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庄是一个千年老妖。
这里冬季晚妆的冷艳,风情意境似乎更加浓郁一些。夕阳未落,若有若无的薄雾就已经开始弥漫在水面上,河边人家袅袅的炊烟再加入进来,水乡愈发显得扑朔迷离。晚归的鸬鹚以走秀且练达的身姿,在渔火中扑扇着翅膀从石桥下穿过,小船推开的波纹把水中那一弯新月拍打成满河银色。
桥上,白天如织的游人已经散去,冷眼回望的石栏静候着每一个寒夜的到来。岸边,店铺打烊上门板的声响大了起来,沿河茶座上方的大红灯笼在寒风中亮成了一串。掌灯时分,那一团团渐次浓厚的迷雾,如同捉迷藏的顽童,在街边一道道门板缝隙里穿过的光线中忽隐忽现,烟火气息里又增添了几分梦幻情趣和诡秘妖气。
江南水乡就是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画。
小阮领着我穿行在古镇的小巷里,两人的鞋后跟有节奏地“笃笃”敲打在石板路上,很有些韵味。一两只小狗狗急急忙忙跑来,抬头发现跟错了脚,马上又匆匆转头跑掉了,让我们忍不住哈哈一笑。恋爱中的猫咪总是精神头十足,从屋檐的柱子上“哧溜”一下就上了房,脚爪子踩在老屋碎瓦片上,发出弹拨琴弦一般急切清脆的声响。
街面上冷冷清清的,白天的游客大多都已经离开了景区,少数住下来的,正在那些客栈和老板一家天南地北地聊着。晚到的背包客三三两两,情侣间手牵着手在客栈前商量着。偶尔有人“吱呀”一声从屋里走出来,木门上铁环的响声在幽静的小巷里传出很远。
我突然想到王家卫《花样年华》里的那个场景:梁朝伟和张曼玉一前一后,慢慢地走在兰桂坊附近的小巷深处,影子随灯光忽长忽短,躲躲闪闪,一辆黄包车急拐弯过来,两人猝不及防,慌忙避开站在墙角,谁也不敢说话。古镇夜色里的小巷异常静谧,很多影视剧组都会首选这里。把那些相对无言却有着更多画外音的场景放在古镇小巷来拍摄,恐怕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我不知道周庄的雨夜是什么样子,也许暗淡的路灯下飘洒着雪花的情景会更好看一些?
阮文英是古镇上“隆兴旅社”的老板娘,人很热情,长得也很漂亮。几年前我来周庄时曾住在她家,印象颇为深刻。如今旅社在她老公的亲手设计下,已经改造成古镇不多见的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的家庭旅馆,生意很好。平时老公在银行上班,文英憨厚的大哥帮忙在这里打理,口碑一直不错。
我对文英说,我要采访一位船娘。考虑拍片需要,年龄不要太大,形象要好一点的,最好是外地嫁过来的。文英是土生土长的周庄人,和正在旅社值班的她大哥一说,两人把符合条件的船娘都过滤了一遍,说有,王国凤就是外地嫁到周庄的,我领你去她家。
站在老街尽头的小河边,文英用本地方言朝对岸使劲喊了一嗓子,夜色里从河边的楼房下跑出来一个小女孩,文英说是王国凤的女儿。
其实我们右手边就是一座小桥,跨过这座桥到对面王国凤的家要不了一分钟。可文英告诉我说,这座桥是分界线,过了桥就是景区外,再想进来就不是那么方便了。这些年景区管理得很严,早晚七点半是一个时间点,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段外,还是可以省掉买门票的钱。也许,这正是管理者权衡各方利益后的“放水养鱼”?
文英和王国凤女儿就各自站在相隔十来米的小河两岸,分别用方言和普通话一问一答。王国凤不在家,到亲戚家吃喜酒去了。文英把来意说了,讲定明天上午去游船码头找她,小女孩开心地应承着,并把她妈妈的手机号码留给了我。能够被记者采访总是高兴的,尽管开放的周庄人见多识广。
果然,第二天早晨在船码头见到王国凤时,她很爽快地一口答应了。
我第一眼见到王国凤时,就在心里称赞文英选对了人。王国凤不过30出头,很耐看,也显得很有素养。她是安徽凤阳人,距离南京不远,中专毕业后来周庄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原只想做一段时间还回老家去的,没料想一根红丝线把她拴住了。
国凤嗓音很好,唱起民歌来很好听,很多游客指名要坐她的船。可她刚做船娘那会儿还不大会划船,特别是在逼仄的古镇水系里绕来绕去的,经常会有许多船挤在一起,需要慢慢地倒腾出来,颇需功力。那天有一位游客途中忽然站起来准备拍照,偏重的船一歪,进了水,船上一阵惊呼。没有经验的国凤紧张得涨红了脸,一时间手忙脚乱,小船更是摇摆不定。小高那时还是一个渔民,正在家门口修补渔具,见状立马跳上船,抓住船橹,小船转眼就成了他手里的玩偶,变得服服帖帖稳稳当当,游船又恢复了欢笑。小高不多话,把船还给国凤时,只是定睛笑着看了她一眼,然后身轻如燕般跳上岸,头也没回走了。
那一笑,让国凤怦然心动。
后来,国凤收起了姑娘的矜持,主动登门致谢。再后来,就应了那句唱词: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来共枕眠。如今,国凤的女儿都已经在周庄中心小学读六年级了,普通话和本地话都说得很顺溜,成了地地道道的周庄小囡。家里前些年和隔壁邻居一道申请将老屋改造成上下两层的楼房,朴实厚道的公婆帮助料理家务,一家人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十分安逸富足。
国凤专门跑夏季的古镇休闲一日游专线,冬天坐船的游客少一些,所以她就时常在码头帮忙做些杂事,脱去船娘服饰的国凤倒是更加显出水乡姑娘的青春靓丽。
周庄有一支远近闻名的“万船娘”船队,曾接待过许多外国政要,并到上海参加过旅游节的推介表演,还曾荣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国凤就是这支船队旗下的一名船娘。至于为什么叫“万船娘”,有说是借了江南首富沈万三的名气,也有说代表江南水乡游船之多。不管哪种说法更为准确,要求每一位船娘都要掌握文明用语,都要会说普通话和简单英语的“万船娘”,如今已经成为周庄的品牌和名片,这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适应,国凤笑了。当年,她这个外地来的城里姑娘可没少哭过鼻子。吃不惯这里的饭菜,听不懂这里的方言,特别是她这个旱鸭子有一次还从船上滚落到水里,让游人看了一回笑话。英语早就还给老师了,不得不重新拾起来,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尤其是那些古镇留下来的人文故事里的诗词和楹联,翻译起来特别困难,让国凤煞费了一番苦心。多少个夜晚,别的女孩都去看广场演出,国凤却拉着小高在巷子里散步,时而用周庄话聊天,让小高帮着逐字逐句纠正;时而用英语问答,拿着“好易通”当老师。国凤十分清楚,自己毕竟年轻,相对其他本地年龄较大的船娘来说,没理由学不会学不好。现如今,国凤和同为船娘的姐妹们,吃一样的饭菜,说一样的土话,唱一样动听的苏州民歌,站在船上一样的稳稳当当,穿上一样的蓝布碎花船娘服饰,有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来自长江以北的娇娇女?当你亲耳听见她用普通话和英语交替与游客交流时,你一定会从心底发出感叹: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变化,已不再是“富足”两个字可以容纳得下了。
其实,国凤的家乡也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地方,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就在凤阳。说到凤阳,国凤眼里流露出思念。她和小高每年都会回老家看望父母,只是每逢春节黄金周太忙,无法亲自回家给老人拜年,只能借助于电话和短信了。“万船娘”船队里像国凤这样年轻且有较高文化的船娘不是很多,船队对大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凤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娘家就成了亲戚。周庄留住了国凤的心,这里不仅有她可爱的女儿、老公和可敬的公婆,还有游船和工作在船上的姐妹们。周庄这个当年并不富裕的苏南农村,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农闲时靠箍木桶做竹器挣点钱,如今变成了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国凤亲眼目睹了它日新月异的变化,那细微之处,自然也有国凤的努力。说着一口周庄方言的王国凤已经完全融入了古镇,成了一名出色的船娘。可每当听到亲切熟悉的家乡口音,国凤都会忍不住放下船橹,朝素不相识的游客多看一眼。老家亲戚来周庄,回去都会奇怪地说:那水乡真是养人,国凤怎么变得越来越年轻了7
采访结束时,我很想见一下国凤的老公,不巧他有亭出去了。我不知道他当年怎么会一眼看上这个听不懂周庄话的外地姑娘,又使了什么招数让这个美丽的女孩背井离乡嫁给了一个农家后生?是周庄的情迷妖惑,还是小高的个人魅力?
抑或二者都有吧。
我忽然想起有一首诗里这样说:
“她一直羞低着头,
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
他没有勇气接近,
她掉转身,走了……”
小高却把握住了,把国凤留在了周庄。这一留,就是一辈子,一生一世……
这里冬季晚妆的冷艳,风情意境似乎更加浓郁一些。夕阳未落,若有若无的薄雾就已经开始弥漫在水面上,河边人家袅袅的炊烟再加入进来,水乡愈发显得扑朔迷离。晚归的鸬鹚以走秀且练达的身姿,在渔火中扑扇着翅膀从石桥下穿过,小船推开的波纹把水中那一弯新月拍打成满河银色。
桥上,白天如织的游人已经散去,冷眼回望的石栏静候着每一个寒夜的到来。岸边,店铺打烊上门板的声响大了起来,沿河茶座上方的大红灯笼在寒风中亮成了一串。掌灯时分,那一团团渐次浓厚的迷雾,如同捉迷藏的顽童,在街边一道道门板缝隙里穿过的光线中忽隐忽现,烟火气息里又增添了几分梦幻情趣和诡秘妖气。
江南水乡就是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画。
小阮领着我穿行在古镇的小巷里,两人的鞋后跟有节奏地“笃笃”敲打在石板路上,很有些韵味。一两只小狗狗急急忙忙跑来,抬头发现跟错了脚,马上又匆匆转头跑掉了,让我们忍不住哈哈一笑。恋爱中的猫咪总是精神头十足,从屋檐的柱子上“哧溜”一下就上了房,脚爪子踩在老屋碎瓦片上,发出弹拨琴弦一般急切清脆的声响。
街面上冷冷清清的,白天的游客大多都已经离开了景区,少数住下来的,正在那些客栈和老板一家天南地北地聊着。晚到的背包客三三两两,情侣间手牵着手在客栈前商量着。偶尔有人“吱呀”一声从屋里走出来,木门上铁环的响声在幽静的小巷里传出很远。
我突然想到王家卫《花样年华》里的那个场景:梁朝伟和张曼玉一前一后,慢慢地走在兰桂坊附近的小巷深处,影子随灯光忽长忽短,躲躲闪闪,一辆黄包车急拐弯过来,两人猝不及防,慌忙避开站在墙角,谁也不敢说话。古镇夜色里的小巷异常静谧,很多影视剧组都会首选这里。把那些相对无言却有着更多画外音的场景放在古镇小巷来拍摄,恐怕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我不知道周庄的雨夜是什么样子,也许暗淡的路灯下飘洒着雪花的情景会更好看一些?
阮文英是古镇上“隆兴旅社”的老板娘,人很热情,长得也很漂亮。几年前我来周庄时曾住在她家,印象颇为深刻。如今旅社在她老公的亲手设计下,已经改造成古镇不多见的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的家庭旅馆,生意很好。平时老公在银行上班,文英憨厚的大哥帮忙在这里打理,口碑一直不错。
我对文英说,我要采访一位船娘。考虑拍片需要,年龄不要太大,形象要好一点的,最好是外地嫁过来的。文英是土生土长的周庄人,和正在旅社值班的她大哥一说,两人把符合条件的船娘都过滤了一遍,说有,王国凤就是外地嫁到周庄的,我领你去她家。
站在老街尽头的小河边,文英用本地方言朝对岸使劲喊了一嗓子,夜色里从河边的楼房下跑出来一个小女孩,文英说是王国凤的女儿。
其实我们右手边就是一座小桥,跨过这座桥到对面王国凤的家要不了一分钟。可文英告诉我说,这座桥是分界线,过了桥就是景区外,再想进来就不是那么方便了。这些年景区管理得很严,早晚七点半是一个时间点,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段外,还是可以省掉买门票的钱。也许,这正是管理者权衡各方利益后的“放水养鱼”?
文英和王国凤女儿就各自站在相隔十来米的小河两岸,分别用方言和普通话一问一答。王国凤不在家,到亲戚家吃喜酒去了。文英把来意说了,讲定明天上午去游船码头找她,小女孩开心地应承着,并把她妈妈的手机号码留给了我。能够被记者采访总是高兴的,尽管开放的周庄人见多识广。
果然,第二天早晨在船码头见到王国凤时,她很爽快地一口答应了。
我第一眼见到王国凤时,就在心里称赞文英选对了人。王国凤不过30出头,很耐看,也显得很有素养。她是安徽凤阳人,距离南京不远,中专毕业后来周庄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原只想做一段时间还回老家去的,没料想一根红丝线把她拴住了。
国凤嗓音很好,唱起民歌来很好听,很多游客指名要坐她的船。可她刚做船娘那会儿还不大会划船,特别是在逼仄的古镇水系里绕来绕去的,经常会有许多船挤在一起,需要慢慢地倒腾出来,颇需功力。那天有一位游客途中忽然站起来准备拍照,偏重的船一歪,进了水,船上一阵惊呼。没有经验的国凤紧张得涨红了脸,一时间手忙脚乱,小船更是摇摆不定。小高那时还是一个渔民,正在家门口修补渔具,见状立马跳上船,抓住船橹,小船转眼就成了他手里的玩偶,变得服服帖帖稳稳当当,游船又恢复了欢笑。小高不多话,把船还给国凤时,只是定睛笑着看了她一眼,然后身轻如燕般跳上岸,头也没回走了。
那一笑,让国凤怦然心动。
后来,国凤收起了姑娘的矜持,主动登门致谢。再后来,就应了那句唱词: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来共枕眠。如今,国凤的女儿都已经在周庄中心小学读六年级了,普通话和本地话都说得很顺溜,成了地地道道的周庄小囡。家里前些年和隔壁邻居一道申请将老屋改造成上下两层的楼房,朴实厚道的公婆帮助料理家务,一家人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十分安逸富足。
国凤专门跑夏季的古镇休闲一日游专线,冬天坐船的游客少一些,所以她就时常在码头帮忙做些杂事,脱去船娘服饰的国凤倒是更加显出水乡姑娘的青春靓丽。
周庄有一支远近闻名的“万船娘”船队,曾接待过许多外国政要,并到上海参加过旅游节的推介表演,还曾荣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国凤就是这支船队旗下的一名船娘。至于为什么叫“万船娘”,有说是借了江南首富沈万三的名气,也有说代表江南水乡游船之多。不管哪种说法更为准确,要求每一位船娘都要掌握文明用语,都要会说普通话和简单英语的“万船娘”,如今已经成为周庄的品牌和名片,这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适应,国凤笑了。当年,她这个外地来的城里姑娘可没少哭过鼻子。吃不惯这里的饭菜,听不懂这里的方言,特别是她这个旱鸭子有一次还从船上滚落到水里,让游人看了一回笑话。英语早就还给老师了,不得不重新拾起来,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尤其是那些古镇留下来的人文故事里的诗词和楹联,翻译起来特别困难,让国凤煞费了一番苦心。多少个夜晚,别的女孩都去看广场演出,国凤却拉着小高在巷子里散步,时而用周庄话聊天,让小高帮着逐字逐句纠正;时而用英语问答,拿着“好易通”当老师。国凤十分清楚,自己毕竟年轻,相对其他本地年龄较大的船娘来说,没理由学不会学不好。现如今,国凤和同为船娘的姐妹们,吃一样的饭菜,说一样的土话,唱一样动听的苏州民歌,站在船上一样的稳稳当当,穿上一样的蓝布碎花船娘服饰,有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来自长江以北的娇娇女?当你亲耳听见她用普通话和英语交替与游客交流时,你一定会从心底发出感叹: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变化,已不再是“富足”两个字可以容纳得下了。
其实,国凤的家乡也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地方,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就在凤阳。说到凤阳,国凤眼里流露出思念。她和小高每年都会回老家看望父母,只是每逢春节黄金周太忙,无法亲自回家给老人拜年,只能借助于电话和短信了。“万船娘”船队里像国凤这样年轻且有较高文化的船娘不是很多,船队对大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凤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娘家就成了亲戚。周庄留住了国凤的心,这里不仅有她可爱的女儿、老公和可敬的公婆,还有游船和工作在船上的姐妹们。周庄这个当年并不富裕的苏南农村,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农闲时靠箍木桶做竹器挣点钱,如今变成了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国凤亲眼目睹了它日新月异的变化,那细微之处,自然也有国凤的努力。说着一口周庄方言的王国凤已经完全融入了古镇,成了一名出色的船娘。可每当听到亲切熟悉的家乡口音,国凤都会忍不住放下船橹,朝素不相识的游客多看一眼。老家亲戚来周庄,回去都会奇怪地说:那水乡真是养人,国凤怎么变得越来越年轻了7
采访结束时,我很想见一下国凤的老公,不巧他有亭出去了。我不知道他当年怎么会一眼看上这个听不懂周庄话的外地姑娘,又使了什么招数让这个美丽的女孩背井离乡嫁给了一个农家后生?是周庄的情迷妖惑,还是小高的个人魅力?
抑或二者都有吧。
我忽然想起有一首诗里这样说:
“她一直羞低着头,
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
他没有勇气接近,
她掉转身,走了……”
小高却把握住了,把国凤留在了周庄。这一留,就是一辈子,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