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老师、先生、西席、师长、山长、夫子等很多种,无论哪种称谓都包含着对教师辛勤劳动的尊重。古人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原大地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姜子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还是杨时“程门立雪”、欧阳修“携酒拜师”的典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所在地就是教育圣地。后周、北宋时期,这里是国子监所在地;明、清时期,这里是河南贡院所在。开封河南贡院拥有的号舍规模曾达万余间,成为与北京顺天贡院、南京江南贡院、广州两广贡院齐名的全国四大贡院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顺天贡院在“庚子之乱”中被八国联军焚毁;次年,慈禧太后回銮途中在开封诏示:被耽搁的1900年顺天乡试和1901年全国会试延期在河南贡院举行,1903年的顺天乡试和1904年的会试“仍就河南贡院办理”。于是,1902-1904年,除1903年的河南乡试外,河南贡院又连续举办了两届顺天乡试和两届全国会试。一时学子云集,人才荟萃,热闹非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太后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这样,1904年的甲辰科会试成为清朝最后一次全国会试,而河南贡院也成了延续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末代状元产生的各种传闻,给这次科考抹上了厚厚的神秘色彩。1904年是大旱之年,民众急盼一场春雨。慈禧在审阅殿试策论时,看到“春霖”二字,忽而想起“春霖”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加之其籍贯为直隶肃宁,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慈禧大喜,遂亲笔题点刘春霖为状元。刘春霖以会试第17名的身份状元及第,消息传出,朝野轰动。
废科举而兴学堂,新式教育应运而生,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启了新的时代。1925年7月,中共北方区委总负责人李大钊受开封地下党和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中工作的共产国际代表的共同邀请,在河南大学6号楼作了《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讲。他的演讲,给广大进步师生以极大的鼓舞,掀开了河南大学校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时至今日,河南大学建校已届百年。其百年沧桑,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河南大学作为河南近现代史上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不仅在发扬红烛精神、培养人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文摘报》联合主办 “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旨在通过这个展览,让宝贵的师德师风得到传承,让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让红烛精神照亮每一个校园。
“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展出的2000余件展品由聚协昌博物馆提供。展览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旧时学生的课艺作业;第二部分旧时老师批改过的课业卷;第三部分旧时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试卷及红誊课业卷;第四部分旧时科举的有关实物。
(本文编辑 谢宁)
2012年9月20日,由光明日报文摘报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六号楼(又称“博文楼”)开幕。时值河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举办这个展览,意义深远,作用独特。“绕坛红杏味长醇,旧时红烛犹照人。”“红烛”是对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最美好的礼赞,这次展览冠以“红烛”,通过对明清时期学生试卷、作业、红誊课业卷,教师批阅、评语及其相关文物的展示,对“教书是一份责任,责任是一份操守,操守是一份良心活”的红烛精神作出诠释。今天,用忠诚开启学子的智慧明灯、用身心照亮学子的远大前程、用坚守担当文化的发展传承,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最需要弘扬的精神。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所在地就是教育圣地。后周、北宋时期,这里是国子监所在地;明、清时期,这里是河南贡院所在。开封河南贡院拥有的号舍规模曾达万余间,成为与北京顺天贡院、南京江南贡院、广州两广贡院齐名的全国四大贡院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顺天贡院在“庚子之乱”中被八国联军焚毁;次年,慈禧太后回銮途中在开封诏示:被耽搁的1900年顺天乡试和1901年全国会试延期在河南贡院举行,1903年的顺天乡试和1904年的会试“仍就河南贡院办理”。于是,1902-1904年,除1903年的河南乡试外,河南贡院又连续举办了两届顺天乡试和两届全国会试。一时学子云集,人才荟萃,热闹非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太后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这样,1904年的甲辰科会试成为清朝最后一次全国会试,而河南贡院也成了延续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末代状元产生的各种传闻,给这次科考抹上了厚厚的神秘色彩。1904年是大旱之年,民众急盼一场春雨。慈禧在审阅殿试策论时,看到“春霖”二字,忽而想起“春霖”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加之其籍贯为直隶肃宁,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慈禧大喜,遂亲笔题点刘春霖为状元。刘春霖以会试第17名的身份状元及第,消息传出,朝野轰动。
废科举而兴学堂,新式教育应运而生,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启了新的时代。1925年7月,中共北方区委总负责人李大钊受开封地下党和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中工作的共产国际代表的共同邀请,在河南大学6号楼作了《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讲。他的演讲,给广大进步师生以极大的鼓舞,掀开了河南大学校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时至今日,河南大学建校已届百年。其百年沧桑,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河南大学作为河南近现代史上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不仅在发扬红烛精神、培养人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文摘报》联合主办 “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旨在通过这个展览,让宝贵的师德师风得到传承,让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让红烛精神照亮每一个校园。
“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展出的2000余件展品由聚协昌博物馆提供。展览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旧时学生的课艺作业;第二部分旧时老师批改过的课业卷;第三部分旧时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试卷及红誊课业卷;第四部分旧时科举的有关实物。
(本文编辑 谢宁)
2012年9月20日,由光明日报文摘报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六号楼(又称“博文楼”)开幕。时值河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举办这个展览,意义深远,作用独特。“绕坛红杏味长醇,旧时红烛犹照人。”“红烛”是对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最美好的礼赞,这次展览冠以“红烛”,通过对明清时期学生试卷、作业、红誊课业卷,教师批阅、评语及其相关文物的展示,对“教书是一份责任,责任是一份操守,操守是一份良心活”的红烛精神作出诠释。今天,用忠诚开启学子的智慧明灯、用身心照亮学子的远大前程、用坚守担当文化的发展传承,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最需要弘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