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及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当前就业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就业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已不是单一的职业能力,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意识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全部素质。但从目前的社会使用情况看,高职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与社会需要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急需加以解决。因此,教育部联合六部委决定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现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观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零经验是最大的障碍,也是最大的“拦路虎”。有资料显示,53.3%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乏工作经验,所占比重最大,另外,多数高职高专毕业生希望进大公司,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首选;对一些小公司,或者一些新型行业不热衷,不愿去了解,去参与。
2.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差。与本科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少有自己的特点,难于适应企业的需求。发现技术应用型的专业,如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等专业具有明显的高职特点,除此之外,大多数服务贸易型的高职专业都可以在本科专业里找到,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和就业的观念模糊;毕业生没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其用人风险,选用同样的专业本科或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不足为怪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本就难以提高,在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其就业矛盾就尤为突出了。
3.整个金融环境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全球范围内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这些刚失去工作的员工形成了就业市场上新的力量,这将给没有任何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带来不小的就业压力。企业在选择员工时,有工作经验的肯定比没有经验的新人更受青睐,这样也就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对策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应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从战略的高度看,国家仍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为社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制度,譬如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简化助学贷款申办手续,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延长还贷期限等。
(二)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开展职业培训
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今后工作提供方便,还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培训。职业生涯培训的缺失直接影响就业力,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的规划关系大学的学习方向与学习重点,以及大学里社会实践的方向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与发展方向。
(三)拓宽渠道为高职生就业开辟基地
激活各种有利因素建立就业基地。首先,学校应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和各地市人才服务中心的联系,努力争取成为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培养基地的友好合作伙伴,扩大就业基地。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暑期见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的单位来拓宽就业渠道,聘请客座教授等多种渠道,倾听用人单位意见,进行情感交流,促进校企沟通,巩固扩大就业基地。
(四)学校应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面对专业化日益加强的劳动力市场,高职院校也必须使自己的就业服务体系也专业化起来。首先,学校要做好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就业信息提供和传递工作。对其次,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此外,学校要充当好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既包括沟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各种交往提供服务(如组织各种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等),也包括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任关系(如学历学位的证明、就业协议的签署等)。
(五)实施校企结合,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
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参与学校教学内容改革、新教材的开发等。同时还应聘用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根据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采用校企联合,共同开发人才的能力标准。这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具有探索性的工程。
总之,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業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才能真正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认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具备系统的观点,只有政府、校方、毕业生、用人单位四方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并收到标本兼治、良性发展的效果队伍。
作者简介:
李昱彦(1978—),女,湖南邵阳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法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就业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已不是单一的职业能力,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意识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全部素质。但从目前的社会使用情况看,高职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与社会需要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急需加以解决。因此,教育部联合六部委决定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现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观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零经验是最大的障碍,也是最大的“拦路虎”。有资料显示,53.3%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乏工作经验,所占比重最大,另外,多数高职高专毕业生希望进大公司,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首选;对一些小公司,或者一些新型行业不热衷,不愿去了解,去参与。
2.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差。与本科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少有自己的特点,难于适应企业的需求。发现技术应用型的专业,如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等专业具有明显的高职特点,除此之外,大多数服务贸易型的高职专业都可以在本科专业里找到,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和就业的观念模糊;毕业生没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其用人风险,选用同样的专业本科或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不足为怪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本就难以提高,在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其就业矛盾就尤为突出了。
3.整个金融环境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全球范围内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这些刚失去工作的员工形成了就业市场上新的力量,这将给没有任何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带来不小的就业压力。企业在选择员工时,有工作经验的肯定比没有经验的新人更受青睐,这样也就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对策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应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从战略的高度看,国家仍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为社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制度,譬如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简化助学贷款申办手续,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延长还贷期限等。
(二)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开展职业培训
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今后工作提供方便,还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培训。职业生涯培训的缺失直接影响就业力,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的规划关系大学的学习方向与学习重点,以及大学里社会实践的方向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与发展方向。
(三)拓宽渠道为高职生就业开辟基地
激活各种有利因素建立就业基地。首先,学校应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和各地市人才服务中心的联系,努力争取成为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培养基地的友好合作伙伴,扩大就业基地。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暑期见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的单位来拓宽就业渠道,聘请客座教授等多种渠道,倾听用人单位意见,进行情感交流,促进校企沟通,巩固扩大就业基地。
(四)学校应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面对专业化日益加强的劳动力市场,高职院校也必须使自己的就业服务体系也专业化起来。首先,学校要做好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就业信息提供和传递工作。对其次,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此外,学校要充当好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既包括沟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各种交往提供服务(如组织各种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等),也包括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任关系(如学历学位的证明、就业协议的签署等)。
(五)实施校企结合,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
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参与学校教学内容改革、新教材的开发等。同时还应聘用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根据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采用校企联合,共同开发人才的能力标准。这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具有探索性的工程。
总之,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業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才能真正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认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具备系统的观点,只有政府、校方、毕业生、用人单位四方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并收到标本兼治、良性发展的效果队伍。
作者简介:
李昱彦(1978—),女,湖南邵阳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法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