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实施多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好多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惯用传授法,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旨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教学根深蒂固,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重分析讲解轻形象感染,重习题式训练轻语感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三重三轻,将一篇文辞优美、形象生动、思想深邃的文章经教师支离破碎的切割、面目全非地教给学生片言支语,使学生成为毫无主动性、创造性的“机器”,从而远离了素质教育。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合作精神并富有创新性的人才,而且教学改革已进入高效化课堂的深水区。因此切实转变观念,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成为当务之急。
还原语文的本真
“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借助语言这一载体,集智慧、思想、感情等为一体的心血结晶。其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要求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教学时如果任意分割,就破坏了作品的原汁原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在读中学、在品中悟,是还原语文本真的有效方法。
读出文章的美 文章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通过多种多样形式的读,将文字转化为形象、转化为思想,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到文章美的语言,善的形象,真的思想,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感的培养。以真挚的感情投入到文章中去体会、剖析。先让文章感染自己,然后在课堂上范读。接着再引导学生读,在读中品出文章的美来,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深刻而细致的体验,动情欲写之时,尽情抒写。这才是真正地亲吻语文,比起教师在黑板上讲解生字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老套教法来会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品出語言的真 文章的语言是灵性的语言,常常独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安塞腰鼓》中写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般,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奔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句,感情激越,节奏明快,气势恢宏,动感极强。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赏析中揣摩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沸腾,力量的强大。融合美的语言中的善的形象,真的思想才能被学生悟出来,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悟出文章的情 在教学《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时,让学生抓住“蹒跚”“慢慢”“用两手”“两脚”“向左微倾”“努力”这些语词,体会、品味有什么作用,交流讨论后明确:“蹒跚”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从而让学生领悟这感人的父子深情。
创设学生发展空间
知识与技能、目标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压缩讲述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些教师已习惯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把课堂变成了炫耀教师知识的舞台,从不想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难怪吕淑湘先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连本国的国语都没学好,岂非咄咄怪事?”孰不知,教师的才华应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因此,要呼吁教师还原学生发展的空间,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笔者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学生对于两小儿笑,产生了质疑。有的说“笑是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嘲笑”,有的说“不是讥笑、嘲笑,而是善意的笑”。对此,笔者适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交流。学生讨论激烈,争得面红耳赤。等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笔者顺势引导:“这是两小儿天真烂漫的笑,透射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孔子虽是圣人,但也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如果相信圣人的话而不去追求真理,那才是人类的可悲。要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不仅让学生正确地理解了文章,还培养了学生不盲目迷信、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运用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它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确是这样,语文课堂本就应是思想与思想碰撞出火花的课堂,本就应是塑造学生品德、完美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情趣的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不可分割。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或者只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把语文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忽略语文知识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的复杂的空间系统,只有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真,知识掌握与素质培养并重,分析讲解与形象感染相统一,精练与实际能力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才不会使提高学生素质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永兴农业中学)
还原语文的本真
“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借助语言这一载体,集智慧、思想、感情等为一体的心血结晶。其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要求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教学时如果任意分割,就破坏了作品的原汁原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在读中学、在品中悟,是还原语文本真的有效方法。
读出文章的美 文章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通过多种多样形式的读,将文字转化为形象、转化为思想,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到文章美的语言,善的形象,真的思想,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感的培养。以真挚的感情投入到文章中去体会、剖析。先让文章感染自己,然后在课堂上范读。接着再引导学生读,在读中品出文章的美来,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深刻而细致的体验,动情欲写之时,尽情抒写。这才是真正地亲吻语文,比起教师在黑板上讲解生字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老套教法来会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品出語言的真 文章的语言是灵性的语言,常常独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安塞腰鼓》中写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般,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奔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句,感情激越,节奏明快,气势恢宏,动感极强。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赏析中揣摩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沸腾,力量的强大。融合美的语言中的善的形象,真的思想才能被学生悟出来,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悟出文章的情 在教学《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时,让学生抓住“蹒跚”“慢慢”“用两手”“两脚”“向左微倾”“努力”这些语词,体会、品味有什么作用,交流讨论后明确:“蹒跚”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从而让学生领悟这感人的父子深情。
创设学生发展空间
知识与技能、目标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压缩讲述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些教师已习惯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把课堂变成了炫耀教师知识的舞台,从不想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难怪吕淑湘先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连本国的国语都没学好,岂非咄咄怪事?”孰不知,教师的才华应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因此,要呼吁教师还原学生发展的空间,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笔者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学生对于两小儿笑,产生了质疑。有的说“笑是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嘲笑”,有的说“不是讥笑、嘲笑,而是善意的笑”。对此,笔者适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交流。学生讨论激烈,争得面红耳赤。等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笔者顺势引导:“这是两小儿天真烂漫的笑,透射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孔子虽是圣人,但也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如果相信圣人的话而不去追求真理,那才是人类的可悲。要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不仅让学生正确地理解了文章,还培养了学生不盲目迷信、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运用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它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确是这样,语文课堂本就应是思想与思想碰撞出火花的课堂,本就应是塑造学生品德、完美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情趣的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不可分割。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或者只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把语文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忽略语文知识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的复杂的空间系统,只有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真,知识掌握与素质培养并重,分析讲解与形象感染相统一,精练与实际能力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才不会使提高学生素质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永兴农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