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各地在教育制度创新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实际上,在大量地方教育实践中,反映的还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一种热爱教育、真爱孩子的浓烈情感。正是这种教育在创新中前行,这种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与责任,才构成了各地教育制度创新最直接的原动力。
市级统筹,以区、县为主,强化市级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分配等方面的统筹作用;集中财力,扶持薄弱地区,减轻县级财政负担;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
制度亮点:为促进均衡发展,晋中市开创“四化两改三保证”的模式,即“四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交流制度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信息化;“两改”:改造薄弱学校、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三保证”:保证贫困生不失学、保证学困生不流失、保证农民子女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实施县域教育质量的考评制度,增强政策实施力度,提高实施效率:考核内容包括县级领导教育责任考核;县级教育局发展性评价考核;县级教育督导评估考核等。考核对象有县级党政领导、学校及校长级领导班子成员,其中对县级党政领导的考核包括9项内容,考核主体除了相应的教育督导机构及上级管理部门,还重视学生家长的参与。
创新效果:提高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使大量农村学生回流。城市“择校热”现象得到遏制,班额缩小到正常水平,教师的管理和教学压力降低。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重点班、尖子班、快慢班现象消失,促进了教育均衡、公平。
市政府出台《关于发放“幼儿助学券”的工作意见(试行)》,由此成为全国率先免除幼儿基本教育费用的城市。
制度亮点:“幼儿助学券”实行政府买单, 公办、民办幼儿园均具有申请资格。南京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共安排资金3.4亿元,“幼儿助学券”发放采取“政策全市统一、经费市区共担、实施区县为主”原则。全市统一部署、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只要符合相关条件的幼儿园,无论公办民办均具备“兑换”资格。向弱势群体倾斜,具有南京市常住户口、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3至6周岁适龄幼儿均可发放。发放标准:一般幼儿每月200元,困难家庭幼儿每月220元。据统计,可享受助学的17万适龄幼儿中,有7%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创新效果:2011至2012学年,全市共有13.3万名幼儿成功申领,市财政下拨相关经费2.66亿元。“幼儿助学券”制度实施增强了政策杠杆的激励功能。同时引入学前教育发展的竞争机制,其结果不仅资助了政府办园,也资助了系统办园、集体办园及民办园。幼儿入园没有学区限制,家长自由选择的压力小了,幼儿园因此改善办园条件,提高了幼教质量。
不再用城市教育标准和眼光去评价乡村教育,而是尊重差别,因地制宜,尊重教育规律,合理灵活利用乡村资源,办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学校。全县40多所学校先后告别以往毫无个性、指向不明的校训,结合师生的智慧和学校特点,确定了新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
制度亮点:就地取材,创设良好育人环境。结合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特点对学校进行“定位改造”,通过精心布局和设置,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接受现代知识。亲近自然、走近社会,用现代教育改造农村教学。通过开展“读书行动计划”,使农村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通过构建“课程超市”,提高农村学生认知能力。教师被要求自学一门“特长”,以便“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不同满足”。乒乓球、太极拳、十字绣、根艺和石头彩绘在全县农村学校已蔚然成风。
创新效果:构建现代农村教育体系,乡村教育悄然回归。原来普普通通的农村校园在现代教育的熏陶下和和美美起来,学校真正成为农村孩子学习的“一片乐土”。
全省初步形成以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农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实现公办与民办职教共同发展,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制度亮点:在创新职业教育中注重评价体系建立,组织开发科学的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组织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研究开发20个高职专业类的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全年对3至5个专业进行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并强化技能抽查结果的运用,对连续两年抽查不合格的专业,拟停止其招生资格。
以抽查结果“倒逼”职业教育制度化、教师专业化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在全省范围内,凡在各中职学校及高职院校中职部已经开设且有在籍学生的专业,都必须接受专业技能抽查。抽查结束后,教育行政部门将技能抽查成果向社会公布。
创新效果: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使教育主管部门与科学监控教育质量互动,此项抽查制度已成为湖南切实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无棣县委、县政府出台“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车管理的实施意见》,实行有效解决全县学生乘车上学的安全问题。
制度亮点:县政府按市场化改革原则创新校车管理和运营模式。组建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的“校车运营公司”,配备驾龄均在10年以上的119名专职司机和119名随车看护员。家长需要承担的实际校车费用每月只需70元。同时,无棣县成立12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提出校车运行过程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事项,组织督查全县校车运营管理,按照学生从离开家门一直到进入校园全程分段划分责任,做到每一个细节均有章可循。
创新效果:政府减压,解决了校门口接送学生的车辆造成交通拥堵的问题;家长放心,由于校车长期固定准时运营,家长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学生上下车的信息,解决了接送学生与家长务农和上班时间的冲突。
关注孩子营养午餐问题,利用制度拨款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兴建改修食堂。计划5年内投入120亿元,为贫困山区中小学生解决上学食宿难题。其中100亿元由政府财政投入,剩余资金通过贵州山区希望工程基金——幸福校园计划,向社会爱心企业及人士募集。已投入资金6亿元在全省88个县建设了9961个农村中小学食堂。 制度亮点:组织督察组,监督落实营养午餐。省教育厅组织多个督查组,对国家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中的20个县、68所中小学校进行督查指导。省级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县级财政部门开设的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县级财政部门通过特设专户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建立营养餐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次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实行“四统”模式,即“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置、统一配送”,签订质量安全保证协议。学校食堂供餐方式为:一是包餐制;二是自购制;三是蒸饭制。
创新效果:新建成的9961个农村中小学食堂已全部投入使用,全省6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还配套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山区孩子们已在洁净的食堂里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餐,已基本实现“校校建食堂、人人有午餐”的目标。
随着学校生源逐年减少,乡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日益困难,城乡差距、地域差距也造成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外流。湖北先后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县城)新进教师“省考、县聘、校用”新机制,2012年招录新教师1.7万名。
制度亮点:创新录用乡村教师机制。招录对象为在岗、未入编的资教生(含特岗生);应、往届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招录程序为报名、笔试、资格审查、面试、体检和录用6个环节,政策包括:在岗资教生(含特岗生)、服务期满“三支一扶”毕业生笔试成绩加5分;新录用教师一律安排在农村乡镇(村)学校任教,可以在县域内农村乡镇学校间流动,但因解聘、辞退或其他原因离开农村中小学的(包括到县城任教),其年薪、编制等待遇即被终止。
实现乡村教师工资省级统筹。全省新录用教师实行年薪制,到艰苦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任教者每人每年3.5万元;到其他地区任教的每人每年3万元。年薪按绩效考核发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增,所需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新录用教师事业编制,由省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自然减员等因素统筹安置。
创新效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实行“省考、县聘、校用”机制,标志着该省改善农村教育的努力正变成一种制度的力量。新录用教师实行年薪制,所需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有利于统筹省内资源,保障教师利益,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现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学分银行”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搭建重要载体,引导和助推从教者走上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制度亮点:“学分银行”是以继续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管理与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上海市推行的终身教育学分管理网上银行通过上线试行,首批开放商务英语、工商管理等6个专业,涵盖本科与专科层次,已有139种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转换为学分。注册学分银行后,学习者将有自己的“学习账户”,在本市成人教育机构,不同时间和专业接受学历教育,都可以积累学分,这样的学习“存款”可以“通存通兑”,转化成相应的学位。学分银行用户的“存款”是终身累积的学习成果,目前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3大类学分。其中,部分职业培训等非学历证书与学历教育学分是可以按标准“兑换”的。学分银行制度的基础就是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首批6个专业的专家组已经完成制定了166门课程、139个证书的认定标准。
创新效果:“学分银行”是世界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促进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为教育者终身学习服务。上海市自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以来,与全市建设学习型社会相匹配,学校师资队伍相应得到“自学式提高”。
成都锦江区成立教育“公众督导团”,引入公众监督。“公众督导团”设成员20名,其中包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以及社区工作者等。督导职责为学校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及教学管理的察访与督导,对学校的社会满意度开展测评并提出建议,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信息管理提供参考和决策。
制度亮点:创新教育动态管理机制。“公众督导团”实行一年一聘制,年终对优秀公众督导员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公众督导员实行关联学校回避制度。把督评的主题聚焦在校风建设上,采取分组包片及小组负责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察访相关情况,按照《评分标准》对学校评分,并形成书面意见反馈。区级财政设立“公众督导团”专项经费,保障“公众督导团”独立开展调研与评价。
创新效果:通过“第三方”走访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可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地方的教育者品质,理解地方办学的诉求与艰辛,由此增强了双方的社会服务意识,加大了学校教学管理力度,为政府和教育行政如何贴近教学服务提供了样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克拉玛依市启动“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并正式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制度亮点:家庭教育成为政府行为。克拉玛依市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为家庭教育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进行保障,并赋予“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行政职能。搭建专业平台,由“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区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校(园)家庭教育指导站(中心)”构成三级家庭教育组织网络。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家庭教育顾问队伍、家庭教育讲师队伍、心理咨询师队伍以及班主任队伍等。同时建立督导考评机制,制定《克拉玛依市家庭教育指导站考核细则》,建立家庭教育考评考核、评比表彰等多项制度,采取网上评比与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指导考核原则。
创新效果:克拉玛依市的家庭教育工程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家庭教育不足的一些瓶颈问题,更建立了家庭教育的长效机制,为全国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市政府将全市31所国有民办的改制校全部收归公办,学校债务由政府接管、学校运转由政府提供经费保障,改制校自主招聘的教师由政府进行考核,纳入编制管理。在清理和规范改制校之后,盐城市重新划分学片区,全市学生实行划区就近入学。
制度亮点:推行集团化办学。按照就近组合原则,多所学校组成教育集团,集团内部教师流动、管理联动、教研互动。优质学校领衔薄弱学校发展,分为“直办型”与“领办型”两种:前者为一个法人,一套班子,集团内人、财、物统一;后者领衔学校和成员学校均为独立法人,集团内人、财、物分置管理。
校长教师团队式交流制度。通过集团内领衔校和成员校校长教师的双向团队式交流,实现各成员校优质师资共享,促进各学校教师队伍优质均衡。凡符合交流条件的校长教师均须参加交流,每年交流一次,每批交流时间不少于3年,每年交流教师的比例不低于15%,同时要求领衔校具有区级以上学术称谓或荣誉称号教师不低于同类教师总数的15%。
创新效果:通过集团化办学,各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开始走向均衡,薄弱校得到提升的同时,优质学校也在进步。通过改造薄弱学校全市学校布局和教学质量得到改善和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创建民办教育新政,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格局,清除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障碍,打造“学在温州,走向世界”的教育高地。制定《关于实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出台9个配套文件,全方位打造具有突破意义的民办教育改革体系。
制度亮点:探索分类管理机制。按照营利性、非营利性对民办学校进行分类登记管理。非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民办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等方式办学。鼓励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升级”。鼓励大、中型企业以职业学校为重点投资办学。完善教育投资平台,支持民办学校融资,对办学规范、信誉良好的民办学校,政府建立贴息贷款机制。建立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体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保障教育合理用地需求,科学制定收费自主权。理顺学校财务管理,建立合理回报制度,明晰产权属性,通过《企业单位会计制度》、《公司法》等法规为民办教育发展“撑腰”。
创新效果:新政逐步清除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障碍,通过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办学。“新政”已形成当地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我国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提供“实验田”。
市级统筹,以区、县为主,强化市级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分配等方面的统筹作用;集中财力,扶持薄弱地区,减轻县级财政负担;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
制度亮点:为促进均衡发展,晋中市开创“四化两改三保证”的模式,即“四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交流制度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信息化;“两改”:改造薄弱学校、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三保证”:保证贫困生不失学、保证学困生不流失、保证农民子女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实施县域教育质量的考评制度,增强政策实施力度,提高实施效率:考核内容包括县级领导教育责任考核;县级教育局发展性评价考核;县级教育督导评估考核等。考核对象有县级党政领导、学校及校长级领导班子成员,其中对县级党政领导的考核包括9项内容,考核主体除了相应的教育督导机构及上级管理部门,还重视学生家长的参与。
创新效果:提高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使大量农村学生回流。城市“择校热”现象得到遏制,班额缩小到正常水平,教师的管理和教学压力降低。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重点班、尖子班、快慢班现象消失,促进了教育均衡、公平。
市政府出台《关于发放“幼儿助学券”的工作意见(试行)》,由此成为全国率先免除幼儿基本教育费用的城市。
制度亮点:“幼儿助学券”实行政府买单, 公办、民办幼儿园均具有申请资格。南京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共安排资金3.4亿元,“幼儿助学券”发放采取“政策全市统一、经费市区共担、实施区县为主”原则。全市统一部署、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只要符合相关条件的幼儿园,无论公办民办均具备“兑换”资格。向弱势群体倾斜,具有南京市常住户口、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3至6周岁适龄幼儿均可发放。发放标准:一般幼儿每月200元,困难家庭幼儿每月220元。据统计,可享受助学的17万适龄幼儿中,有7%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创新效果:2011至2012学年,全市共有13.3万名幼儿成功申领,市财政下拨相关经费2.66亿元。“幼儿助学券”制度实施增强了政策杠杆的激励功能。同时引入学前教育发展的竞争机制,其结果不仅资助了政府办园,也资助了系统办园、集体办园及民办园。幼儿入园没有学区限制,家长自由选择的压力小了,幼儿园因此改善办园条件,提高了幼教质量。
不再用城市教育标准和眼光去评价乡村教育,而是尊重差别,因地制宜,尊重教育规律,合理灵活利用乡村资源,办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学校。全县40多所学校先后告别以往毫无个性、指向不明的校训,结合师生的智慧和学校特点,确定了新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
制度亮点:就地取材,创设良好育人环境。结合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特点对学校进行“定位改造”,通过精心布局和设置,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接受现代知识。亲近自然、走近社会,用现代教育改造农村教学。通过开展“读书行动计划”,使农村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通过构建“课程超市”,提高农村学生认知能力。教师被要求自学一门“特长”,以便“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不同满足”。乒乓球、太极拳、十字绣、根艺和石头彩绘在全县农村学校已蔚然成风。
创新效果:构建现代农村教育体系,乡村教育悄然回归。原来普普通通的农村校园在现代教育的熏陶下和和美美起来,学校真正成为农村孩子学习的“一片乐土”。
全省初步形成以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农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实现公办与民办职教共同发展,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制度亮点:在创新职业教育中注重评价体系建立,组织开发科学的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组织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研究开发20个高职专业类的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全年对3至5个专业进行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并强化技能抽查结果的运用,对连续两年抽查不合格的专业,拟停止其招生资格。
以抽查结果“倒逼”职业教育制度化、教师专业化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在全省范围内,凡在各中职学校及高职院校中职部已经开设且有在籍学生的专业,都必须接受专业技能抽查。抽查结束后,教育行政部门将技能抽查成果向社会公布。
创新效果: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使教育主管部门与科学监控教育质量互动,此项抽查制度已成为湖南切实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无棣县委、县政府出台“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车管理的实施意见》,实行有效解决全县学生乘车上学的安全问题。
制度亮点:县政府按市场化改革原则创新校车管理和运营模式。组建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的“校车运营公司”,配备驾龄均在10年以上的119名专职司机和119名随车看护员。家长需要承担的实际校车费用每月只需70元。同时,无棣县成立12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提出校车运行过程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事项,组织督查全县校车运营管理,按照学生从离开家门一直到进入校园全程分段划分责任,做到每一个细节均有章可循。
创新效果:政府减压,解决了校门口接送学生的车辆造成交通拥堵的问题;家长放心,由于校车长期固定准时运营,家长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学生上下车的信息,解决了接送学生与家长务农和上班时间的冲突。
关注孩子营养午餐问题,利用制度拨款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兴建改修食堂。计划5年内投入120亿元,为贫困山区中小学生解决上学食宿难题。其中100亿元由政府财政投入,剩余资金通过贵州山区希望工程基金——幸福校园计划,向社会爱心企业及人士募集。已投入资金6亿元在全省88个县建设了9961个农村中小学食堂。 制度亮点:组织督察组,监督落实营养午餐。省教育厅组织多个督查组,对国家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中的20个县、68所中小学校进行督查指导。省级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县级财政部门开设的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县级财政部门通过特设专户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建立营养餐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次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实行“四统”模式,即“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置、统一配送”,签订质量安全保证协议。学校食堂供餐方式为:一是包餐制;二是自购制;三是蒸饭制。
创新效果:新建成的9961个农村中小学食堂已全部投入使用,全省6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还配套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山区孩子们已在洁净的食堂里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餐,已基本实现“校校建食堂、人人有午餐”的目标。
随着学校生源逐年减少,乡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日益困难,城乡差距、地域差距也造成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外流。湖北先后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县城)新进教师“省考、县聘、校用”新机制,2012年招录新教师1.7万名。
制度亮点:创新录用乡村教师机制。招录对象为在岗、未入编的资教生(含特岗生);应、往届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招录程序为报名、笔试、资格审查、面试、体检和录用6个环节,政策包括:在岗资教生(含特岗生)、服务期满“三支一扶”毕业生笔试成绩加5分;新录用教师一律安排在农村乡镇(村)学校任教,可以在县域内农村乡镇学校间流动,但因解聘、辞退或其他原因离开农村中小学的(包括到县城任教),其年薪、编制等待遇即被终止。
实现乡村教师工资省级统筹。全省新录用教师实行年薪制,到艰苦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任教者每人每年3.5万元;到其他地区任教的每人每年3万元。年薪按绩效考核发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增,所需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新录用教师事业编制,由省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自然减员等因素统筹安置。
创新效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实行“省考、县聘、校用”机制,标志着该省改善农村教育的努力正变成一种制度的力量。新录用教师实行年薪制,所需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有利于统筹省内资源,保障教师利益,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现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学分银行”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搭建重要载体,引导和助推从教者走上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制度亮点:“学分银行”是以继续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管理与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上海市推行的终身教育学分管理网上银行通过上线试行,首批开放商务英语、工商管理等6个专业,涵盖本科与专科层次,已有139种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转换为学分。注册学分银行后,学习者将有自己的“学习账户”,在本市成人教育机构,不同时间和专业接受学历教育,都可以积累学分,这样的学习“存款”可以“通存通兑”,转化成相应的学位。学分银行用户的“存款”是终身累积的学习成果,目前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3大类学分。其中,部分职业培训等非学历证书与学历教育学分是可以按标准“兑换”的。学分银行制度的基础就是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首批6个专业的专家组已经完成制定了166门课程、139个证书的认定标准。
创新效果:“学分银行”是世界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促进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为教育者终身学习服务。上海市自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以来,与全市建设学习型社会相匹配,学校师资队伍相应得到“自学式提高”。
成都锦江区成立教育“公众督导团”,引入公众监督。“公众督导团”设成员20名,其中包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以及社区工作者等。督导职责为学校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及教学管理的察访与督导,对学校的社会满意度开展测评并提出建议,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信息管理提供参考和决策。
制度亮点:创新教育动态管理机制。“公众督导团”实行一年一聘制,年终对优秀公众督导员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公众督导员实行关联学校回避制度。把督评的主题聚焦在校风建设上,采取分组包片及小组负责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察访相关情况,按照《评分标准》对学校评分,并形成书面意见反馈。区级财政设立“公众督导团”专项经费,保障“公众督导团”独立开展调研与评价。
创新效果:通过“第三方”走访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可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地方的教育者品质,理解地方办学的诉求与艰辛,由此增强了双方的社会服务意识,加大了学校教学管理力度,为政府和教育行政如何贴近教学服务提供了样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克拉玛依市启动“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并正式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制度亮点:家庭教育成为政府行为。克拉玛依市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为家庭教育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进行保障,并赋予“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行政职能。搭建专业平台,由“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区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校(园)家庭教育指导站(中心)”构成三级家庭教育组织网络。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家庭教育顾问队伍、家庭教育讲师队伍、心理咨询师队伍以及班主任队伍等。同时建立督导考评机制,制定《克拉玛依市家庭教育指导站考核细则》,建立家庭教育考评考核、评比表彰等多项制度,采取网上评比与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指导考核原则。
创新效果:克拉玛依市的家庭教育工程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家庭教育不足的一些瓶颈问题,更建立了家庭教育的长效机制,为全国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市政府将全市31所国有民办的改制校全部收归公办,学校债务由政府接管、学校运转由政府提供经费保障,改制校自主招聘的教师由政府进行考核,纳入编制管理。在清理和规范改制校之后,盐城市重新划分学片区,全市学生实行划区就近入学。
制度亮点:推行集团化办学。按照就近组合原则,多所学校组成教育集团,集团内部教师流动、管理联动、教研互动。优质学校领衔薄弱学校发展,分为“直办型”与“领办型”两种:前者为一个法人,一套班子,集团内人、财、物统一;后者领衔学校和成员学校均为独立法人,集团内人、财、物分置管理。
校长教师团队式交流制度。通过集团内领衔校和成员校校长教师的双向团队式交流,实现各成员校优质师资共享,促进各学校教师队伍优质均衡。凡符合交流条件的校长教师均须参加交流,每年交流一次,每批交流时间不少于3年,每年交流教师的比例不低于15%,同时要求领衔校具有区级以上学术称谓或荣誉称号教师不低于同类教师总数的15%。
创新效果:通过集团化办学,各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开始走向均衡,薄弱校得到提升的同时,优质学校也在进步。通过改造薄弱学校全市学校布局和教学质量得到改善和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创建民办教育新政,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格局,清除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障碍,打造“学在温州,走向世界”的教育高地。制定《关于实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出台9个配套文件,全方位打造具有突破意义的民办教育改革体系。
制度亮点:探索分类管理机制。按照营利性、非营利性对民办学校进行分类登记管理。非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民办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等方式办学。鼓励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升级”。鼓励大、中型企业以职业学校为重点投资办学。完善教育投资平台,支持民办学校融资,对办学规范、信誉良好的民办学校,政府建立贴息贷款机制。建立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体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保障教育合理用地需求,科学制定收费自主权。理顺学校财务管理,建立合理回报制度,明晰产权属性,通过《企业单位会计制度》、《公司法》等法规为民办教育发展“撑腰”。
创新效果:新政逐步清除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障碍,通过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办学。“新政”已形成当地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我国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提供“实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