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栽培技术
1、选种
平菇品种不同,其子实体正常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也不同,生产上常按温型分类,如高温型、广温型、低温型等;除夏季首选高温型外,一般生产季节栽培均选用广温型品种。
2、菌种制作
(1)菌种制作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母种和原种一般从有资质、信誉度高的生产单位购买。栽培种制作容器最好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生产上选用17 cm×33 cm×40 mm的袋子。
(2)培养基及配方:木屑培养基。木屑100 kg、麸皮25 kg、米糠10 kg、石膏2 kg、磷肥2 kg、白糖0.5 kg、50%的多菌灵0.2 kg。②棉籽壳培养基。棉籽壳100 kg、麸皮10 kg、石膏1 kg、磷肥2 kg、50%多菌灵0.2 kg。
(3)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防止塑料袋被硬物刺破,应经常检查杂菌污染和鼠害,以防杂菌滋生,影响制种成品率。低温下注意保温,堆码层数可达6层以上,菌棒上用草帘等覆盖;高温季节注意降温,堆码层数不超过3层,层与层之间保持20 cm的距离。发现污染的菌棒要及时清除,一般采用焚烧或放到粪池内浸泡,不能随便乱扔。合格菌种的标准:菌丝体纯白健壮,粗细均匀,菌落延伸整齐一致,尖端部位分枝清晰,不杂乱,没有毛霉、木霉等菌落;成熟的菌种,菌丝浓密、具有光泽,有“回菌”或生出菌皮现象,有时还有水珠分泌,但基质清楚可辨,不收缩、不干涸。
3、栽培原料
原料配方为:棉籽壳100 kg,麦皮5~8 kg,磷肥2 kg,石膏粉1 kg,石灰1 kg,含水量65%。
4、接种
接种前从外表观察菌种是否有杂菌污染,剔除污染的菌种后,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1~3 min,所有用具等也要消毒。做好周边的环境卫生,接种室先用气雾消毒剂熏蒸1次,用消毒剂2 g/m3,消毒30 min后通风,待药味全部散尽后,即进行开放式接种。接种时用镊子除去菌种袋内较干燥的培养料,然后将菌种填满袋口,再用2层报纸封口,扎上皮圈,照此方法,再接另一头。
5、发菌期管理
采取集中式发菌的菌袋,每7~10 d倒袋翻堆1次,若袋堆内温度上升过快,则应及时提早倒袋翻堆,翻袋时上下内外菌袋对调位置,以调节袋内温度和袋料湿度,改善袋内水分分布状况和袋间受压透气状况,促进菌丝均衡生长;同时可根据气温和料温的变化趋势,调整菌袋的排放密度和堆码高度。
6、出菇期管理
将生理成熟度一致的菌棒相对集中堆码,防止菌墙出菇参差不齐。在菇棚内先铺上地膜,揭掉两头的覆盖物,按单行排放菌袋,一层层堆码成菌墙,每层15~20个菌袋,层高5~7个,袋与袋之间不要紧靠在一起,相隔1.0 cm,以利透气、散热。
二、畸形原因分析与防治
1、萎缩菇
发生原因:培养基营养失调,生理缺水,形成大量原基后,有部分迅速生长,其余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停滞;空气相对湿度较小,通风过强,风直接吹在菇体上,使平菇失水而死亡;少数萎缩菇是由于菌种退化,症状是菌盖尚未长足够大即反卷、发黄、萎缩。
防治措施:严把菌种关,必须在信誉好的单位引种,选用优良品种;调节好培养料的含水量(62%左右),出菇期保持菇房85%~95%的相对湿度,在出菇前后发现培养料水分过低时应及时喷水、浸袋,但不要向幼小菇体上喷水;菇床或菌袋不要长时间受风吹,每次通风时间一般0.5h为宜。
2、菜花菇
发生原因:出菇前或出菇期间菇床或菇房喷洒了高浓度的农药,尤其是敌敌畏,幼菇对其极敏感,最易引起这种病害;也可能是菇房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据报道,当平菇菌丝体生理成熟进入扭结形成子实体时,二氧化碳浓度太高(0.18%以上),原基可长成半球形,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正常的菌柄和菌盖;空气相对湿度长时间接近或达到饱和。
防治措施:当子实体原基形成时要加强通风换气,保证培养室有足够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下。菇房慎用农药,在菇房门窗上挂防虫网或纱布,并在门窗悬挂浸有敌敌畏乳液的棉球防菇蚊或菇蝇,如果虫害已发生,可用氯氰菊酯1000倍液进行防治。
3、光杆菇
发生原因:由出菇期间低温引起的。而平菇菌盖的形成要求的温度较高,当菌柄在较低温度下伸长到一定高度时,气温仍在0℃左右,并维持较长时间不回升,菌柄表面有冰冻现象,虽不死亡,但菌盖不能分化形成。
防治措施: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如遇0℃左右气温,要采取增温保暖措施,提高菇房温度。
4、瘤盖菇
发生原因:因栽培室内生火增温、二氧化碳积聚浓度过高,栽培袋靠近风口,冷风刺激引起菌盖生长失控而起疙瘩。
防治措施:根据不同品种对温度的需要,适当加温、保温,保持适宜的温度,并有一定温差,促进菇体生长、发育、分化。控制好菇房温度,出菇期最好控制在15~28℃。遇到高温时,要通过洒水和通风降温,出菇阶段,给予200Lx左右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湿度在90%左右,适量通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
(作者单位:15200 黑龙江省绥化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1、选种
平菇品种不同,其子实体正常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也不同,生产上常按温型分类,如高温型、广温型、低温型等;除夏季首选高温型外,一般生产季节栽培均选用广温型品种。
2、菌种制作
(1)菌种制作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母种和原种一般从有资质、信誉度高的生产单位购买。栽培种制作容器最好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生产上选用17 cm×33 cm×40 mm的袋子。
(2)培养基及配方:木屑培养基。木屑100 kg、麸皮25 kg、米糠10 kg、石膏2 kg、磷肥2 kg、白糖0.5 kg、50%的多菌灵0.2 kg。②棉籽壳培养基。棉籽壳100 kg、麸皮10 kg、石膏1 kg、磷肥2 kg、50%多菌灵0.2 kg。
(3)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防止塑料袋被硬物刺破,应经常检查杂菌污染和鼠害,以防杂菌滋生,影响制种成品率。低温下注意保温,堆码层数可达6层以上,菌棒上用草帘等覆盖;高温季节注意降温,堆码层数不超过3层,层与层之间保持20 cm的距离。发现污染的菌棒要及时清除,一般采用焚烧或放到粪池内浸泡,不能随便乱扔。合格菌种的标准:菌丝体纯白健壮,粗细均匀,菌落延伸整齐一致,尖端部位分枝清晰,不杂乱,没有毛霉、木霉等菌落;成熟的菌种,菌丝浓密、具有光泽,有“回菌”或生出菌皮现象,有时还有水珠分泌,但基质清楚可辨,不收缩、不干涸。
3、栽培原料
原料配方为:棉籽壳100 kg,麦皮5~8 kg,磷肥2 kg,石膏粉1 kg,石灰1 kg,含水量65%。
4、接种
接种前从外表观察菌种是否有杂菌污染,剔除污染的菌种后,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1~3 min,所有用具等也要消毒。做好周边的环境卫生,接种室先用气雾消毒剂熏蒸1次,用消毒剂2 g/m3,消毒30 min后通风,待药味全部散尽后,即进行开放式接种。接种时用镊子除去菌种袋内较干燥的培养料,然后将菌种填满袋口,再用2层报纸封口,扎上皮圈,照此方法,再接另一头。
5、发菌期管理
采取集中式发菌的菌袋,每7~10 d倒袋翻堆1次,若袋堆内温度上升过快,则应及时提早倒袋翻堆,翻袋时上下内外菌袋对调位置,以调节袋内温度和袋料湿度,改善袋内水分分布状况和袋间受压透气状况,促进菌丝均衡生长;同时可根据气温和料温的变化趋势,调整菌袋的排放密度和堆码高度。
6、出菇期管理
将生理成熟度一致的菌棒相对集中堆码,防止菌墙出菇参差不齐。在菇棚内先铺上地膜,揭掉两头的覆盖物,按单行排放菌袋,一层层堆码成菌墙,每层15~20个菌袋,层高5~7个,袋与袋之间不要紧靠在一起,相隔1.0 cm,以利透气、散热。
二、畸形原因分析与防治
1、萎缩菇
发生原因:培养基营养失调,生理缺水,形成大量原基后,有部分迅速生长,其余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停滞;空气相对湿度较小,通风过强,风直接吹在菇体上,使平菇失水而死亡;少数萎缩菇是由于菌种退化,症状是菌盖尚未长足够大即反卷、发黄、萎缩。
防治措施:严把菌种关,必须在信誉好的单位引种,选用优良品种;调节好培养料的含水量(62%左右),出菇期保持菇房85%~95%的相对湿度,在出菇前后发现培养料水分过低时应及时喷水、浸袋,但不要向幼小菇体上喷水;菇床或菌袋不要长时间受风吹,每次通风时间一般0.5h为宜。
2、菜花菇
发生原因:出菇前或出菇期间菇床或菇房喷洒了高浓度的农药,尤其是敌敌畏,幼菇对其极敏感,最易引起这种病害;也可能是菇房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据报道,当平菇菌丝体生理成熟进入扭结形成子实体时,二氧化碳浓度太高(0.18%以上),原基可长成半球形,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正常的菌柄和菌盖;空气相对湿度长时间接近或达到饱和。
防治措施:当子实体原基形成时要加强通风换气,保证培养室有足够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下。菇房慎用农药,在菇房门窗上挂防虫网或纱布,并在门窗悬挂浸有敌敌畏乳液的棉球防菇蚊或菇蝇,如果虫害已发生,可用氯氰菊酯1000倍液进行防治。
3、光杆菇
发生原因:由出菇期间低温引起的。而平菇菌盖的形成要求的温度较高,当菌柄在较低温度下伸长到一定高度时,气温仍在0℃左右,并维持较长时间不回升,菌柄表面有冰冻现象,虽不死亡,但菌盖不能分化形成。
防治措施: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如遇0℃左右气温,要采取增温保暖措施,提高菇房温度。
4、瘤盖菇
发生原因:因栽培室内生火增温、二氧化碳积聚浓度过高,栽培袋靠近风口,冷风刺激引起菌盖生长失控而起疙瘩。
防治措施:根据不同品种对温度的需要,适当加温、保温,保持适宜的温度,并有一定温差,促进菇体生长、发育、分化。控制好菇房温度,出菇期最好控制在15~28℃。遇到高温时,要通过洒水和通风降温,出菇阶段,给予200Lx左右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湿度在90%左右,适量通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
(作者单位:15200 黑龙江省绥化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