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涟源市地处湘中腹地,系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市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现有中小学校359所,幼儿园176所,在职教师7235人。
近10年来,涟源市教师人数增加了2900余名。但其中近一半是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偏弱成了新教师的“先天不足”。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补充,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了涟源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也是“导师”
早在2002年,原涟源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成立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职能定位为“研训一体”的教师教研培训机构,主要承担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成人学历教育等工作,打造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继续教育、监测评价、教育信息化”为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
如何发挥研训中心的资源优势,让“培训+教研”产生“1+1>2”的整合效能,为更多“教师种子”在涟源播撒提供孵化土壤,始终贯穿在该中心的发展进程中。
1996年就被选调到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2002年后为“研训员”)李世奇,更愿意把听他课的老师们称作“导师”。“老师们的自学能力比较强,作为研训员,我更多地会对他们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所以我称他们为‘导师’,而他们回到学校去给学生们上课,也同样不会忘记‘导师’的任务与使命。”李世奇说。
成为一名研训员之前,李世奇是有着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中学老师。在他看来,给学生上课和给老师上课,风趣幽默、易学乐学都是必须的。課堂上,他会先为“导师”们端上一碗“鸡汤”作为开场白,由浅入深进入主题。一个小时的课程,他的课基本是“全程无尿点”。
从教师转型成为一名合格的研训员,李世奇花了几年时间打磨上课质量。在他看来,培训是集中的教研,教研是分散的培训。培训和教研实际上是职能互通、职责互融、功能互补的,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两种不可分割的重要手段。
课余时,师傅的课徒弟必听
“教”以课堂为阵地,“研”以问题为载体,“训”以改善为皈依,聚焦于学科,定位于课堂,落实于教师。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涟源市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
长郡蓝田中学作为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的基地学校,是一棵让“教师种子”长成硕果的大树。
9月9日,长郡蓝田中学举行了2019年“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启动仪式,旨在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年轻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进一步打造学校的优质教师团队。
与新教师结对的周妍只比徒弟大两岁,虽是过来人,但她却十分珍惜这样的师徒关系。
“刚到学校时我就带九年级毕业班,压力很大,担心课上不好,所以只要自己没课,就会去师傅肖芳老师的班级,坐在最后一排听她上课,备课时遇到疑问,师傅也总会帮我分析解答。”对于师傅肖芳对自己不厌其烦的帮助,周妍十分感激。
那段时期,为了把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们都掌握好知识点,周妍会利用起一切课余时间尽可能地打磨课件,做到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哪怕是一堂常规的语文课,她都会备课到深夜。“最迟的一次备课到了凌晨四点,我不想让同学们上一堂索然无味的课。”周妍说。
顺利出师的第一年,对于周妍来说是快速成长的一年。现在的她学会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带徒弟时会主动关心询问,面对困难也多了一份老练沉稳。
5年来,长郡蓝田中学落实“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校品牌教师(名师)培养计划”,恪守“严谨、规范、勤奋、博学”的要求,致力打造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教师队伍。事实上,长郡蓝田中学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10余名教师成为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进程中,“研训一体”正成为引领示范
自2015年成为湖南省教师“国培计划”项目县市以来,涟源市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将教学理论进行实践性解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反思”的理念,全力探索“研训一体”的模式,深入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已呈现出“全员化、高效化、常态化”的态势,在湘中大地上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现有教职工62人,正高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5人,特级教师3人,省市级骨干教师40余人,系湖南省首批“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2017年以来,涟源市共举办国家级、省级培训5566人次,娄底市级培训2309人次,涟源市级培训9886人次,校本研修23227人次。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邓求平满怀喜悦地说,“‘研训一体’充分调动了教师研训的积极性,加快了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学校的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研训机构的内涵发展,有效破解了城乡教师素质均衡发展的难题。”涟源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智华认为,推动教师发展工作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必将全方位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教育,助推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现代化!
近10年来,涟源市教师人数增加了2900余名。但其中近一半是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偏弱成了新教师的“先天不足”。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补充,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了涟源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也是“导师”
早在2002年,原涟源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成立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职能定位为“研训一体”的教师教研培训机构,主要承担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成人学历教育等工作,打造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继续教育、监测评价、教育信息化”为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
如何发挥研训中心的资源优势,让“培训+教研”产生“1+1>2”的整合效能,为更多“教师种子”在涟源播撒提供孵化土壤,始终贯穿在该中心的发展进程中。
1996年就被选调到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2002年后为“研训员”)李世奇,更愿意把听他课的老师们称作“导师”。“老师们的自学能力比较强,作为研训员,我更多地会对他们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所以我称他们为‘导师’,而他们回到学校去给学生们上课,也同样不会忘记‘导师’的任务与使命。”李世奇说。
成为一名研训员之前,李世奇是有着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中学老师。在他看来,给学生上课和给老师上课,风趣幽默、易学乐学都是必须的。課堂上,他会先为“导师”们端上一碗“鸡汤”作为开场白,由浅入深进入主题。一个小时的课程,他的课基本是“全程无尿点”。
从教师转型成为一名合格的研训员,李世奇花了几年时间打磨上课质量。在他看来,培训是集中的教研,教研是分散的培训。培训和教研实际上是职能互通、职责互融、功能互补的,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两种不可分割的重要手段。
课余时,师傅的课徒弟必听
“教”以课堂为阵地,“研”以问题为载体,“训”以改善为皈依,聚焦于学科,定位于课堂,落实于教师。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涟源市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
长郡蓝田中学作为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的基地学校,是一棵让“教师种子”长成硕果的大树。
9月9日,长郡蓝田中学举行了2019年“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启动仪式,旨在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年轻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进一步打造学校的优质教师团队。
与新教师结对的周妍只比徒弟大两岁,虽是过来人,但她却十分珍惜这样的师徒关系。
“刚到学校时我就带九年级毕业班,压力很大,担心课上不好,所以只要自己没课,就会去师傅肖芳老师的班级,坐在最后一排听她上课,备课时遇到疑问,师傅也总会帮我分析解答。”对于师傅肖芳对自己不厌其烦的帮助,周妍十分感激。
那段时期,为了把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们都掌握好知识点,周妍会利用起一切课余时间尽可能地打磨课件,做到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哪怕是一堂常规的语文课,她都会备课到深夜。“最迟的一次备课到了凌晨四点,我不想让同学们上一堂索然无味的课。”周妍说。
顺利出师的第一年,对于周妍来说是快速成长的一年。现在的她学会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带徒弟时会主动关心询问,面对困难也多了一份老练沉稳。
5年来,长郡蓝田中学落实“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校品牌教师(名师)培养计划”,恪守“严谨、规范、勤奋、博学”的要求,致力打造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教师队伍。事实上,长郡蓝田中学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10余名教师成为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进程中,“研训一体”正成为引领示范
自2015年成为湖南省教师“国培计划”项目县市以来,涟源市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将教学理论进行实践性解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反思”的理念,全力探索“研训一体”的模式,深入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已呈现出“全员化、高效化、常态化”的态势,在湘中大地上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现有教职工62人,正高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5人,特级教师3人,省市级骨干教师40余人,系湖南省首批“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2017年以来,涟源市共举办国家级、省级培训5566人次,娄底市级培训2309人次,涟源市级培训9886人次,校本研修23227人次。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邓求平满怀喜悦地说,“‘研训一体’充分调动了教师研训的积极性,加快了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学校的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研训机构的内涵发展,有效破解了城乡教师素质均衡发展的难题。”涟源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智华认为,推动教师发展工作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必将全方位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教育,助推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