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葬礼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e5n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墓地越来越像垃圾填埋场。美国人开始选择一种对生态不具破坏性的方法来埋葬死者。今天我们将带您了解时下美国最为流行的“绿色葬礼”。
  丹·莱文不知道自己何时会因何而死,但他却能确定自己死后将发生什么:人们脱去他身上的衣物,将他的遗体清洗、冷冻,不使用任何化学防腐物质,待尸体慢慢腐烂。葬礼当天,他的遗体上覆盖着一块纯天然纤维的布,他将被埋在新泽西一个小村的小树林的3棵冬青树之间。他的坟头没有墓碑,也没有任何能表明坟墓主人身份的东西。坟墓没有混凝土的拱顶,墓穴深一米多一点——这个深度足以让野生动物不打扰到死者,同时又能接近地面,让好氧菌充分调动体内的酶从而将尸体和死细胞分解。几周后,他的遗体将被侵蚀,成为蛆和蠕虫的“盛宴”。再过两个月将只剩下骨架。最后连骨头也逐渐被分解。他的遗体将会被自然完全吸收,不留任何残余。
  在过去的150多年里,那些失去亲友的美国人,喜欢用甲醛对逝者的遗体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将其装进金属棺材,最后挖一个尽可能深的墓穴埋葬。这种复杂的丧葬程序为殡葬服务业带来了近160亿美元的高收入。
  但近10年来,上百万像丹·莱文一样出生在婴儿潮时期的人,开始寻求一种更简单、更生态的方法埋葬死者。这代人喜欢回收利用废物,喜欢有机产品和自然分娩,希望在自然环境中死去——喜欢用藤条或海藻做的棺材和可以分解尸体的“真菌寿衣”。
  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显示,64%的40岁以上中老年人会考虑死后举行绿色葬礼,而5年前这一比例只有43% 。
  人们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其原因多种多样。为生态安葬的服务及产品提供认证的非赢利组织“绿色葬仪协会(GBC,Green Burial Council)”的执行理事凯特·兰格尼认为,价格是人们选择绿色葬礼的主要原因之一。拒绝使用棺材、墓碑和墓穴材料,有助于节约资金,因为这些东西经常涨价——举办一场传统葬礼平均需要花费成本7000至1万美元。
  生态安葬的其他优点也因人而异。兰格尼在从事殡葬服务业的这些年里,听说过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关于想死后埋在自己辛勤劳作过的土地里的农民的故事,有生物学家被再次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的新理念深深吸引的故事,还有只是想找一个幽静的地方静静地安息的普通人的故事。
  当然,选择绿色葬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今的墓地越来越像垃圾填埋场:土壤每年都会被超过300万升的有毒甲醛侵蚀,还要耗费1.15亿吨钢材来加固棺材。这些建材无法被土壤分解,相当于占用了1.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3亿吨混凝土的体积。这些珍贵的资源本可以被更合理地利用,却变成了丧葬中的生态垃圾,几个世纪都无法被土壤分解。
  火葬在很早以前就被认为是一种环保的丧葬形式,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火化尸体需要大量化石燃料,大气中汞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就会大幅增加。“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选择的丧葬形式将带来如此多的二氧化碳,也会感到良心不安的,”兰格尼说,“但事实上许多人并不知道他们在弥留之际的最后一个选择是多么的重要。”
  53岁的丹·莱文拥有一家专门生产天然宠物饲料的公司,他说,他终于在某种程度上明白了“尘归尘,土归土”这句话。“传统葬礼的目的在于尽可能保持逝者遗体的完整性,但如果遗体不被土壤分解,”他说,“不仅污染土壤,还阻止了原子循环……事实上这恰恰是打断了生命周期。”
  生态埋葬并不是一种新生事物,相反,将逝者的遗体包裹在纱布下直接埋入土壤的做法自古就有。《圣经》《摩西五经》和《古兰经》早就记载过类似的埋葬方法,后两者中还明确提到:逝者的遗体要直接与土壤接触。直至美国内战期间,战地医生们才开始对士兵的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好让这些士兵的遗体能完整地回到故乡进行安葬。与此同时,美国的消费者开始痴迷于将亲人的尸体保存起来。
  随着防腐技术的不断完善,殡葬人员还学会了保持死者的外貌,甚至可以修复遗体在重大灾难性事故中造成的创伤。交通越来越便利,亲朋之间居住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为等到远房亲戚赶来参加葬礼,经常需要将葬礼延迟,给尸体做防腐处理就变得非常必要。再后来遗体也可以被运送到世界各地了,遗体要在长途跋涉后仍保持原样,所以给尸体使用防腐剂也变得更加普遍。
  想要保存尸体不腐烂直到埋葬,首先要考虑的是外界因素,如微生物和昆虫——在安葬后影响尸体的主要因素——尸体的侵蚀。而钢和混凝土制成的双重保护棺能较好地保护尸体,人们不必再为爱人的遗体可能受外因破坏而担忧。显然,殡葬服务是逝者与这个世界最后的联系,人们也很乐意将钱花费在昂贵的丧葬商品与服务上,而且越来越多的丧葬服务公司开始通过推行丧葬文化发展服务,在他们主导的这些文化中,保存尸体的完整性才被认为是人生的最完美落幕。
  这也正是殡葬服务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已超过40%)都会选择死后火葬遗体。这种丧葬方式价格较低(约1000美元),因为它不需要专门保存遗体,也不需要昂贵的棺材。此外,如果死后遗体直接被火葬,许多家庭也不再举行丧葬仪式和祭祀活动,只将骨灰撒掉或者收进可以方便存储的骨灰盒即可。
  在20世纪90年代初,殡葬服务业发展得越来越全面,以至于传统的葬礼变得越来越正式和昂贵,一些英国居民便开始寻找其他安葬方式。1993年在英国经济衰退的顶峰时期,英格兰西北部城市卡莱尔殡葬服务行业的领头人肯恩·韦斯特,找到了一种经济实惠的方法——扩建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公墓。   韦斯特提议增加森林面积,用来埋葬可降解的棺材和寿衣,坟墓不用墓碑而是用橡树幼苗做标记。现今,韦斯特已经成功地让不需要修剪植物或喷洒农药的“杂草墓碑”成为了坟墓的天然掩护。他说自己的这个想法源于“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的新理念。
  森林墓地的流行,引起了英国“自然死亡中心”的兴趣。该组织由3位心理治疗师于几年前在伦敦创办,主要关注“生命终结”的问题:他们主张人们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去世,事实上,超过90%的人在医院死去。该中心的创立者们听说了韦斯特的森林墓地后,便决定扩大其管辖范围到死后程序上。1994年,在该中心的支持下,“自然埋葬协会”成立,其目的在于“确保每位公民都有自己的生态墓地”。现在在英国大约有250个这样的服务机构。
  但与此同时,生态安葬在美国市场上推广却花了很长时间。在美国,生态安葬的理念始于2005年,现今在超过1.5万所的殡葬机构中已有225所通过了该服务项目的认证。
  然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为了推广这种无损于自然环境的安葬形式,相关机关便规定这些机构运营前不必经绿色葬仪协会认证。这样做还极好地促进了消费需求。
  越来越多的殡仪馆开始重视这种新式安葬,并将其作为弥补火葬带来的亏空的一种方法。“殡仪馆销售的是服务,如果所有人都选择了将亲人的遗体直接火葬,他们又如何赚取利润?”绿色葬仪协会会长爱德华·别克斯比说,“生态安葬也可以给殡仪馆带来利益。如果遗体在逝者过世几天后才安葬的话,就需要保存和冷却服务,还需要用香草豆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液体简单处理遗体。而且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拒绝使用棺材,在传统公墓或家族墓地甚至是贴近自然的安葬服务中,殡葬服务还是可以找到可用武之地的。”
  据绿色葬仪协会(GBC)统计,生态安葬平均花费5000美元,而传统葬礼平均花费1万美元甚至更多。从亚洲订购用柳枝手工或海藻编织的棺材,或者大操大办奢华的葬礼都可能导致丧葬服务行业的价格上涨,而且经常在限量产品的订购、民间手工艺的延期交货或物流方面出现问题。但对于提倡环保,选择了生态安葬的人来说就不用再担心价格等问题。
  比火葬赢利更多并不是殡葬行业对生态安葬感兴趣的唯一原因。殡葬服务协会环保委员会第三任监管人罗伯特·普劳特也提到生态安葬优于火葬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家族团结。
  “从2005年我们第一次了解到生态安葬时,我就注意到,其实很多已经选择了火葬的家庭也认为生态安葬是极好的一种想法。”罗伯特说,他在新泽西已经有超过40年的殡葬工作经验了,“人们总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生态安葬就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给你一个感受这种仪式感的机会。”
  现如今,生态安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佛罗里达州的“永恒珊瑚礁”公司就提供了一种用死者骨灰制成人工珊瑚礁的服务。死后想成为水下一部分的人可以生前在海底选定自己喜欢的位置,死后就可以变成那里的珊瑚礁。还有公司专门提供“真菌寿衣”或用食肉菌制成的盖尸布,花费不到1500美元就能让自己的遗体与大自然重新团聚。意大利的著名艺术项目“胶囊世界”还曾展出了一个蛋形的可生物降解的“胶囊棺材”,里面可以放置骨灰,然后埋入地下,种上一棵树作为墓碑,这棵树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此类的创意证明了人们对生态安葬的兴趣在不断提升,” 美国俄勒冈州生态安葬公司的创始人辛西娅说道,“超越传统思维,才会涌现可以不中断生命周期的新想法。”
  辛西娅的生态棺是用回收的旧报纸加工成的,这是他们店里的主要陈列品。辛西娅说以后自己也将被安葬在俄勒冈乡村的一块生态墓地里。她第一次接触到生态安葬还是在2002年,当时她拥有一家生产有机产品的公司,两年后,她便开办了自己的生态安葬公司。
  据辛西娅说,客户和传统殡仪服务行业的工作者们对生态安葬的兴趣激增,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按照逻辑,下一步应将行动付诸在其他墓地,但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在美国,只有8到12万处墓地允许无混凝土的安葬。辛西娅说,她的这种生态安葬可以尽可能地降低费用支出和劳动成本——当生态棺中的遗体全部被土壤分解后,这片土壤就可以再次被利用了。
  辛西娅在墓地使用了专门的肥料,以加快分解过程。不久前她卖掉了自己的第一份临时占用墓地的合同——可以“租用”几年墓地,待遗体被完全分解、土壤可以再重新利用后就可以将土地转卖或归还。类似做法在土地面积供不应求的欧洲被广泛应用。
  墓地管理人普劳特说:“人们现在变得更加灵活,不被传统思想束缚。如果能寻求死者的建议,我敢打赌,他们会更乐意安葬在农田或者树下,而不是僵硬冰冷的混凝土里。”
  [译自俄罗斯《博书》]
其他文献
“野蛮人之境”成为百岁老人的乐园要活到100岁,需要做些什么?易基诺·珀尔促微笑着给出建议:“只要不在那之前死掉就好啦。”这个男人出生在世界上最理想的长寿地——撒丁岛上的斯特里赛利大村。古罗马人嘲讽珀尔促的祖先是野蛮人,因为他们居住在一个如此贫瘠的地区。这片岩石密布的高原的很大一部分因此被称为巴尔巴贾山(barbagia,由“野蛮”一词变化而来)。如今,这个“野蛮人之境”成为百岁老人的乐园。一个戴
慢生活伊卡利亚岛曼德里小村位于爱琴海边陡峭的山峰之间。格雷戈里斯·扎哈斯是曼德里村民,他每天抽一包烈性烟,每周末都去教堂。80年前他靠用驴车从海港拉煤到周围小镇来谋生。而现如今,格雷戈里斯的生活自在悠闲,每天都在离家不远或靠近岸边的咖啡馆里打发时间。有时他步行去咖啡馆,有时是家人用摩托送他去。喝咖啡,散步,和朋友畅聊是他老年生活的主旋律。格雷戈里斯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是101岁,他的照片曾刊登在美国
当下,由于人们对伊斯兰传统服饰“波卡”议论纷纷,于是我们派出一名遮盖全身的记者进行体验。借此这名记者想要一探究竟:在由布料制成的“囚笼”中,人们会作何感受?  我们乘坐地铁前往柏林库丹姆。一位女性上了地铁后落座于我的身旁,我的衣着并未引起她的恐慌。我可以翘二郎腿吗?可以瞥一眼我的手机吗?显然,我已经愈发觉得自己这身装扮十分可怕了。我感觉自己如同一个冒牌货一样。人们望向我,像是打量一位花容月貌或是衣
文化机构融入了社交网络。随着历史的发展,博物馆不仅不会过时,还会变得更加重要。将来,在博物馆连上无线网,就能获得“电子足印”和参观照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就能获得更加直观感性的体验。更多让博物馆变得生动的技术也指日可待。今年年初,在美国纽约的惠特尼博物馆的5楼,开办了一场抽象派表现主义艺术家弗朗克·斯特拉的作品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参展的作品可能已经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但这次展览,却好像是为现代网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我想成为克拉克那样的厨师。”如果现在孩子们的梦想不再是当警察、消防员或兽医,而是想当厨师,一点儿也不出奇。“厨师”这一伟大形象早在1990年首先被英国人捧红,2011年登陆意大利。所以,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说他的梦想是在15分钟内用萝卜泥和开心果粉制作一道鸭肉,你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如今意大利的“烹饪经济”正是方兴未艾。  意大利服务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该国餐饮行
专为人们提供“甜蜜生活”的养蜂场是世界上最神秘、最封闭的地区之一。养蜂人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他们随时都处在被蜂蜇的危险之中。  在养蜂场体验生活的这一个月里,我的朋友都以为我销声匿迹了。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每天闻着烟味,还时不时被蜜蜂蜇得痛痒难耐,但这仍没有阻止我对养蜂的热爱。如果没有这次经历,我可能永远不知道原来在小小的蜂箱里会发生如此多神奇而美妙的事情。  季米里亚泽夫农业科学院的大门紧锁着
约翰·博格在庆祝生日这一点上,和鲍勃·霍普观点一致,他们都认为到了“买蜡烛比买蛋糕花钱还多”的年龄,就不必庆祝生日了。然而,到了11月5日,他的生日还是受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那些曾经与他合作的人的瞩目。拥有多重人生轨迹的他,也拥有成百上千的合作者。一些与他合作的人很有名,例如作家阿兰达蒂·罗伊、杰夫·代尔、吉恩·莫尔,纪录片制片人麦克·迪布,摄影师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演员蒂尔达·斯文顿。另一些合
加拿大乐队the Band的成员们觉得四处奔波的生活最终将毁灭他们,因此决定不再巡演,但是在停止巡演前,他们仍然要举办一次告别仪式,并邀请巨星鲍勃·迪伦、琼尼·米歇尔和埃里克·克拉普顿加入他们——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全程记录了他们最后的疯狂。在纪录片中,乐队吉他手和作曲者罗宾·罗伯特森回忆了1976年感恩节那天的场景。这最后的华丽谢幕充满了混沌与未知,造就了伟大的演唱会纪录片——《最后的华尔兹》
离开著名的克诺夫出版社,就职于《纽约客》杂志之前,罗伯特·哥特列波为3名好莱坞女星编撰了回忆录。这3名女星分别是:劳伦·白考尔、艾琳·塞尔兹尼克和凯瑟琳·赫本。罗伯特在他即将出版的自传中,讲述了他与她们之间的往事。  连我自己都惊讶,我竟然会为一些名人写作传记——进入出版行业的时候,我还不曾预料会有这一天。这3本传记中,我认为最具可读性的要数劳伦·白考尔的传记《我自己》了。我无法抗拒她的魅力——也
荒芜、遥远、孤独之地——俄罗斯西伯利亚雅库茨克的电影爱好者,将他们极端的日常生活加工剪辑成独角戏或者恐怖片。虽然拍摄环境是冰冷的,有时候甚至是在零下56摄氏度的户外拍摄,但是他们对于电影的心是火热的。通过电影这扇艺术的大门,一些人在他们的家乡成了明星。这是一个关于一群讲故事的人的故事。他们来自于极寒之地,西伯利亚的雅库茨克。他们如此热爱讲述自己的故事,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有时候甚至有悖于一切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