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是课程资源之本,是教与学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实验稿)》提出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使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材;思维
《数学课程(实验稿)》提出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使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材是课程资源之本,是教与学的重要基础。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因此,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数学人文风采。
一、感悟教材资源,激活學生思维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充分关注学生,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练习题的选择,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注重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便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讲授,更有利于我们数学教师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数学的教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融入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各年级教材中,在某些练习的后面都编排了“你知道吗?”和“生活中的数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尽可能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便于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小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之下进行数学阅读,可以更好地亲近数学文化,激活数学思维。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对这一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例如对于那些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课后阅读。如四年级上册第3页关于“1亿有多大”的内容和第6页的关于生活中三位一分节的大数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感受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文化。古老的数学文化是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独特亮点。中国有着五千年多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 《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一些数学史实,比如七巧板、圆周率等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在搜集资料、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符号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智慧灵光、闪烁着生命活力的。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还经常在班级开展一些数学小知识竞赛活动或小组讨论活动,从而激发学生感受我国数学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数学文化的巨大贡献。
二、开放教材资源,发散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数学教育,使人们的视野受到重重遮拦,看到的只是试卷中的数学。这样的数学,容易使小学生形成错误的数学观,养成刻板的数学思维方式,产生对数学的厌恶情绪。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精心设计,化单一为多元,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观。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下册第23页第7 题的“一顶帽子,上面是圆柱形,用黑布做;帽檐部分是一个圆环,用红布做。做这顶帽子,哪种颜色的布用得多?”时,我把问题改为:一共要用多少布?哪种布用得多?我给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帽子实物模型,学生把帽子拆开了又重新接上,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算一算,比一比的活动,在“你一言、 我一语”的过程中,学生找出了第一种解题方法,接着我追问学生,还有另外的解题方法吗?于是,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得到了另外一种解题方法。学生的思维在宽松和开放的时空里得到了提升。
三、拓展教材资源,深化学生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充分加以利用,可显示数学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拓展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下册比例的意义时,教材给我们呈现了天安门广场、学校、教室三个场景的国旗,这三面国旗大小不一,但是通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三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进而发现比例的意义。在这一节课里面我还挖掘了有关国旗法的资源,向学生介绍国旗法的相关内容,如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国旗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国旗之通用尺度定为如下五种,各界酌情选用:甲、长288公分,高192公分。乙、长240公分,高160公分。丙、长192公分,高128公分。丁、长144公分,高96公分。戊、长96公分,高64公分。学生通过阅读以上素材,既丰富了数学课外知识,又产生了爱国情怀,同时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整合教材资源,优化学生思维
华罗庚曾说过 : “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无味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在学习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提高学生的作为,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提升审美感知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轻松的心态下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从岗亭、客家围屋、比萨斜塔、灯笼、蜡烛等情境图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使几何知识的应用美得以展现。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用几张正方形纸剪一剪、贴一贴,再涂上颜色。当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多种结合图形通过自己的小手绘画,剪拼成各式各样美丽的图案时,几何图形的构图美便会让学生感到神奇和欣喜。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学上的探索者,深入钻研,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数学课堂就会呈现出鲜活、生动、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J].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7页.
[2]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2006,11,第17页.
[3]创新教育与持久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1999,五,第14页.
【关键词】数学;教材;思维
《数学课程(实验稿)》提出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使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材是课程资源之本,是教与学的重要基础。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因此,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数学人文风采。
一、感悟教材资源,激活學生思维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充分关注学生,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练习题的选择,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注重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便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讲授,更有利于我们数学教师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数学的教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融入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各年级教材中,在某些练习的后面都编排了“你知道吗?”和“生活中的数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尽可能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便于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小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之下进行数学阅读,可以更好地亲近数学文化,激活数学思维。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对这一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例如对于那些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课后阅读。如四年级上册第3页关于“1亿有多大”的内容和第6页的关于生活中三位一分节的大数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感受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文化。古老的数学文化是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独特亮点。中国有着五千年多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 《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一些数学史实,比如七巧板、圆周率等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在搜集资料、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符号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智慧灵光、闪烁着生命活力的。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还经常在班级开展一些数学小知识竞赛活动或小组讨论活动,从而激发学生感受我国数学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数学文化的巨大贡献。
二、开放教材资源,发散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数学教育,使人们的视野受到重重遮拦,看到的只是试卷中的数学。这样的数学,容易使小学生形成错误的数学观,养成刻板的数学思维方式,产生对数学的厌恶情绪。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精心设计,化单一为多元,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观。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下册第23页第7 题的“一顶帽子,上面是圆柱形,用黑布做;帽檐部分是一个圆环,用红布做。做这顶帽子,哪种颜色的布用得多?”时,我把问题改为:一共要用多少布?哪种布用得多?我给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帽子实物模型,学生把帽子拆开了又重新接上,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算一算,比一比的活动,在“你一言、 我一语”的过程中,学生找出了第一种解题方法,接着我追问学生,还有另外的解题方法吗?于是,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得到了另外一种解题方法。学生的思维在宽松和开放的时空里得到了提升。
三、拓展教材资源,深化学生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充分加以利用,可显示数学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拓展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下册比例的意义时,教材给我们呈现了天安门广场、学校、教室三个场景的国旗,这三面国旗大小不一,但是通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三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进而发现比例的意义。在这一节课里面我还挖掘了有关国旗法的资源,向学生介绍国旗法的相关内容,如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国旗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国旗之通用尺度定为如下五种,各界酌情选用:甲、长288公分,高192公分。乙、长240公分,高160公分。丙、长192公分,高128公分。丁、长144公分,高96公分。戊、长96公分,高64公分。学生通过阅读以上素材,既丰富了数学课外知识,又产生了爱国情怀,同时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整合教材资源,优化学生思维
华罗庚曾说过 : “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无味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在学习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提高学生的作为,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提升审美感知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轻松的心态下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从岗亭、客家围屋、比萨斜塔、灯笼、蜡烛等情境图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使几何知识的应用美得以展现。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用几张正方形纸剪一剪、贴一贴,再涂上颜色。当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多种结合图形通过自己的小手绘画,剪拼成各式各样美丽的图案时,几何图形的构图美便会让学生感到神奇和欣喜。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学上的探索者,深入钻研,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数学课堂就会呈现出鲜活、生动、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J].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7页.
[2]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2006,11,第17页.
[3]创新教育与持久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1999,五,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