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空间经济学的视角下探讨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选取区位熵、集中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等能够合理反映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空间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
关键词: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多元线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15-02
1文献综述
国外主要研究有:Englmann&Walz1995首次融合新经济地理学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Krugman1991的“中心一外围”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农业、制造业与R&D。Martin&Ottaviano2001结合了Ven-ables1996垂直联系模型与Grossman - Helpman- Romer的创新产品种类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假定制造业为R&D部门生产新产品提供中间产品,制造业的集聚会减少R&D部门的创新成本,从而导致R&D部门向该地区集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Geppert et al应用了德国 1980~2000年的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非参数估计的方法实证分析了一个地区重要部门的聚集是否与超过平均水平的增长率存在关系,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从而也证实了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内主要研究有:沈正平等运用区域乘数对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产业集群的形成会使区域宏观经济收益递增,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刘春玉,杨惠馨提出了后向效应即集聚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徐继业,花俊认为如果产业的空间集中度较低,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当拥挤效应大于溢出效应时,经济增长率则会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
2模型建立
2.1模型假设
(1)模型采用2008年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金融危机以前;(2)假设模型中所选择的31个样本都是充分有效的,样本个数与变量个数之间不发生冲突;(3)假设变量替代的合理性,能够尽量减少模型的统计分析误差;(4)假设其他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微乎其微。
2.2符号说明
2.3问题的分析与建模
本文主要通过计量模型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步骤:(1)寻求能较好地反映经济增长的经济指标,如:GDP环比增长率等;(2)寻求能较好地反映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经济指标,如:空间基尼系数等;(3)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找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指标,如:人口自然增长率、出口环比增长率、CPI、工业产值增加率、固定资产投资率、城镇就业人数比率、财政支出比率等;(4)根据上述经济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PSS软件具体测量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5)根据模型结果,得出可靠的结论和具体的政策建议。
本文选择中国所有的省份,结合2008年中国工业的具体数据采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做了简单的细节处理,如用GDP环比增长率反映经济增长的程度,选取空间基尼系数作为集聚程度的衡量指标,并为了计量的合理性,取。
建立GDP环比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出口环比增长率、CPI、GI、工业产值增加率、国定资产投资率、城镇就业人数比率、财政支出比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该模型必须包括3个主成分因子。
第二步,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整体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2可知,R2=0.848,模型1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好。表3中F值为7.029,给定显著性水平,查表得F值通过假设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查表得 ,从表4可知只有变量 ,显著,变量 ,对GDP环比增长率的解释不显著,表2中DW值=1.683显示,模型可能存在自相关,因为查表知模型1不太理想。
2.4模型修整与检验
考虑经济学含义,就各地区而言,不存在一个相同的固定水平或因素来影响GDP环比增长率,因而在新模型中考虑去掉截距项,再进行回归分析如下:
结果显示,去掉截距项后,R2=0.993,模型2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非常好。F值为196.009,给定显著性水平,查表得, F值通过假设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查表得 ,从结果中可知只有变量,显著,DW值=2.32,,因为查表知,因此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模型整体效果都很好。
对模型2数据进行逐步回归(不含截距项)后发现:逐步回归后,剔除变量结果,只有 , 对被解释变量显著。
为了便于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变量重新纳入回归分析框架,对 ,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模型3中R-Square数值为0.991,Adjusted R-Square数值为0.982,说明模型3的拟合优度非常理想,各项指标显著效果得到了很大改善,标准误差明显减小;F值为362.01远大于,可见多元回归方程很显著, , 均通过了t检验,消除了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P值为0.000远小于0.05;DW=2.605大于 ,因而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模型3设计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模型3为我们所求:
3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模型3看出,各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产值增量及城镇就业人口增量都对相应地区GDP的增量有所影响且都呈正相关,而与集聚相关的空间基尼系数GI却与GDP的增量呈负相关。空间集聚一般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但本文的实证检验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因此, 本文欲作出几点推测,以对这种情况有所解释探讨。
3.1理论检验的不确定性
尽管大多数的理论研究得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但仍有学者研究表明集聚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性并不显著。如一项跨国经验研究以城市化水平和产业地区集中度作为产业集聚的工具变量,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国家在制定地区间协调发展战略时,不需权衡集聚与区际间的平衡发展(Brulhart&Sbergami,2008)。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同产业不同地区非均衡发展情况加剧,结果就表现出不确定性。如Ashoks&Wang1997、Ceoile2002以中国省市的产业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三种外部性知识溢出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得结论都包含不同程度的负效应。因此,理论检验的不确定性表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必然是正面效应。
3.2模型的设定
面对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模型的创建必须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从某一点对经济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本文在指标的选择上不够全面精确,可能对模型的结论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本文的模型设定仅为多元线性回归函数,比较简单,样本的选择和数据处理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一定程度上也使所得结论有所不同。
3.3集聚力与发散力
空间经济学理论指出交易成本决定聚集力和发散力的相对大小,当交易成本很高时,发散力强于聚集力;但当交易成本逐渐降低时,发散力降低的速度要快于聚集力下降的速度。中国的地区间贸易保护主义无疑是阻碍区域自由贸易、加大交易成本的动因之一,不可避免的会对集聚造成一定影响。而且一定区域的承载度是有限的,在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也难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正如珠三角的产业日趋饱和,更多的产业开始向长三角、中西部转移。
因此,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到底如何,也许很难有确切的结论。但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区域保护主义对经济增长是有阻碍的。
如同有学者指出的,研究中国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时,应结合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和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现实,不仅要考虑到较大的空间地理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政府的制度安排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而直接影响到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问题。因此,消减区域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区域要素流动,辅之以政府的优惠政策,才能使空间集聚的效应得以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Hilpert U.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 hightech industry and g overnment policy. London and New Y ork : Routledge , 1991. 116 117.
[2]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 —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 J ] .统计研究,2003 (9).
[3]刘春玉,杨惠馨.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后向连接”效应分析[J].理论学刊,2005(10).
关键词: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多元线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15-02
1文献综述
国外主要研究有:Englmann&Walz1995首次融合新经济地理学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Krugman1991的“中心一外围”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农业、制造业与R&D。Martin&Ottaviano2001结合了Ven-ables1996垂直联系模型与Grossman - Helpman- Romer的创新产品种类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假定制造业为R&D部门生产新产品提供中间产品,制造业的集聚会减少R&D部门的创新成本,从而导致R&D部门向该地区集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Geppert et al应用了德国 1980~2000年的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非参数估计的方法实证分析了一个地区重要部门的聚集是否与超过平均水平的增长率存在关系,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从而也证实了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内主要研究有:沈正平等运用区域乘数对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产业集群的形成会使区域宏观经济收益递增,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刘春玉,杨惠馨提出了后向效应即集聚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徐继业,花俊认为如果产业的空间集中度较低,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当拥挤效应大于溢出效应时,经济增长率则会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
2模型建立
2.1模型假设
(1)模型采用2008年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金融危机以前;(2)假设模型中所选择的31个样本都是充分有效的,样本个数与变量个数之间不发生冲突;(3)假设变量替代的合理性,能够尽量减少模型的统计分析误差;(4)假设其他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微乎其微。
2.2符号说明
2.3问题的分析与建模
本文主要通过计量模型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步骤:(1)寻求能较好地反映经济增长的经济指标,如:GDP环比增长率等;(2)寻求能较好地反映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经济指标,如:空间基尼系数等;(3)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找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指标,如:人口自然增长率、出口环比增长率、CPI、工业产值增加率、固定资产投资率、城镇就业人数比率、财政支出比率等;(4)根据上述经济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PSS软件具体测量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5)根据模型结果,得出可靠的结论和具体的政策建议。
本文选择中国所有的省份,结合2008年中国工业的具体数据采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做了简单的细节处理,如用GDP环比增长率反映经济增长的程度,选取空间基尼系数作为集聚程度的衡量指标,并为了计量的合理性,取。
建立GDP环比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出口环比增长率、CPI、GI、工业产值增加率、国定资产投资率、城镇就业人数比率、财政支出比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该模型必须包括3个主成分因子。
第二步,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整体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2可知,R2=0.848,模型1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好。表3中F值为7.029,给定显著性水平,查表得F值通过假设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查表得 ,从表4可知只有变量 ,显著,变量 ,对GDP环比增长率的解释不显著,表2中DW值=1.683显示,模型可能存在自相关,因为查表知模型1不太理想。
2.4模型修整与检验
考虑经济学含义,就各地区而言,不存在一个相同的固定水平或因素来影响GDP环比增长率,因而在新模型中考虑去掉截距项,再进行回归分析如下:
结果显示,去掉截距项后,R2=0.993,模型2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非常好。F值为196.009,给定显著性水平,查表得, F值通过假设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查表得 ,从结果中可知只有变量,显著,DW值=2.32,,因为查表知,因此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模型整体效果都很好。
对模型2数据进行逐步回归(不含截距项)后发现:逐步回归后,剔除变量结果,只有 , 对被解释变量显著。
为了便于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变量重新纳入回归分析框架,对 ,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模型3中R-Square数值为0.991,Adjusted R-Square数值为0.982,说明模型3的拟合优度非常理想,各项指标显著效果得到了很大改善,标准误差明显减小;F值为362.01远大于,可见多元回归方程很显著, , 均通过了t检验,消除了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P值为0.000远小于0.05;DW=2.605大于 ,因而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模型3设计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模型3为我们所求:
3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模型3看出,各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产值增量及城镇就业人口增量都对相应地区GDP的增量有所影响且都呈正相关,而与集聚相关的空间基尼系数GI却与GDP的增量呈负相关。空间集聚一般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但本文的实证检验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因此, 本文欲作出几点推测,以对这种情况有所解释探讨。
3.1理论检验的不确定性
尽管大多数的理论研究得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但仍有学者研究表明集聚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性并不显著。如一项跨国经验研究以城市化水平和产业地区集中度作为产业集聚的工具变量,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国家在制定地区间协调发展战略时,不需权衡集聚与区际间的平衡发展(Brulhart&Sbergami,2008)。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同产业不同地区非均衡发展情况加剧,结果就表现出不确定性。如Ashoks&Wang1997、Ceoile2002以中国省市的产业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三种外部性知识溢出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得结论都包含不同程度的负效应。因此,理论检验的不确定性表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必然是正面效应。
3.2模型的设定
面对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模型的创建必须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从某一点对经济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本文在指标的选择上不够全面精确,可能对模型的结论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本文的模型设定仅为多元线性回归函数,比较简单,样本的选择和数据处理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一定程度上也使所得结论有所不同。
3.3集聚力与发散力
空间经济学理论指出交易成本决定聚集力和发散力的相对大小,当交易成本很高时,发散力强于聚集力;但当交易成本逐渐降低时,发散力降低的速度要快于聚集力下降的速度。中国的地区间贸易保护主义无疑是阻碍区域自由贸易、加大交易成本的动因之一,不可避免的会对集聚造成一定影响。而且一定区域的承载度是有限的,在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也难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正如珠三角的产业日趋饱和,更多的产业开始向长三角、中西部转移。
因此,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到底如何,也许很难有确切的结论。但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区域保护主义对经济增长是有阻碍的。
如同有学者指出的,研究中国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时,应结合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和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现实,不仅要考虑到较大的空间地理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政府的制度安排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而直接影响到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问题。因此,消减区域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区域要素流动,辅之以政府的优惠政策,才能使空间集聚的效应得以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Hilpert U.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 hightech industry and g overnment policy. London and New Y ork : Routledge , 1991. 116 117.
[2]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 —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 J ] .统计研究,2003 (9).
[3]刘春玉,杨惠馨.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后向连接”效应分析[J].理论学刊,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