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让我认识了德国的小女孩乌塔,小小的她令人难以忘记。乌塔独立自主,她毕竟才十四岁呀!她珍惜时间,她热爱生活,她……她如同一只自食其力的小小鸟。她,是多么不一般呀! 在我们眼中,乌塔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女孩。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国家和乌塔同龄的孩子,他们很少独自旅游,就是买瓶酱油大人都担心,就甭说去国外了。大人们都惯着他们,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呢!发了烧大人们都焦头烂额似的。他们没她会安排时间,没她那么热爱生活,没她那么勇敢坚强,没她那么……有一次他们迟了一点回家大人都很着急,还问这问那的!
说到这里,我们老师、我们家长、我们关心儿童的所有人都应该去反思,去清醒的分析这个问题,为什么西方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有如此大的差别,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阅读了这方面的书籍,结合参考的一些分析类文章,今天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教育理念的差异
西方的早期教育贵在尊重孩子。他们认为,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幼需要爱护、关心,而且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这一点正是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差别的根源所在。中国的教育侧重于要求孩子做父母喜欢的事情,父母喜欢为孩子设计未来,让孩子为了这个设想的实现而努力。西方的家庭则注重让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在随意的养育中任孩子自由发展,视孩子的自身快乐与天然兴趣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家庭教育的差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毫无疑问,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的个性形成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西方的父母注重让孩子幼儿阶段与其他孩子多接触,并亲自陪伴孩子做游戏,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许孩子对于形形色色的书籍并不能完全理解,甚至过目即忘,但是从中养成的阅读习惯,以及从阅读中得到的巨大的词汇量和语感都使孩子一生受益匪浅。
西方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从小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打碎了邻家的玻璃,西方父母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代子登门道歉,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认错,乃至让稍大一些的孩子去打工赚钱来赔偿。
在我们中国,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孩子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往往对孩子过于溺爱,而忽视了对其独立性的培养。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长大以后,自理能力很差,意志因此也很薄弱。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不缺乏“独立基因”,只要给他环境,给他条件,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援助作用,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独立的一族。有很多依赖性很强的孩子就是不恰当的家庭教育造成的。孩子愿意自己独立尝试的愿望逐渐地被家长的阻挠打击了,时间久了,就养成依赖性了。
三.学校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儿童,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都进行激烈的竞争。在求學的过程中,迎接他们的是无休止的作业、考试、排名次。在中国,虽然实行了划片就近上学,但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而不遗余力地奔波,甚至花上大笔“择校费”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铺路。
而在西方国家,幼儿在幼儿园基本上没有什么学习任务,幼儿园是孩子的乐园。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立能力、交往能力以及是非观念都是在游戏过程中培养的,幼儿园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优秀的、平等的,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从来不搞成绩的评比。从小学开始,西方的学校就鼓励学生阅读,不仅形式上的鼓励,而且落到实处,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并积极的加以指导。除阅读外,老师还鼓励大家写作,而且写的内容绝不仅限于“童年趣事”,“我的同桌”。十几岁小孩子的作业就会涉及“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之类的论文题目,而且他们不慌不忙不求家长,跑到图书馆,乱查一通,居然硬生生的写出了十几页的文章。老师的意图显而易见:鼓励学生阅读写作的同时窥探其独立的查阅资料的能力,西方学生的研究之路就是这样从很小便开始了。而在西方学生大量阅读的时候,中国的孩子却在起早贪黑的无休止的做着各种各样的选择题。
例如,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 “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差出了名,似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神童”;而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白痴”。
然而那些“中国神童”长大后都到哪去了?纵观近代世界科学史,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造就大批顶级科学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学习到底是为分数,还是为应用和创新?
关于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反思再反思,认识再认识。我们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他们的经验和实践,学会去尊重我们的孩子,给他们飞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的飞翔。虽然我们不一定培养出来的都是乌塔,但至少不会是打酱油都让人担心的孩子。引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发展科学,得从娃娃抓起”。我们要从小就引导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我们应该感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国家和乌塔同龄的孩子,他们很少独自旅游,就是买瓶酱油大人都担心,就甭说去国外了。大人们都惯着他们,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呢!发了烧大人们都焦头烂额似的。他们没她会安排时间,没她那么热爱生活,没她那么勇敢坚强,没她那么……有一次他们迟了一点回家大人都很着急,还问这问那的!
说到这里,我们老师、我们家长、我们关心儿童的所有人都应该去反思,去清醒的分析这个问题,为什么西方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有如此大的差别,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阅读了这方面的书籍,结合参考的一些分析类文章,今天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教育理念的差异
西方的早期教育贵在尊重孩子。他们认为,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幼需要爱护、关心,而且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这一点正是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差别的根源所在。中国的教育侧重于要求孩子做父母喜欢的事情,父母喜欢为孩子设计未来,让孩子为了这个设想的实现而努力。西方的家庭则注重让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在随意的养育中任孩子自由发展,视孩子的自身快乐与天然兴趣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家庭教育的差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毫无疑问,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的个性形成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西方的父母注重让孩子幼儿阶段与其他孩子多接触,并亲自陪伴孩子做游戏,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许孩子对于形形色色的书籍并不能完全理解,甚至过目即忘,但是从中养成的阅读习惯,以及从阅读中得到的巨大的词汇量和语感都使孩子一生受益匪浅。
西方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从小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打碎了邻家的玻璃,西方父母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代子登门道歉,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认错,乃至让稍大一些的孩子去打工赚钱来赔偿。
在我们中国,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孩子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往往对孩子过于溺爱,而忽视了对其独立性的培养。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长大以后,自理能力很差,意志因此也很薄弱。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不缺乏“独立基因”,只要给他环境,给他条件,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援助作用,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独立的一族。有很多依赖性很强的孩子就是不恰当的家庭教育造成的。孩子愿意自己独立尝试的愿望逐渐地被家长的阻挠打击了,时间久了,就养成依赖性了。
三.学校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儿童,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都进行激烈的竞争。在求學的过程中,迎接他们的是无休止的作业、考试、排名次。在中国,虽然实行了划片就近上学,但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而不遗余力地奔波,甚至花上大笔“择校费”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铺路。
而在西方国家,幼儿在幼儿园基本上没有什么学习任务,幼儿园是孩子的乐园。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立能力、交往能力以及是非观念都是在游戏过程中培养的,幼儿园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优秀的、平等的,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从来不搞成绩的评比。从小学开始,西方的学校就鼓励学生阅读,不仅形式上的鼓励,而且落到实处,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并积极的加以指导。除阅读外,老师还鼓励大家写作,而且写的内容绝不仅限于“童年趣事”,“我的同桌”。十几岁小孩子的作业就会涉及“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之类的论文题目,而且他们不慌不忙不求家长,跑到图书馆,乱查一通,居然硬生生的写出了十几页的文章。老师的意图显而易见:鼓励学生阅读写作的同时窥探其独立的查阅资料的能力,西方学生的研究之路就是这样从很小便开始了。而在西方学生大量阅读的时候,中国的孩子却在起早贪黑的无休止的做着各种各样的选择题。
例如,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 “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差出了名,似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神童”;而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白痴”。
然而那些“中国神童”长大后都到哪去了?纵观近代世界科学史,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造就大批顶级科学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学习到底是为分数,还是为应用和创新?
关于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反思再反思,认识再认识。我们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他们的经验和实践,学会去尊重我们的孩子,给他们飞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的飞翔。虽然我们不一定培养出来的都是乌塔,但至少不会是打酱油都让人担心的孩子。引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发展科学,得从娃娃抓起”。我们要从小就引导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我们应该感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