物种大量存在,很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例如,大面积的农田总是免不了昆虫的侵害,因为食物太丰富了,来得太容易了。如果一片广阔的山地只有茶树,结果就是害虫源源不断地来啃食茶叶,人们只好喷药、杀虫,最终使得茶叶的安全堪忧,附带的,可能还有土壤的退化和水土流失。如果,害虫有更多食物选择,只是适当啃食茶叶,同时有天敌存在,制约害虫数量;茶行之间允许草类生长,茶园周边也存在其他植物,食物链完整,落叶、腐烂的草类、动物的排泄物成为天然肥料,这样的生态茶园具有自我循环的能力,安全性可以得到基本保障,茶农需要做的,只是应季的茶叶采摘、修剪、除草。
我们通常会掀开茶树的枝条,看看它的根基部,生态茶园的土壤是深色的、多腐殖质的,相反,则是光秃秃的,土壤偏浅色。另外,可以留意茶树周边的杂草,如果大面积变黄枯萎,有可能是喷洒了除草剂。除草剂不仅污染茶叶,同时很难降解,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深远。
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茶树的生长特性,也非常重要。比如大家都说“明前茶”好,卖得很贵,但世界红茶的发源——武夷山桐木的正山小种,产区位于深远的山谷,海拔千米以上,常年寒凉,当地茶叶通常要到4月底才正式开采,早就过了清明,如果有明前的金骏眉,一定不是真的。四川很多地方没有明显的节气区分,很多茶区种有早芽品种,2月就开始萌发,并且达到可以采摘的程度。
不迷信“手工”
一道好菜,除了需要上好的原材料,还需要厨师对烹饪过程的精准把控,制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今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流程基本固定,我们关注的,一个是加工环境、用具是否干净卫生,其次是制茶人的理念、经验和技术。
通常认为,手工的、传统的、小农家的茶,往往是稀缺、精细、正宗的,其实不然。大工厂往往流程更加正规,卫生条件有保障,只要原料好、技术环节到位,出品就会非常优秀。我们走访过的农家中,有一些反而会忽视卫生和安全,叶子撒得满地都是,接触茶叶的用具随意摆放。
机械化是一个必然趋势,现代技术可以让茶叶生产更安全、规范、有效率、好喝。而传统的农家手作也需要传承,它将更多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流传。
寻茶就是寻人
既然是陌生拜访,就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大部分茶农简单而纯朴,也有少数变得过度商业化。我们希望遇见的,是真诚地与土地打交道,靠祖传下来的心法、技艺认真生存与生活的人。他们往往最在意的,是自己作品(茶叶)的品质,高品质的作品,一方面能为家庭带来更好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对得起内心,是心里美好想法的一种表达。
贵州都匀,茶农村的方师傅:“茶叶下锅杀青,每一锅都是严格的6两,炒完一锅再接下一锅,锅温要够高,这样做出来的都匀毛尖就会有一股板栗香,品质好。”
武夷山桐木村庙湾组,彭师傅:“话我不太会说,你喝我的茶就知道了,品质自己会说话的。”说完泡上自己刚做的正山小种,清甜,带桐木山场的天然木质香气。
黄山汤口镇,张叔:“我是当地人,种的是黄山本地品种,做的是黄山毛峰,不需要蒙人,做茶最重要的是诚实。茶叶本来就是天然的东西,不需要人怎么干预它,所以我的茶不打任何农药和化肥,安全健康。”
潮州凤凰山,韦师傅:“真正到做茶的季节,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累到不想说话。但是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茶品质真的好的时候,还是非常开心的。”
……
寻茶就是寻人,人对了,茶也就差不多了。
寻茶的过程是辛苦的,在路上的时间很长,白天行走茶山,与各种人相遇、聊天。我们对住宿和三餐要求很简单,能吃饱、有地方睡就行。晚上小伙伴们要分头整理白天所得的资料,否则当天的感受很容易忘记。常常一天只睡5个小时,第二天又要早起继续行走。
寻茶的过程也是快乐的,茶园都在风景非常美的地方,空气清新,安静自然。在与茶农聊天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生活状态,融入其中,发现故事,也发现人情冷暖、惊喜与感动。
寻找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