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较多、且专业划分不够详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这一角度出发,来对现阶段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与看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该专业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变得越加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所用的软件工具到了毕业的时候就会被一些新的软件系统所淘汰,这也就使得学生们迅速的掌握并且应用新技术成为了高校进行计算机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注重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1 在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将国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作为其培养的目标以及驱动力,来培养出一个有着良好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及核心计算机知识的创新研究队伍,这样才能够充分的满足社会中各个行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不同需求,才能够解决人才培养以及社会需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科学研究性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了一些重点高校的本科阶段以及研究生阶段,而对于绝大数的高校来讲,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将其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技术人才上面,因此普通的高校应当将工程型人才与信息化技术型人才作为该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充分的提升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应用性的人才培养一般分成了技术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应用型人才这两个层次,其中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当将操作技能以及岗位的技能训练作为主要的培养手段,使其能够充分的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并且能够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而创新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能够充分胜任某一岗位的能力,还需要拥有技术二次开发以及创新等能力,这也就使得创新应用型人才比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有着更加宽广的知识结构。
2 进行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打造
在进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从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这两个方面来入手,并在结合实际教学环境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在进行专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利用自顶而下的方式,来打造出一个适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发展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2.1 进行专业方向模块的合理规划
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打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科特点以及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专业模块的有效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将专业方向的模块划分作为整个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而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在各个专业模块之间进行选修课的设定,来将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衔接起来,并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
在进行专业模块课程的选择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通用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其中通用课是必修的学科,而选修课则需要选择超过八个学分以上,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们在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面,来通过相关课程的选择确定自己的专业规划以及就业方向。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喜好以及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专业指导老师,并参与相对应的具体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这样就能够按照专业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从而让学生们能够进一步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
2.2 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
为了确保课程之间能够有着一定的知识链接,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前后课程的联系与关系。而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可以在第一二学期分别开设“计算机应用知识基础”以及“程序设计基础”这两门课程,来帮助学生们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第三学期开始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程序设计综合实验”这门课程来提高学生们对于程序的驾驭能力,并很好的增强学生们对于编程的学习兴趣。而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每一门课程都配合相关的教学实践来进行教学,这就能够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编程能力,并进一步的激发学生们对于编程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新性。
等到学生们具备有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之后,就可以在第三学年将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并通过“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基础学习,来让学生们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然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库应用实践”的教学工作,并指导学生们构建开发一些比较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们能够在掌握了数据库基本系统开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并能够在随后的课程学习中,使得学生们可以借助于软件工程工具,來进行软件工程的规范设计开发工作。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们的能力从普遍的编程提升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层次上。在第四学年,可以让学生们融入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与实习过程中,来让学生们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编程能力。借助于合理的教学内容规划,能够让学生们循序渐进的进行计算机专业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为其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3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应用能力
对于具备了自学能力的大学生来说,知识结构的外延扩张难度并不大,而社会的实践能力以及工程的设计能力才是当今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们实际缺少的素质。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便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了课程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以及毕业实习这3个阶段。
进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的验证、吸收与消化,也是学生们参与到科研以及工程实践前的预演。在课程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对每一门实验课都进行实验教学大纲以及指导手册的详细制定,并让学生们能够明确自身的任务以及这次实验操作所应达到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来帮助学生们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在实验设置方面,應当增加设计性的实验以及创新型实验的比重,并借助于假期时间以及刚开学的前几周进行综合课程实践的教学,来利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系统开发能力。而且教师们还应当积极的进行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以及认证培训工作,来为学生们日后的就业增加足够的砝码。 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通常采用的是项目实践的方式,大多是在大四的上半学期来进行。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通常由专业方向的指导老师来确定项目的内容以及实践的目标,并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专业方向来進行模拟题目的选择,并根据专业方向的区别来构成小组,由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一周左右的集中培训。在培训完成之后,则需要学生们根据项目模拟题目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相关实践内容的完成。借助于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出学生们的实际开发能力,并能够让学生们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的提升自身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从而为毕业设计以及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环节则需要学生们综合运用自己前三年所学习到的各种知识,来解決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创新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近年来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用到下述几种方式来提高整个毕业设计的质量,并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一是借助于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建立一些就业实习培训基地,并在每年定期将一些学生们派发到相关的岗位上进行学习,并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二是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科研项目或者学校组织一些大学生的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三是根据一些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毕业实习与设计的阶段,来聘请一些企业的工程师进行专业培训课程的讲解。而借助与毕业实习的过程,能够使得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巩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为学生们日后的就业创造一个优越的条件。
3 结语
在计算机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并制约了我国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计划。本文结合了院校实践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自顶而下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并且就课程实验、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这3个教育环节提出了几点增加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希望给予计算机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定的理论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健,操晓峰,张继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6):185-188.
[2]王育坚,马楠,牛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23):61-65.
(作者单位: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该专业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变得越加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所用的软件工具到了毕业的时候就会被一些新的软件系统所淘汰,这也就使得学生们迅速的掌握并且应用新技术成为了高校进行计算机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注重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1 在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将国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作为其培养的目标以及驱动力,来培养出一个有着良好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及核心计算机知识的创新研究队伍,这样才能够充分的满足社会中各个行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不同需求,才能够解决人才培养以及社会需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科学研究性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了一些重点高校的本科阶段以及研究生阶段,而对于绝大数的高校来讲,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将其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技术人才上面,因此普通的高校应当将工程型人才与信息化技术型人才作为该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充分的提升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应用性的人才培养一般分成了技术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应用型人才这两个层次,其中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当将操作技能以及岗位的技能训练作为主要的培养手段,使其能够充分的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并且能够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而创新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能够充分胜任某一岗位的能力,还需要拥有技术二次开发以及创新等能力,这也就使得创新应用型人才比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有着更加宽广的知识结构。
2 进行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打造
在进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从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这两个方面来入手,并在结合实际教学环境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在进行专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利用自顶而下的方式,来打造出一个适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发展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2.1 进行专业方向模块的合理规划
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打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科特点以及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专业模块的有效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将专业方向的模块划分作为整个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而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在各个专业模块之间进行选修课的设定,来将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衔接起来,并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
在进行专业模块课程的选择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通用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其中通用课是必修的学科,而选修课则需要选择超过八个学分以上,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们在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面,来通过相关课程的选择确定自己的专业规划以及就业方向。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喜好以及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专业指导老师,并参与相对应的具体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这样就能够按照专业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从而让学生们能够进一步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
2.2 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
为了确保课程之间能够有着一定的知识链接,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前后课程的联系与关系。而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可以在第一二学期分别开设“计算机应用知识基础”以及“程序设计基础”这两门课程,来帮助学生们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第三学期开始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程序设计综合实验”这门课程来提高学生们对于程序的驾驭能力,并很好的增强学生们对于编程的学习兴趣。而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每一门课程都配合相关的教学实践来进行教学,这就能够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编程能力,并进一步的激发学生们对于编程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新性。
等到学生们具备有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之后,就可以在第三学年将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并通过“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基础学习,来让学生们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然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库应用实践”的教学工作,并指导学生们构建开发一些比较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们能够在掌握了数据库基本系统开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并能够在随后的课程学习中,使得学生们可以借助于软件工程工具,來进行软件工程的规范设计开发工作。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们的能力从普遍的编程提升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层次上。在第四学年,可以让学生们融入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与实习过程中,来让学生们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编程能力。借助于合理的教学内容规划,能够让学生们循序渐进的进行计算机专业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为其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3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应用能力
对于具备了自学能力的大学生来说,知识结构的外延扩张难度并不大,而社会的实践能力以及工程的设计能力才是当今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们实际缺少的素质。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便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了课程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以及毕业实习这3个阶段。
进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的验证、吸收与消化,也是学生们参与到科研以及工程实践前的预演。在课程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对每一门实验课都进行实验教学大纲以及指导手册的详细制定,并让学生们能够明确自身的任务以及这次实验操作所应达到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来帮助学生们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在实验设置方面,應当增加设计性的实验以及创新型实验的比重,并借助于假期时间以及刚开学的前几周进行综合课程实践的教学,来利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系统开发能力。而且教师们还应当积极的进行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以及认证培训工作,来为学生们日后的就业增加足够的砝码。 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通常采用的是项目实践的方式,大多是在大四的上半学期来进行。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通常由专业方向的指导老师来确定项目的内容以及实践的目标,并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专业方向来進行模拟题目的选择,并根据专业方向的区别来构成小组,由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一周左右的集中培训。在培训完成之后,则需要学生们根据项目模拟题目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相关实践内容的完成。借助于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出学生们的实际开发能力,并能够让学生们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的提升自身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从而为毕业设计以及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环节则需要学生们综合运用自己前三年所学习到的各种知识,来解決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创新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近年来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用到下述几种方式来提高整个毕业设计的质量,并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一是借助于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建立一些就业实习培训基地,并在每年定期将一些学生们派发到相关的岗位上进行学习,并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二是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科研项目或者学校组织一些大学生的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三是根据一些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毕业实习与设计的阶段,来聘请一些企业的工程师进行专业培训课程的讲解。而借助与毕业实习的过程,能够使得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巩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为学生们日后的就业创造一个优越的条件。
3 结语
在计算机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并制约了我国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计划。本文结合了院校实践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自顶而下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并且就课程实验、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这3个教育环节提出了几点增加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希望给予计算机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定的理论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健,操晓峰,张继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6):185-188.
[2]王育坚,马楠,牛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23):61-65.
(作者单位: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