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诱学 以情促学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zh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展示拳术价值、建立动作感知、运用实践原理、创设学习情境、体现技术美感等角度入手,阐述提高武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武术;少年拳;动作涵义;学习情境;技术美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64-02
  本文从少年拳的展示拳术价值、建立动作感知、运用实践原理、创设学习情境、体现技术美感等方面谈延续学生学习少年拳的兴趣,从而提高少年拳教学的有效性。
  一、展示拳术价值,让学生爱学
  学生刚开始学习少年拳,因初次接触会感到新奇,但如果教师只重视动作的架势,而不解释动作的作用,慢慢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这种武术有用吗?一旦学生认为学习少年拳没有意义,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只是被动模仿而非主动求知,他们不会去关注动作细节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学习少年拳,真正能吸引和延续学生学习兴趣的是少年拳技术动作的价值。若教师能明确告诉学生少年拳的实战价值,并演示如何进攻和防守,学生的学习兴趣则会大增。教师可在示范时简单解释每一节的攻防涵义,说明哪个动作是进攻,哪个动作是防守,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请学生回答,再通过与一名学生的演示,告诉学生如何进攻和防守。例如学生右手往教师头顶打来,教师用左臂往上挡开,再用右臂向其做冲拳动作(图1),使学生了解攻防的动作方法。
  二、建立动作感知,使学生易学
  少年拳教学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完整教学;二是先分解再完整的教学。前者是直接学习每一节的完整动作,后者是在学生分别掌握步型和手法后再进行动作整合。少年拳(第一套)每一节都是由冲拳、架拳、推掌、撩掌、蹬腿、踢腿、弓步、马步、虚步等单个动作中的部分动作组合而成,包括上下肢不同的动作方式和运动路线,同时还要兼顾身体重心的移动和头部方向的变化,对学习者协调性的要求较高。如果直接学习完整动作,学生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影响学习效果。先分解再完整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由易到难逐步认识动作,感知动作,所以笔者认为用先分解再完整的教学方法更合适。第一步:单个动作练习,如冲拳、架拳、弓步、马步等;第二步:下肢动作组合和上肢动作组合练习,如架挡冲拳、上步弹踢、转身横打等;第三步:上下肢结合的完整动作练习。这样由易到难的练习,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动作结构和动作构成要素。
  徒手练习是学习少年拳主要的练习手段,但只做徒手练习较难使学生感受到少年拳冲拳、弹踢、横打、推掌等的动作方法和力度。可借助跆拳道的脚靶之类的器材进行打击练习,如以小组的形式,一人侧对练习者单膝跪地双手持靶于体前,练习者做垫步弹踢练习(图2);一人面对练习者单膝跪地持靶于体前,练习者做马步横打练习(图3)等。脚靶作为动作目标,可帮助学生体会动作的打击方法。还能根据击打时发出的声音大小,使学生容易判断自己用力的程度。教师还可根据动作要点编口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震脚架打时“转腰冲拳,力到拳面”、垫步弹踢时“屈腿发力,力达脚背”、马步横打时“拧腰横打,力到拳眼”等。
  三、运用实践原理,促学生善学
  在学习完整动作时,我们总能观察到很多学生虽然学会了基本的动作,但是动作的质量不高,细节处错误较多,我们不禁要问分解练习时能做好的动作,怎么完整练习时频频出错呢?教师已经指正了错误,学生为什么仍然会犯同样的错误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动作不熟练;二是对动作不理解。教师既要安排大量练习,帮助学生能熟练地做出动作,又要联系实际解释动作原理,使学生理解动作涵义,从而高质量地掌握动作。学生出错,教师可作如下指导:
  1.动作错误:如震脚架打时易将左拳拳心朝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试一试拳心朝下时和朝前上方时,哪种可以更好地应对来自前上方的力,又如冲拳变成了抬臂。可让学生试试哪种动作打击更有力度。
  2.动作不到位:如震脚架打和蹬踢架打时左前臂放在额前,没有架挡的动作且位置太低。教师可与一名学生演示正误方法,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可保护头部。
  3.动作顺序错误:如马步横打时,学生容易在转身成马步时右臂与身体的动作同步,没有手臂横打的动作。可让学生思考这样打出来的力度是否有攻击力。这样,学生既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大大增强学习主动性。
  四、创设学习情境,助学生乐学
  1.气场增势。在学生做动作时,可结合“嘿”“哈”的声音来提升氛围。如教师喊“震脚架打”,学生做冲拳时大声喊“哈”,又如蹬踢架打,蹬踢时喊“嘿”,架打时喊“哈”,如此在集体演练时非常有气势,使学生沉醉于少年拳之气场。
  2.音乐染景。可播放合适的音乐以创设学武的情境,如在学生练习时,播放《男儿当自强》《中国功夫》之类的音乐,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3.对练激趣。少年拳虽然是套路项目,但每一节动作都有其实战的招式,可安排二人一组的对练练习。如一人用少年拳的招式,另一人做简单的攻击动作,当后者迎面打来时,前者用左手架开,再用右臂冲拳还击;后者右臂横向打来时,前者用左手压挡,同时用右腿蹬踢(图4)等。如此学生会兴趣十足,但是动作要稍慢,用力要较轻,防止伤人。
  五、体现技术美感,帮学生学美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武术学习的评价要点是:完成所学武术套路动作的连贯程度和精、气、神。这里既要求能熟练掌握少年拳,又要求能体现所学动作的美感。动作连贯是展示武术美感的必要条件,但动作连贯不等于一定会有美感,如过于注重动作力度,反而造成动作僵硬。因此,教师应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武术的美,怎样才能展示武术的美。可结合动作进行介绍,如虚步冲拳时从弓步撩掌到虚步抱拳的轻缓、再虚步抱拳时的稍停顿,再到冲拳架挡的快速有力,体现动作轻快缓急的变化;冲拳时头部同时快速左转,眼看左拳,体现动作的气韵;舒展的动作,笔挺的腰杆,体现优雅的姿态。而要做到此等程度,必须在大量的练习下熟练掌握动作后才能逐渐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做到组织严谨、精讲多练,如遇个例错误,避免集体纠错等以提高教学密度。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如动作的幅度、力度和到位程度;动作顺序和节奏感;摆头和眼神的方向等方面,给予及时、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欠缺在哪里。教师还应适时安排个人和小组的展示,让他们能相互欣赏和被欣赏,使学生在追求美的同时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其他文献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我市凝聚各级地方政府和教研部门、学校力量,整体协调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打造体育教师队伍,从而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整体提高与骨干队伍建设相结合  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终极目标。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基本保障,也有助于骨干的产生;同时,骨干队伍的形成又有利
摘 要:在中学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结合网球的特点将其渗透在篮球的球感与运球练习中,达到提升球感,提高学生的运球能力,进而提高篮球技能水平与实战能力。  关键词:网球;球感;运球;篮球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2-0072-01  《体育教学》杂志2018年第11期中董琪老师发表了《巧用矿泉水瓶练习篮球技能》的文章,董老师介绍
摘 要:在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新授课教学中,利用体操垫平放面的对角线、竖立面的宽度、高度,有效地解决蹬跨、转体探肩的动作重点和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循序渐进地将动作结构分成“八步”进行分解教学,使学生有趣、有效地掌握完整的动作技术。  关键词: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体操垫 ;八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8-0063-0
[案例描述]  那天去听一位新教师的课,有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这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了。我坐在后面,最后一排是个看上去就比较顽皮的孩子,所以老师让他一个人坐,他旁边的座位空着。这也是我们老师惯用的伎俩,把顽皮的孩子安排在最后一排或者老师讲桌的边上,一个人坐。  他坐在左边的座位上,轮到他读的时候大声地读了一次。让我惊讶的是,刚读完他就坐到了右边的位置上,我正在疑惑的时候火车开到了右边的一
摘 要: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以四节研讨课的教案文本和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运动负荷、体能练习方法与手段5个维度,对四节研讨课进行解构与评析,以期能够为一线的体育教师们带来借鉴与思考。据此,通过分析与评价得出如下5点结论:(1)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2)教学过程重视创造复杂的学习和活动情境、学练结构化知识与技能;(3)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教师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课堂生成包括“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两者彼此交叉呈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在借助精简的预设、开放的空间,催生“意料生成”之中,依赖灵活的教学机智,邂逅“意外生成”,才能共同演绎丰富精彩的课堂教学。  当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时,教师是马上制止、扼杀其于摇篮之中,还是任其发展、“脚踩话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设计意图]  本课为“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课,预设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作一通览,并对接下来的分课学习做一规划。“单元整体导读”从教材的单元导语引出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和要求,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交流快速浏览四篇课文的感受,从而确定学生的阅读起点,增强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 交流阅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产生学
在全国第七次阅读研讨大会上,崔峦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华丽的转身,向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朴素的口号,一直在我们的脑海里回旋。有教师认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习一篇课文,从学习字词开始,再到整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抓住关键语句感悟课文内容,这一模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逐步深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也有教师认为:“课文由语言文字组合而成,读懂内容只是第一步,还要读懂其是
一、我看到的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时,将书本中的“套圈”活动改为“踢毽”活动。  师:平时的课间大活动我们常开展哪些活动?  生:跳绳、踢毽、拍球……  师:今天我们分男、女队进行一次踢毽子比赛,好吗?  (学生情绪高涨)  师:下面我们请出4位男生、4位女生举行一分钟踢毽比赛,并请8位学生分别为参赛选手计数。  (学生汇报计数情况,女生:27
关键词:注意力;游戏法;小学低段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8-00-02  一、导入式游戏:引入课堂教学  (一)趣味性与实效性  准备活动游戏要有趣味、实效性,随机选取喊数抱团、赶小猪、石头剪刀布游戏,观察如表1。从表中看出,赶小猪、输赢翻标志垫属于导入式游戏,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练习欲望,渗透的教学重点,如赶球摸“猪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