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打通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了中职与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关键词: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机电专业
2014年,河北省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接河北工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分段培养其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其中涉及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的衔接两个重要方面。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
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明显不同,中职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而本科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将“3+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现能力递进的策略。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机电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能胜任机械加工、电工、设备运行与维护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并为后续的大学工程教育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以数控操作技能和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为主线,能够从事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械设备的维修和维护以及企业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的衔接
根据河北省中职与本科衔接的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确立总体设计和分段实施的原则。加大中职阶段专业基础课程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大本科阶段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的比重,把制造企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放在首位。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要求相结合,重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共享教学资源。
1. 文化课程的衔接
“3+4”学生将来上本科是需要文化知识基础的,要加強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到本科院校学习的需要。作为中职阶段的文化课,功能定位应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职阶段文化课的学习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能力,其定位既不同于普通高中文化课,又区别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它的教学既要达到高中学段学生的学业文化水平,还应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2. 专业课程的衔接
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零起点的高中生源的基础之上,难免与中职阶段专业课程存在重复,因此,制订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把现有的中职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照,对重复部分进行合并或删减,或把一部分理论性强、需要扎实数学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调整到本科阶段;而对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可转移到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避免专业课程的重复开设。
另一方面,有些专业基础课程在中职和本科都需要开设,例如机械制图,我们就研究课程开设的深度和广度,从授课内容上进行梳理,制订出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注重中职与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使课程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中职阶段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宽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宽基础”是强调为高等教育服务,让学生有后劲;“重实践”则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3+4”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训技能课时比例,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3年的中职学習,要使学生具备中级工水平的职业技能,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为进入本科院校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奠定一个坚实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基础。
3. 课程结构与设置
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习集训课、素质拓展课等模块。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的55%~60%,专业技能课和实习集训占总学时的30%~35%,素质拓展课占总学时的10%。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一,“3+4”分段培养,学生必须要转段考试合格才能转入本科段进行学习。为了准备转段考试,中职学校不可避免地要组织学生进行复习,使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受到影响。
第二,本科院校不愿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照搬原有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初衷相背离。
参考文献:
[1]张健.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江苏教育,2015(4).
[2]郭晓俐.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以计算机专业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为例[J].江苏教育,2014(40).
[3]杨燕.“3+4”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新突破[J].江苏教育,2014(44).
关键词: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机电专业
2014年,河北省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接河北工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分段培养其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其中涉及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的衔接两个重要方面。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
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明显不同,中职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而本科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将“3+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现能力递进的策略。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机电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能胜任机械加工、电工、设备运行与维护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并为后续的大学工程教育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以数控操作技能和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为主线,能够从事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械设备的维修和维护以及企业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的衔接
根据河北省中职与本科衔接的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确立总体设计和分段实施的原则。加大中职阶段专业基础课程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大本科阶段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的比重,把制造企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放在首位。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要求相结合,重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共享教学资源。
1. 文化课程的衔接
“3+4”学生将来上本科是需要文化知识基础的,要加強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到本科院校学习的需要。作为中职阶段的文化课,功能定位应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职阶段文化课的学习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能力,其定位既不同于普通高中文化课,又区别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它的教学既要达到高中学段学生的学业文化水平,还应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2. 专业课程的衔接
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零起点的高中生源的基础之上,难免与中职阶段专业课程存在重复,因此,制订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把现有的中职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照,对重复部分进行合并或删减,或把一部分理论性强、需要扎实数学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调整到本科阶段;而对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可转移到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避免专业课程的重复开设。
另一方面,有些专业基础课程在中职和本科都需要开设,例如机械制图,我们就研究课程开设的深度和广度,从授课内容上进行梳理,制订出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注重中职与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使课程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中职阶段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宽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宽基础”是强调为高等教育服务,让学生有后劲;“重实践”则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3+4”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训技能课时比例,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3年的中职学習,要使学生具备中级工水平的职业技能,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为进入本科院校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奠定一个坚实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基础。
3. 课程结构与设置
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习集训课、素质拓展课等模块。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的55%~60%,专业技能课和实习集训占总学时的30%~35%,素质拓展课占总学时的10%。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一,“3+4”分段培养,学生必须要转段考试合格才能转入本科段进行学习。为了准备转段考试,中职学校不可避免地要组织学生进行复习,使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受到影响。
第二,本科院校不愿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照搬原有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初衷相背离。
参考文献:
[1]张健.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江苏教育,2015(4).
[2]郭晓俐.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以计算机专业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为例[J].江苏教育,2014(40).
[3]杨燕.“3+4”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新突破[J].江苏教育,20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