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红烛犹照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in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老师、先生、西席、师长、山长、夫子等很多种,无论哪种称谓都包含着对教师辛勤劳动的尊重。古人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原大地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姜子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还是杨时“程门立雪”、欧阳修“携酒拜师”的典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所在地就是教育圣地。后周、北宋时期,这里是国子监所在地;明、清时期,这里是河南贡院所在。开封河南贡院拥有的号舍规模曾达万余间,成为与北京顺天贡院、南京江南贡院、广州两广贡院齐名的全国四大贡院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顺天贡院在“庚子之乱”中被八国联军焚毁;次年,慈禧太后回銮途中在开封诏示:被耽搁的1900年顺天乡试和1901年全国会试延期在河南贡院举行,1903年的顺天乡试和1904年的会试“仍就河南贡院办理”。于是,1902-1904年,除1903年的河南乡试外,河南贡院又连续举办了两届顺天乡试和两届全国会试。一时学子云集,人才荟萃,热闹非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太后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这样,1904年的甲辰科会试成为清朝最后一次全国会试,而河南贡院也成了延续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末代状元产生的各种传闻,给这次科考抹上了厚厚的神秘色彩。1904年是大旱之年,民众急盼一场春雨。慈禧在审阅殿试策论时,看到“春霖”二字,忽而想起“春霖”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加之其籍贯为直隶肃宁,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慈禧大喜,遂亲笔题点刘春霖为状元。刘春霖以会试第17名的身份状元及第,消息传出,朝野轰动。
  废科举而兴学堂,新式教育应运而生,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启了新的时代。1925年7月,中共北方区委总负责人李大钊受开封地下党和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中工作的共产国际代表的共同邀请,在河南大学6号楼作了《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讲。他的演讲,给广大进步师生以极大的鼓舞,掀开了河南大学校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时至今日,河南大学建校已届百年。其百年沧桑,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河南大学作为河南近现代史上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不仅在发扬红烛精神、培养人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文摘报》联合主办 “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旨在通过这个展览,让宝贵的师德师风得到传承,让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让红烛精神照亮每一个校园。
  “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展出的2000余件展品由聚协昌博物馆提供。展览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旧时学生的课艺作业;第二部分旧时老师批改过的课业卷;第三部分旧时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试卷及红誊课业卷;第四部分旧时科举的有关实物。
  (本文编辑 谢宁)
  2012年9月20日,由光明日报文摘报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六号楼(又称“博文楼”)开幕。时值河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举办这个展览,意义深远,作用独特。“绕坛红杏味长醇,旧时红烛犹照人。”“红烛”是对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最美好的礼赞,这次展览冠以“红烛”,通过对明清时期学生试卷、作业、红誊课业卷,教师批阅、评语及其相关文物的展示,对“教书是一份责任,责任是一份操守,操守是一份良心活”的红烛精神作出诠释。今天,用忠诚开启学子的智慧明灯、用身心照亮学子的远大前程、用坚守担当文化的发展传承,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最需要弘扬的精神。
其他文献
一  现在的科研考核方式、刊物评价体系以及职称评聘模式,为那些急功近利者和欺世盗名者提供了充分的舞台。一个科研人员,只要他在某种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只要他在一定的时间内主持完成某种级别的课题并获得某种级别的奖项,就可以非常顺利地评上教授、研究员,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上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戴上“著名学者”“学术权威”之类的光环。而且,学而优则仕,这些教授、研究员、
美学史一般有两种:一是美学思想史,即由从古到今无数美学家的美学理论和美学观点连缀而成的历史;二是审美意识史,即由各个时代各个时期的审美现象显示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倾向等构成的历史。邹华教授主编的《北京审美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建构了另一种美学史,以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证材料,充分展示了北京这一重要地区从远古至清代的审美文化发展的总体风貌和深刻内涵,其理论的
编者按 由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与社会阅读委员会主办,东莞市图书馆承办的“全国第10届民间读书年会”,2012年11月21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来自图书馆、高校、民间刊物(内刊)、书友会的近百名读书人与会。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的前身是“自办读书报刊讨论会”,主要目的是为读书人聚会、经验交流提供机会。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东莞是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制造”驰名中外。其实,这些年来,东莞精
现今我们要讨论的是期刊出版在面临数字化挑战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一家以搜集整理人文社科类学术文献为使命的出版机构,书报中心1958年创立,迄今为止已经有57年历史。国家期刊总数量9877种,我们作为独立的出版机构,拥有独立刊号的出版物是最多的,有148种,主要面对人文社科领域,同时一部分是原创期刊。这样一个期刊结构决定我们在数字出版来临的时代,特别是数字出版对学
1927至1936年被称为“左翼十年”,其间不仅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艺运动”,还包括史学、经济学、哲学等在内的各种领域里左翼力量的活跃。这场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左转。当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侯外庐晚年忆及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虽然受着高压,却能够像不可抵挡的潮流涌进每一个角落,是从30年代开始的,这是由中国的社会矛盾与
我发现了自己与中国之间“缘分”  多年来,我的许多中国朋友常常说我:“你上辈子一定是中国人。”他们大概是指我思考与行为模式,以及我对中文的掌控能力。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自己对此倒是从未多想过。  我构思这篇文章时,才意识到我在大学本科四年级以前,其实从未接触过中国,也从未对任何中国的东西感兴趣。直到研究生时代,我才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与中国人来往。  在大学生涯的后期,我开始在智识上对中国文化感到着
据自编年谱,我们知道,吴宓诞生于1894年阳历8月20日(阴历甲午年乙丑月甲午日),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作为吴宓最后20多年生活、工作所在之地——西南某高校——的一名教员,我想通过这篇短文,表达对他的缅怀与纪念。  历经磨难与波折,《吴宓日记》(十卷)及《吴宓日记·续编》(十卷),分别于1999年和2006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从1910年10月1日起到1974年1月23日止,日记跨越65年,
2013年11月29日凌晨2点37分45秒,一颗叫艾森的彗星略过近日点,最后冲出了太阳表面,那时的他,“身躯”已经解体,冲出来的只是残骸和碎片。美国宇航局记录了整个过程,但是我只在视频上看到并记住了艾森旅行的最后的一瞬间。有人说,47亿年的生命就只为了与太阳相拥的一瞬。有人说100万年的飞奔,就只是为了在你面前裂为碎片。这就是世纪最亮的彗星——艾森的命运。无论如何,在这个12月的夜空中,再看不到他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定宜庄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我做了10年、最终以《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为书名出版的口述史作品,我将它定位为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我想做的,是通过对若干人进行口述访谈的方式,从个人的角度,亦即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过程的角度入手,来追溯百年来北京城的历史。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看北京人如何记忆和表述他们的过去,他们怎样把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2005年1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召开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一书的座谈会。与会学者探讨了学者的使命在以知识学为基础的伦理学中的地位,评论了当今中国学者在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出现的问题。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对于克服学术界的腐败现象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梁志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我们费希特课题组从1990年开始,在发表重要的译著时总要召开一次座谈会。沈真同志与我译的《论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