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内涵建设,尽快提高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水平,是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已形成了一些工学结合的模式,但由于财经类专业的特殊性现有的大多数模式都不能很好的满足该类专业工学结合的需求。本文在阐述工学结合人模式发展历程及做法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进行工学结合的特殊性,进而提出专业经营化的设想。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何谓“三明治”教育模式,是指高等教育分为实践——理论——实践三个阶段,学生一入学,先到工厂、企业进行一年的工业训练,然后回校学习二至三年的书本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去工厂、企业实习。具体体现有1+2+1或1+3+1两种循环教育方式,是最早实施“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发展阶段。在“三明治”教育模式之后,工学结合模式得到广泛的发展,经过一百多年,已形成德国“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多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这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理论上已经比较成熟,在实践中也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唯独不足的是,这些模式大多是局限于工科专业。(3)成熟阶段。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经过近30年的发展,规模上已占据半壁江山,行为上更充满生机活力,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各高职院校为了办好教育,在国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出了很多新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取得了广泛成效,并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二、当前我国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教育的现状。在工学结合教育的浪潮中,财经类专业也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了众多的工学结合模式。多数高职院校也因此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相对起步较晚,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矛盾也暴露出来,如何构建更稳固的合作共同体,实现更深层次更长效的合作,已成为当前校企双方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目前的工学结合模式基本是以理工科类专业为背景设计的,相对于工科类专业,财经类等文科类专业在人才培养、实训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取得的效果远没有工科类专业明显。
2.制约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因素分析。(1)专业本身及涉及岗位的特殊性,财经类专业学生涉及的工作,虽然社会整体需求量较大,但一个企业需要的财经人员(会计、出纳、财务管理等)不多,所以不同于生产、建筑、服务领域专业的学生可以成批量地安置到某几个企业中进行工学结合。(2)财经类行业用人呈现精英化趋势,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大专院校越来越多,毕业生人数不断剧增,给用人单位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用人单位普遍青睐工作经验丰富、“双师型”的专业人士,人才需求向“高、精、尖”倾斜,岗位门槛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院能克服困难企业也愿意接纳学生,那么按照已有的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未必能很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原因在于,按照已有的工学结合模式——校企合作,学生被派到某一企业去实践,那么他积累的只是这一类企业某一部分业务财务处理方面的经验,但实际中企业的类型和业务种类非常多,而不同的企业在财务处理上是不大相同的甚至有些有很大区别。(3)快速多变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创新和继续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当前,经济社会活动内容日趋多样和复杂,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各种新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不断更新的工作内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若不能快速适应就会被迅速淘汰。因此,需要有更加适合财经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
三、专业经营化——财经类专业新工学结合模式探讨
1.专业经营化的内涵。专业经营化是指根据专业特点,依托学校资源,组建开展专业业务的公司(比如财务代理记账公司、税务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吸收在校学生参与工作,通过工作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专业经营化是以公司形式来开展,学生在里面的身份是员工,学生既能培养硬技能,又能培养软技能。
2.专业经营化的运行方式。专业经营化是以公司形式来开展,注册该类公司时该公司的性质应定义为校办企业,资金可以从相关系部的实习实训经费中列支,这样有利于企业产权的界定和管理。公司的核心部门包括:业务拓展部、代理记账部、税务咨询部、企业管理咨询部、审计部等。公司成立时同时成立公司的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该公司的章程及各部门的业务范围和职责。各部门第一负责人由相关专业老师担任,另配1~2名的第二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则由相关专业学生组成,每个部门的学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安排一批,每个部门之间的学生也可以定期轮换。时间安排与承接的业务量挂钩,可以灵活安排。起步时的业务拓展可以利用学校的招牌和教师的社会关系进行,之后在保留已有业务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业务拓展。各个部门的业务在初始开始时应由专业老师操作,在操作的同时进行教学,之后的业务处理则以学生操作为主专业老师指导为辅,每轮学生之间做好“传帮带”。最后在向客户交接时都应由相关专业指导老师签字承担最终责任。
3.专业经营化的作用。(1)可以解决大批量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需求,专业经营化成立的公司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中介公司,服务面十分广,当公司的业务量達到一定量时可以接纳很大一批学生进行参与其中进行工学结合,学生受众面较广,而且由于这类工作大多数是在学校内部的办公场所进行的,使学校在安排学生工学结合和管理工学结合的学生都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和便利。(2)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经验,在这类公司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性质、各种规模的企业以及各种不同的业务类型。学生在不同部门和岗位上的轮换也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锻炼,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同时这种工学结合由于时间安排上非常灵活可以与理论学习交叉同步进行,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重视。(3)促进专业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相关系部和专业老师参与其中,起一个引导、规范作用。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老师与现行的专业市场需求直接接触,对于改进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有很大帮助,此外在参与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的执业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将赋予“双师型”教师实质内容。
4.仍待探索的内容。专业经营化与教学矛盾如何化解的研究、专业经营化过程中风险防控的研究等。与一些有实践操作性较强的理工科类专业相比,高职财经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有自己的特点,在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上有自己的难点。抓住特点与难点,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是财经类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专业经营化模式对于财经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是一项有益的创新尝试。
参 考 文 献
[1]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4
[2]汪卫芳.财经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4~5
[3]梁红波.建立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双赢”格局[J].企业导报.2009(8)
[4]周百灵.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实习就业现状与对策.广西教育.201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业经营化——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成果。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何谓“三明治”教育模式,是指高等教育分为实践——理论——实践三个阶段,学生一入学,先到工厂、企业进行一年的工业训练,然后回校学习二至三年的书本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去工厂、企业实习。具体体现有1+2+1或1+3+1两种循环教育方式,是最早实施“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发展阶段。在“三明治”教育模式之后,工学结合模式得到广泛的发展,经过一百多年,已形成德国“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多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这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理论上已经比较成熟,在实践中也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唯独不足的是,这些模式大多是局限于工科专业。(3)成熟阶段。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经过近30年的发展,规模上已占据半壁江山,行为上更充满生机活力,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各高职院校为了办好教育,在国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出了很多新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取得了广泛成效,并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二、当前我国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教育的现状。在工学结合教育的浪潮中,财经类专业也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了众多的工学结合模式。多数高职院校也因此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相对起步较晚,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矛盾也暴露出来,如何构建更稳固的合作共同体,实现更深层次更长效的合作,已成为当前校企双方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目前的工学结合模式基本是以理工科类专业为背景设计的,相对于工科类专业,财经类等文科类专业在人才培养、实训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取得的效果远没有工科类专业明显。
2.制约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因素分析。(1)专业本身及涉及岗位的特殊性,财经类专业学生涉及的工作,虽然社会整体需求量较大,但一个企业需要的财经人员(会计、出纳、财务管理等)不多,所以不同于生产、建筑、服务领域专业的学生可以成批量地安置到某几个企业中进行工学结合。(2)财经类行业用人呈现精英化趋势,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大专院校越来越多,毕业生人数不断剧增,给用人单位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用人单位普遍青睐工作经验丰富、“双师型”的专业人士,人才需求向“高、精、尖”倾斜,岗位门槛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院能克服困难企业也愿意接纳学生,那么按照已有的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未必能很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原因在于,按照已有的工学结合模式——校企合作,学生被派到某一企业去实践,那么他积累的只是这一类企业某一部分业务财务处理方面的经验,但实际中企业的类型和业务种类非常多,而不同的企业在财务处理上是不大相同的甚至有些有很大区别。(3)快速多变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创新和继续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当前,经济社会活动内容日趋多样和复杂,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各种新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不断更新的工作内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若不能快速适应就会被迅速淘汰。因此,需要有更加适合财经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
三、专业经营化——财经类专业新工学结合模式探讨
1.专业经营化的内涵。专业经营化是指根据专业特点,依托学校资源,组建开展专业业务的公司(比如财务代理记账公司、税务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吸收在校学生参与工作,通过工作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专业经营化是以公司形式来开展,学生在里面的身份是员工,学生既能培养硬技能,又能培养软技能。
2.专业经营化的运行方式。专业经营化是以公司形式来开展,注册该类公司时该公司的性质应定义为校办企业,资金可以从相关系部的实习实训经费中列支,这样有利于企业产权的界定和管理。公司的核心部门包括:业务拓展部、代理记账部、税务咨询部、企业管理咨询部、审计部等。公司成立时同时成立公司的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该公司的章程及各部门的业务范围和职责。各部门第一负责人由相关专业老师担任,另配1~2名的第二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则由相关专业学生组成,每个部门的学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安排一批,每个部门之间的学生也可以定期轮换。时间安排与承接的业务量挂钩,可以灵活安排。起步时的业务拓展可以利用学校的招牌和教师的社会关系进行,之后在保留已有业务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业务拓展。各个部门的业务在初始开始时应由专业老师操作,在操作的同时进行教学,之后的业务处理则以学生操作为主专业老师指导为辅,每轮学生之间做好“传帮带”。最后在向客户交接时都应由相关专业指导老师签字承担最终责任。
3.专业经营化的作用。(1)可以解决大批量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需求,专业经营化成立的公司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中介公司,服务面十分广,当公司的业务量達到一定量时可以接纳很大一批学生进行参与其中进行工学结合,学生受众面较广,而且由于这类工作大多数是在学校内部的办公场所进行的,使学校在安排学生工学结合和管理工学结合的学生都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和便利。(2)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经验,在这类公司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性质、各种规模的企业以及各种不同的业务类型。学生在不同部门和岗位上的轮换也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锻炼,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同时这种工学结合由于时间安排上非常灵活可以与理论学习交叉同步进行,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重视。(3)促进专业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相关系部和专业老师参与其中,起一个引导、规范作用。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老师与现行的专业市场需求直接接触,对于改进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有很大帮助,此外在参与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的执业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将赋予“双师型”教师实质内容。
4.仍待探索的内容。专业经营化与教学矛盾如何化解的研究、专业经营化过程中风险防控的研究等。与一些有实践操作性较强的理工科类专业相比,高职财经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有自己的特点,在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上有自己的难点。抓住特点与难点,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是财经类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专业经营化模式对于财经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是一项有益的创新尝试。
参 考 文 献
[1]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4
[2]汪卫芳.财经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4~5
[3]梁红波.建立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双赢”格局[J].企业导报.2009(8)
[4]周百灵.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实习就业现状与对策.广西教育.201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业经营化——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