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心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计划、系统性地做好幼儿心理教育,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瑞士的多拉·卡尔夫以中国理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为理论基础,运用荣格心理学原理研制了“沙盘游戏”,用以辅导、教育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取得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游戏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而且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方法,更是把握和纠正的幼儿心理特征一种方法。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教育内容都是在游戏中完成的。在这种“寓教于乐”的启蒙教学过程中,幼儿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老师不断进行心理纠偏。因此,研究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心理特征,对于搞好教学,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在游戏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自私的心理。幼兒在游戏中常常有自私心理,这种心理的表现是:本该大家共同玩的玩具由(她)本人独自占有;别的小朋友要玩时,便攻击对方。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本能所致。人一生下来,就有许多种本能的欲望。自私就是一种近似于一种本能的欲望而隐藏在人的心灵深处。二是客观环境所致。现在的孩子由于多是家中的“独苗”,来自物质和心理上的关心过多,久而久之,孩子便以家庭中的“中心人物”自居,逐渐形成了“唯我独大、唯我独尊”的心理特征。一旦这种心理形成,便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2.无意识的心理。3~6岁的幼儿在游戏过程当中,常常有无意识的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顺从他(她)人意志;不按照玩具的规则行事,乱摆乱放。这种心理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幼儿正处于身体的成长发育期,精力集中时间较短,多数时间都处在一种身心放松的无意识状态。二是游戏较难,使幼儿由精力集中变成了放任自流。于是,思考被瞬间放弃,无序就成了乐趣和好玩。
3.无聊的心理。幼儿在游戏过程当中,有时也会产生无聊的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面无表情,不愿动手;心不在衍,动作缓慢;个别孩子表现为烦躁、哭泣。形成这种心理有两个原因:一是游戏形式、样式老化,简单重复,令他(她)兴趣索然。二是由于现如今丰富的玩耍方法和多样化的视觉刺激,使他(她)有更多的要求,如看电视、玩电脑、手机等。
4.忌恨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孩子不多,个别单亲家庭的孩子有这种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看到别的小朋友忘情地玩玩具时愤恨不满,并伺机抢夺他人玩具;当别的小朋友将玩具摆搭好而他没有摆上时,将别人的抢过来据为己有,或将别人搭好的玩具破坏掉。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的关爱很少,或受到父母常常吵架的影响,心理发生扭曲。
二、在游戏中进行心理疏导的方法
1.自主分配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自私心理的。就是在进行玩具游戏前,凡是需要平均分配的玩具,都由小朋友自主去拿,小朋友拿完后,由老师评价小朋友谁拿的多、谁拿的少,并让小朋友说明为什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后,就能使小朋友懂得礼让的道理,从而消除自私心理。
2.单人游戏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无意识和无聊心理的,主要解决精力集中和兴趣问题。首先让大家共同玩,再单独玩。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智力方面的游戏,如摆积木等,使每个孩子都有思想上的压力,从而达到精力集中的目的。
3.特殊关怀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有忌恨心理的孩子的。在玩游戏时老师对其特殊关照,或择机对其进行表扬,有时,还让他(她)帮助其他小朋友进行游戏,从而消除他(她)的隔阂心理,逐渐纠正他(她)扭曲的心灵。
三、在游戏中进行心理疏导需要注意把握的问题
1.处理好程序性教学与创新性教学的关系。程序性教学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创新性教学是指在教学大纲范围内,进行教学创新,高标准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积极动脑筋,把最新的富有创意的东西植入到游戏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进行教学,把那些陈旧的、过时的游戏快速淘汰掉,提倡教师自己编排游戏和制作游戏道具,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处理好教学辅导与积极参与的关系。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游戏的讲解辅导者,又是游戏的积极参与者。有些游戏可能不需要老师同孩子一起做,即使是这样也要积极进行辅导、讲解,不要放任孩子自己玩。要时时让孩子觉得老师就在他们中间,要与孩子同玩、同乐,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做游戏的积极性。
3.处理好智力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智力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组成部分,不能顾此失彼。在游戏中不能光看孩子能否完成好游戏,还要细心观察孩子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有时,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智力健康更重要,一旦有了心理上的扭曲,将会更难纠正和克服,必须注重智力和心理同步发展。
一、幼儿在游戏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自私的心理。幼兒在游戏中常常有自私心理,这种心理的表现是:本该大家共同玩的玩具由(她)本人独自占有;别的小朋友要玩时,便攻击对方。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本能所致。人一生下来,就有许多种本能的欲望。自私就是一种近似于一种本能的欲望而隐藏在人的心灵深处。二是客观环境所致。现在的孩子由于多是家中的“独苗”,来自物质和心理上的关心过多,久而久之,孩子便以家庭中的“中心人物”自居,逐渐形成了“唯我独大、唯我独尊”的心理特征。一旦这种心理形成,便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2.无意识的心理。3~6岁的幼儿在游戏过程当中,常常有无意识的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顺从他(她)人意志;不按照玩具的规则行事,乱摆乱放。这种心理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幼儿正处于身体的成长发育期,精力集中时间较短,多数时间都处在一种身心放松的无意识状态。二是游戏较难,使幼儿由精力集中变成了放任自流。于是,思考被瞬间放弃,无序就成了乐趣和好玩。
3.无聊的心理。幼儿在游戏过程当中,有时也会产生无聊的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面无表情,不愿动手;心不在衍,动作缓慢;个别孩子表现为烦躁、哭泣。形成这种心理有两个原因:一是游戏形式、样式老化,简单重复,令他(她)兴趣索然。二是由于现如今丰富的玩耍方法和多样化的视觉刺激,使他(她)有更多的要求,如看电视、玩电脑、手机等。
4.忌恨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孩子不多,个别单亲家庭的孩子有这种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看到别的小朋友忘情地玩玩具时愤恨不满,并伺机抢夺他人玩具;当别的小朋友将玩具摆搭好而他没有摆上时,将别人的抢过来据为己有,或将别人搭好的玩具破坏掉。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的关爱很少,或受到父母常常吵架的影响,心理发生扭曲。
二、在游戏中进行心理疏导的方法
1.自主分配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自私心理的。就是在进行玩具游戏前,凡是需要平均分配的玩具,都由小朋友自主去拿,小朋友拿完后,由老师评价小朋友谁拿的多、谁拿的少,并让小朋友说明为什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后,就能使小朋友懂得礼让的道理,从而消除自私心理。
2.单人游戏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无意识和无聊心理的,主要解决精力集中和兴趣问题。首先让大家共同玩,再单独玩。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智力方面的游戏,如摆积木等,使每个孩子都有思想上的压力,从而达到精力集中的目的。
3.特殊关怀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有忌恨心理的孩子的。在玩游戏时老师对其特殊关照,或择机对其进行表扬,有时,还让他(她)帮助其他小朋友进行游戏,从而消除他(她)的隔阂心理,逐渐纠正他(她)扭曲的心灵。
三、在游戏中进行心理疏导需要注意把握的问题
1.处理好程序性教学与创新性教学的关系。程序性教学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创新性教学是指在教学大纲范围内,进行教学创新,高标准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积极动脑筋,把最新的富有创意的东西植入到游戏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进行教学,把那些陈旧的、过时的游戏快速淘汰掉,提倡教师自己编排游戏和制作游戏道具,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处理好教学辅导与积极参与的关系。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游戏的讲解辅导者,又是游戏的积极参与者。有些游戏可能不需要老师同孩子一起做,即使是这样也要积极进行辅导、讲解,不要放任孩子自己玩。要时时让孩子觉得老师就在他们中间,要与孩子同玩、同乐,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做游戏的积极性。
3.处理好智力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智力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组成部分,不能顾此失彼。在游戏中不能光看孩子能否完成好游戏,还要细心观察孩子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有时,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智力健康更重要,一旦有了心理上的扭曲,将会更难纠正和克服,必须注重智力和心理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