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切动力都称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科学态度、学习习惯等。主动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学习动机潜能作为学习物理的心理因素,能使学生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这种学习的欲望就是学习动机。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学科自身的优势,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那么,开发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途径有哪些呢?
1 科学家的“精神”是开发学习动机潜能的好素材
电学的开山鼻祖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了探求电的本质,证实天空云块带电和地上被摩擦物体是一回事,于1752年6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背着妻子,带着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风筝将云块上的电荷引入莱顿瓶中。而次年。俄国的李赫曼重做富兰克林的实验时,触电身亡。
人类想要真正认识自然的本质,必须要经历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的探索。所以,有志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就要准备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这伟大的事业。这里需要无私,需要奉献,为了事业别无所求。伽利略为了推翻千古圣人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错误观点,顶着校长和老教授们的压力,毅然登上比萨斜塔进行实验,不惜丢掉了比萨大学任教的饭碗。他最终建立起了自由落体定律,并且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完成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天、地间规律的综合)奠定了基础。意大利学者布鲁诺面对罗马教廷的熊熊烈火,用响彻环宇的“火并不能把我征服”的宣言,宣告了神学的毁灭、真理的永存,其捍卫真理的英名和美德,万世流芳。还有伽利略、牛顿、密立根、居里夫人、诺贝尔、钱学森等,每一位科学家背后都充满着坚忍不拔的毅力、默默无私的奉献、 废寝忘食的工作,他们不畏权威,不怕牺牲生命。
为科学而献身的科学家在科学发展史上不胜枚举。他们的牺牲精神、创造精神、刻苦钻研精神是开发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好素材。当代的中学生们富有朝气、充满热情。他们会为某一个人认知上的分歧而争执得面红耳赤,但他们更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符合中学生情感发展的趋势,成为中学生的楷模。因此,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是激发学生高尚学习动机的好素材。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仪器、挂图、电教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或展示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充分体会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刻苦钻研、不屈不挠的自我牺牲精神。如讲《磁场》时可介绍沈括,让学生知道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能清楚地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我国科学家。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介绍牛顿是怎样的刻苦自学,废寝忘食地研究,最终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讲《电生磁》时,介绍奥斯特,他是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的关系,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用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献身科学的良好品质。
2 物理学科的规律美,是开发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好环境
科学现象变化无穷,而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无一不具备深刻简洁的美学特征。如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含有变化的大小和方向,而过程中如何变化的却不追究;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既体现了物质性又体现了相互性;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阐明了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我们理解的愈深,愈能感知其中的奥妙和其中的美。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支持其运行的自然规律也应具有和谐性和统一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不相信我们的理论结构能够领悟客观实在;如果不相信我们的世界的内在和谐性,那就不会有任何科学。”物理的和谐美,是物理理论揭示自然界物质存在、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整体上的和谐统一性而产生的美感。如在微观世界里,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宏观天体做圆周运动,牛顿将天体的运动与宏观低速的运动和谐的统一起来。物理规律的和谐统一性,如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又如是在合奏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曲。若教师能在教学中将物理学统一、和谐美寓于教学中,同学学起来也会轻松一些,这既是一种受益,又是一种乐趣,也能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
“对称”是形式美的表现,指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如空间上的和谐布局,时间上的节律协和。在物理学中,物理学家也在不停的追求着对称性。物理学上受对称性启发而提出新概念的很多,如法拉第根据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进而坚持研究电磁感应,狄拉克由对称性角度考虑提出了正电子和磁单级等等。物理运动的对称美规律,如光的反射,竖直上抛的上升下降过程,交流电等都具有平稳庄重的对称美。物理学家劳厄曾把物理公式上极端精练和庄严稳重的对称结构称之为“美学上真正完美的对称形式”,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规律结构的对称性来认识自然中的守恒规律,并启发学生感悟出对称是一种美的结构,从中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从对称美的角度去理解物理和掌握这些规律,会使学生对貌似枯燥的理论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带着问题进课堂,是开发学习动机潜能的好方法
物理学的另一优势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生活中的“琐事”为线索,提出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为寻求答案而进行学习的动机。
据《新民晚报》报道,从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旅客列车经过上海铁路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k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侧车窗飞出一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当班的上海铁路分局苏州工务段职工钱金虎的鼻梁上,当场将其击昏……
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击伤人?为什么不能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中向外扔东西?这就涉及到惯性问题。因为高速行驶的车辆相对地面的运动速度很大,馒头扔出窗外后,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仍有很大的速度,易伤着人。
还有一则新闻,说的是去家属区打扫卫生,突然从五楼阳台“飞”出一只猫。原来,楼上的小朋友因养宠物而耽误了学习,妈妈一生气把猫从五楼上扔下来,猫却安然无恙。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满脑子都是问号。 猫没有被摔伤,是四脚先着地,靠四条腿的适度弯曲来缓冲而延长了动量改变的时间,减小了冲击力。猫四脚先着地不是巧合,它的长长的尾巴与杂技演员走钢丝时怀中的横竿有相同的功能。猫尾巴还有没有其他的物理功能?学生们能不去探究吗?
后来听说一个学生竟像孩子一样“玩猫”,把猫从阳台上抛出,或把猫仰面向上抛起……被“玩”的猫总是四脚先着地。
楼上小朋友的宠物如果是只兔子,还能经得起“玩”吗?
带着渴望获得答案的期盼心理,进入物理世界的中学生能安分吗?他们将打破砂锅问到底,还要问砂锅是谁做的。问,就是动机。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结冰需要放热,放热需要时间;“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热传递的方式:辐射、对流;“船小好调头”——质量小惯性小。俏皮话:“一个巴掌拍不响”——单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平面镜成像规律。成语“鼠目寸光”——光沿直线传播;“立竿见影”——光沿直线传播,光速大;“鸟语花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分子的扩散;“落叶归根”——重力的作用效果。唐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对运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光沿直线传播。这其中无不包含着物理规律或物理现象,关键是看我们这些起主导作用的物理老师怎样去导!
数学老师说:三点决定一个平面。数学非常严谨,可两轮摩托车为什么摔不到呢?
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相距很远的灯,却是同时明灭。这又是为什么呢?
两个骑自行车的人迎面相撞,彼此埋怨。我问学生:“让你们去劝解,用最简洁最有效的语言应该怎么说?”
……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我们生存在物质世界中,生活在物理现象中,要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生活也是课堂),从而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潜能。从心理学角度讲,探究就是思维活动,也叫参与,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谁又能阻止他们的探究呢?物理现象的本质不也就“漂”上来了吗?
物理学科的自身优势有利于物理老师启迪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教师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护他们已有的学习动机,使其向有利方向发展,形成学习动机的良性循环。
4 尊重人格,“欣赏”学生是学习动机潜能开发的保证
物理学的自身美是开发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硬件”,它能够唤起学生为追求“美”而“献身”的学习动机。深厚的学习兴趣则是开发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软件”。“软件”的开发是人为的、多样的。所以教师必须学会欣赏学生,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劝骑自行车相撞的两人不要吵架,一学生说,最简洁的说法是:“你不碰他,他不会碰你的”。此话的依据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我表扬了这位同学。从此以后,他喜欢接近我,我总是适时地表扬他,并且告诉他,只要是身体健康,心理活动正常的人,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他消除了自卑感,学习有了信心。信心就是学习的动机。在教师的赞扬声中,他进步了,而且很明显。
幼儿的直立行走都是在人们的赞扬、鼓励声中成功的。有效的赞扬,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上高中时,化学老师特别喜欢她,经常夸奖她,毕业以后报考化学系。进了化学系才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喜欢化学,又改学法律。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吧!
用心爱学生,学生会感觉老师可亲,自然就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信其道,学习的动机得到了保证,甚至会发生连锁反应,激发出其他的良性动机。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开发途径有多条,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开发,并在教学活动中行之有效地付诸实际行动。
那么,开发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途径有哪些呢?
1 科学家的“精神”是开发学习动机潜能的好素材
电学的开山鼻祖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了探求电的本质,证实天空云块带电和地上被摩擦物体是一回事,于1752年6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背着妻子,带着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风筝将云块上的电荷引入莱顿瓶中。而次年。俄国的李赫曼重做富兰克林的实验时,触电身亡。
人类想要真正认识自然的本质,必须要经历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的探索。所以,有志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就要准备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这伟大的事业。这里需要无私,需要奉献,为了事业别无所求。伽利略为了推翻千古圣人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错误观点,顶着校长和老教授们的压力,毅然登上比萨斜塔进行实验,不惜丢掉了比萨大学任教的饭碗。他最终建立起了自由落体定律,并且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完成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天、地间规律的综合)奠定了基础。意大利学者布鲁诺面对罗马教廷的熊熊烈火,用响彻环宇的“火并不能把我征服”的宣言,宣告了神学的毁灭、真理的永存,其捍卫真理的英名和美德,万世流芳。还有伽利略、牛顿、密立根、居里夫人、诺贝尔、钱学森等,每一位科学家背后都充满着坚忍不拔的毅力、默默无私的奉献、 废寝忘食的工作,他们不畏权威,不怕牺牲生命。
为科学而献身的科学家在科学发展史上不胜枚举。他们的牺牲精神、创造精神、刻苦钻研精神是开发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好素材。当代的中学生们富有朝气、充满热情。他们会为某一个人认知上的分歧而争执得面红耳赤,但他们更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符合中学生情感发展的趋势,成为中学生的楷模。因此,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是激发学生高尚学习动机的好素材。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仪器、挂图、电教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或展示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充分体会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刻苦钻研、不屈不挠的自我牺牲精神。如讲《磁场》时可介绍沈括,让学生知道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能清楚地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我国科学家。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介绍牛顿是怎样的刻苦自学,废寝忘食地研究,最终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讲《电生磁》时,介绍奥斯特,他是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的关系,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用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献身科学的良好品质。
2 物理学科的规律美,是开发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好环境
科学现象变化无穷,而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无一不具备深刻简洁的美学特征。如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含有变化的大小和方向,而过程中如何变化的却不追究;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既体现了物质性又体现了相互性;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阐明了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我们理解的愈深,愈能感知其中的奥妙和其中的美。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支持其运行的自然规律也应具有和谐性和统一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不相信我们的理论结构能够领悟客观实在;如果不相信我们的世界的内在和谐性,那就不会有任何科学。”物理的和谐美,是物理理论揭示自然界物质存在、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整体上的和谐统一性而产生的美感。如在微观世界里,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宏观天体做圆周运动,牛顿将天体的运动与宏观低速的运动和谐的统一起来。物理规律的和谐统一性,如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又如是在合奏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曲。若教师能在教学中将物理学统一、和谐美寓于教学中,同学学起来也会轻松一些,这既是一种受益,又是一种乐趣,也能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
“对称”是形式美的表现,指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如空间上的和谐布局,时间上的节律协和。在物理学中,物理学家也在不停的追求着对称性。物理学上受对称性启发而提出新概念的很多,如法拉第根据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进而坚持研究电磁感应,狄拉克由对称性角度考虑提出了正电子和磁单级等等。物理运动的对称美规律,如光的反射,竖直上抛的上升下降过程,交流电等都具有平稳庄重的对称美。物理学家劳厄曾把物理公式上极端精练和庄严稳重的对称结构称之为“美学上真正完美的对称形式”,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规律结构的对称性来认识自然中的守恒规律,并启发学生感悟出对称是一种美的结构,从中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从对称美的角度去理解物理和掌握这些规律,会使学生对貌似枯燥的理论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带着问题进课堂,是开发学习动机潜能的好方法
物理学的另一优势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生活中的“琐事”为线索,提出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为寻求答案而进行学习的动机。
据《新民晚报》报道,从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旅客列车经过上海铁路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k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侧车窗飞出一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当班的上海铁路分局苏州工务段职工钱金虎的鼻梁上,当场将其击昏……
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击伤人?为什么不能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中向外扔东西?这就涉及到惯性问题。因为高速行驶的车辆相对地面的运动速度很大,馒头扔出窗外后,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仍有很大的速度,易伤着人。
还有一则新闻,说的是去家属区打扫卫生,突然从五楼阳台“飞”出一只猫。原来,楼上的小朋友因养宠物而耽误了学习,妈妈一生气把猫从五楼上扔下来,猫却安然无恙。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满脑子都是问号。 猫没有被摔伤,是四脚先着地,靠四条腿的适度弯曲来缓冲而延长了动量改变的时间,减小了冲击力。猫四脚先着地不是巧合,它的长长的尾巴与杂技演员走钢丝时怀中的横竿有相同的功能。猫尾巴还有没有其他的物理功能?学生们能不去探究吗?
后来听说一个学生竟像孩子一样“玩猫”,把猫从阳台上抛出,或把猫仰面向上抛起……被“玩”的猫总是四脚先着地。
楼上小朋友的宠物如果是只兔子,还能经得起“玩”吗?
带着渴望获得答案的期盼心理,进入物理世界的中学生能安分吗?他们将打破砂锅问到底,还要问砂锅是谁做的。问,就是动机。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结冰需要放热,放热需要时间;“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热传递的方式:辐射、对流;“船小好调头”——质量小惯性小。俏皮话:“一个巴掌拍不响”——单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平面镜成像规律。成语“鼠目寸光”——光沿直线传播;“立竿见影”——光沿直线传播,光速大;“鸟语花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分子的扩散;“落叶归根”——重力的作用效果。唐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对运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光沿直线传播。这其中无不包含着物理规律或物理现象,关键是看我们这些起主导作用的物理老师怎样去导!
数学老师说:三点决定一个平面。数学非常严谨,可两轮摩托车为什么摔不到呢?
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相距很远的灯,却是同时明灭。这又是为什么呢?
两个骑自行车的人迎面相撞,彼此埋怨。我问学生:“让你们去劝解,用最简洁最有效的语言应该怎么说?”
……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我们生存在物质世界中,生活在物理现象中,要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生活也是课堂),从而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潜能。从心理学角度讲,探究就是思维活动,也叫参与,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谁又能阻止他们的探究呢?物理现象的本质不也就“漂”上来了吗?
物理学科的自身优势有利于物理老师启迪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教师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护他们已有的学习动机,使其向有利方向发展,形成学习动机的良性循环。
4 尊重人格,“欣赏”学生是学习动机潜能开发的保证
物理学的自身美是开发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硬件”,它能够唤起学生为追求“美”而“献身”的学习动机。深厚的学习兴趣则是开发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软件”。“软件”的开发是人为的、多样的。所以教师必须学会欣赏学生,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劝骑自行车相撞的两人不要吵架,一学生说,最简洁的说法是:“你不碰他,他不会碰你的”。此话的依据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我表扬了这位同学。从此以后,他喜欢接近我,我总是适时地表扬他,并且告诉他,只要是身体健康,心理活动正常的人,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他消除了自卑感,学习有了信心。信心就是学习的动机。在教师的赞扬声中,他进步了,而且很明显。
幼儿的直立行走都是在人们的赞扬、鼓励声中成功的。有效的赞扬,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上高中时,化学老师特别喜欢她,经常夸奖她,毕业以后报考化学系。进了化学系才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喜欢化学,又改学法律。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吧!
用心爱学生,学生会感觉老师可亲,自然就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信其道,学习的动机得到了保证,甚至会发生连锁反应,激发出其他的良性动机。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开发途径有多条,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潜能的开发,并在教学活动中行之有效地付诸实际行动。